郭女士由于服用了從趙某處購買的假冒蜂膠膠囊,導致眼睛產生不良反應。為此,她將銷售方趙某告上法庭,要求對方退還貨款,并按貨款賠償10倍損失。日前,北京市豐臺法院作出一審判決,支持郭女士10倍索賠的訴訟請求。據悉,這是自去年6月《食品安全法》實施以來,該法院作出的第一起食品10倍賠償的判決,原被告雙方均未提出上訴。
原告起訴稱,由于郭女士兩側扁桃體切除需要補充營養,連續服用天寶康蜂膠膠囊5年,吳先生也一起服用。2009年,他們從趙某處購買蜂膠膠囊時,趙某賣給他們15盒假膠囊,并收取貨款1100元。郭女士服用后,眼睛出現黑斑,到醫院就診后,接受治療期間仍繼續服用這種假膠囊,導致眼睛黑斑仍不斷擴大。直到去另外一家醫院就診時,醫生提示是否經常服用藥物或保健食品后,才懷疑是蜂膠膠囊產生的不良影響,停止服用假膠囊后黑斑不再擴大。經天寶康公司銷售經理確認,趙某出售給他們的蜂膠膠囊是假冒產品。
原告依據《食品安全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有關規定,要求趙某在退還貨款外,支付價款10倍的賠償金。在庭審中,被告承認假冒膠囊是自己出售給原告,同意退還貨款,但他認為蜂膠膠囊不屬于食品,不適用《食品安全法》的相關條款,不同意假一賠十。
法院經審理認為,蜂膠膠囊符合法律對于食品的定義,趙某對購物存在的產品質量風險應有認知能力。趙某在廠家停止供貨后通過互聯網進貨并銷售,應視為銷售明知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而且所售產品附有“假一罰十”的聲明,應視為支付違約金的承諾。據此,北京市豐臺法院作出一審判決,趙某返還原告購買蜂膠膠囊的貨款1100元,并支付10倍賠償金1.1萬元。
記者從北京市豐臺法院了解到,自去年6月《食品安全法》實施以來,消費者起訴商家假一罰十的訴訟案件不斷增多,但法院判決支持消費者的案件不足一成。“消費者索賠10倍賠償很難成功,關鍵在于舉證難。”該案主審法官李振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食品安全法》規定,“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銷售者要求支付價款10倍賠償金。”但就是該規定中的“明知”二字使很多案件無法審理或無法界定。在諸多食品索賠案件中,商家都以不知道所銷售的食品屬于假冒偽劣產品而推卸責任。
中國蜂產品協會副會長、中國蜂協蜂膠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國家標準委蜂產品專業技術委員呂澤田高級工程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我國經衛生部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的蜂膠類保健食品有200多個,目前蜂膠市場上存在大量假冒偽劣產品。消費者在選購蜂膠產品時,要特別注意產品外包裝上是否標有保健食品“藍帽子”標識,還要看是否標注“衛食健字”或“國食健字”批準文號。此外,保健食品的包裝標簽上必須標明主要原料、保健功能、適宜人群和不適宜人群、廠名廠址、使用方法、規格、儲藏方法、保質期和注意事項等內容,消費者要仔細閱讀標簽內容。沒有“藍帽子”標識的蜂膠產品,絕大多數沒有經過安全性評價證明食用安全,消費者應謹慎購買。
“目前,我國蜂膠產品的價格在總體上處于扭曲狀態。”呂澤田表示,有些企業使用低質、低價原料和非正規的加工手段生產假冒偽劣產品;還有些企業生產的蜂膠產品未經我國保健食品審批部門批準,沒有研發和報批投入,以低成本實行低價銷售。如今,有大量蜂膠軟膠囊的出廠價每粒還不到一角錢,每瓶100粒批發價才賣十幾元,這絕非正常現象。如果使用合格的蜂膠原料,每瓶100粒蜂膠膠囊的成本應在100元以上。因此,在市場上銷售的瓶裝100粒的蜂膠膠囊,如果每瓶只賣幾十元,絕大多數屬于假冒偽劣產品。(大 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