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錢克明近日在重慶某論壇上指出,探索建立農產品漲價機制,給農產品建立一個逐步、合理的價格上漲政策環境。在蔬菜、土豆、大蒜、綠豆等農產品價格飆漲,通脹預期明顯加強的當下,錢克明此番政策建議格外引人注目。
歷次CPI高企之時,農產品通常被當作引爆通脹的“替罪羊”,打壓農產品價格每每成為政府調控的政策首選。事實上,中國農產品價格被大大低估是不爭的事實,正如錢克明所研究統計的,“我們的農產品平均價格要提高5.8-6倍才可以充分反映我國水資源和土地的稀缺程度。”
然而,合理提高農產品價格知易行難。單純從經濟角度考慮,我國農產品價格偏低,關鍵是農產品絕對數量過剩以及農民缺乏農產品定價權造成的。農民一方面在工業品市場上,不得不被動接受肥料、農藥等生產資料和地租、人工等生產要素價格的不斷上漲;另一方面,由高價肥藥、地租產出的農產品在收購市場上同樣要被動接受收購方開出的偏低價格。即使在眼下蔬菜、土豆、大蒜等價格翻倍炒高的情況下,農民的收益也非常有限。價格飆升源于游資囤貨,借機集體喊漲,漲價收益絕大部分被流通環節吞噬,農民略有斬獲,但卻承擔著巨大的隱性風險,因為漲價泡沫一旦破裂,相關農產品價格將跌入低谷,最后承受損失的還是農民。
農產品自身的特點以及我國小農分散的經營方式決定了農民作為經營主體在生產資料和農產品兩個市場上的劣勢地位。事實上,農產品價格大跌,農民利益必然受損。但即使農產品價格上升,農民收益也相當有限。更何況,農民不但是農產品的生產者,而且是農產品的消費者,歷次農產品漲價顯示,他們在消費市場增加的開支甚至高于在生產領域增加的利潤。
同樣面臨農產品生產過剩的美國,通過農業補貼以及限制農產品種植面積的手段來穩定價格。但類似的手段在中國卻未必可行。因為農產品價格上漲在中國不僅僅是經濟問題。錢克明認為,城市居民大部分收入用在了房子、工業品消費中,但在CPI結構中,這些大宗產品消費支出權重很低,現時的CPI并不能真實反映全社會物價波動原因。實際上,這一說法也不盡然。房價飆漲超過普通居民的消費水平,已和低收入群體生活無關,但農產品是剛性需求,價格一旦上漲過快,直接動搖社會根基。中國的貧富差距在不斷拉大,且低收入群體的社會保障機制尚未完善,而社會保障網的全面建立又與戶籍、勞動保障等一系列體制性問題直接關聯,而每一項障礙的清除都是一場攻堅戰。
關于提高和穩定農產品價格水平,專家提出過各種建議,諸如農業補貼、農產品收儲、農產品期貨等等,恐怕問題關鍵不在于技術操作層面,而是當前中國農產品的價格水平不是由資源的稀缺程度決定的,受各種社會因素制約,它要與整個國民收入的分配狀況相適應。不可否認,農產品的價格被大大低估,事實上,在工業生產中,底層勞動力的價格又何嘗沒有被大大低估。歸根結底,概括起來癥結其實是廣大農民、農民工等底層勞動者的經濟權利沒有得到充分保障。
改變工業品與農產品價格的剪刀差是一個系統工程,單純就價格談價格毫無意義,而應從改善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縮小貧富差距,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等社會改革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