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導語】
散文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根據表達方式及側重點不同,一般把散文分為記敘散文、抒情散文和議論散文三類。記敘散文是以記人、敘事、狀物、寫景為主的散文;抒情散文是以抒發感情為主的散文,主要是抒發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感受、激情和向往等等;議論散文是以議論為主的散文,主要是發表作者的見解與看法,重在說“理”,與一般的議論文相比,議論散文以文采取勝。
散文常見的閱讀點(考點)有:把握文章內容,概括主題;理清文章脈絡,把握順序;找出文章的線索;品味語言——包括闡釋字詞含義,品味詞語,分析句子的表達效果(從修辭角度或從思想感情角度)或分析句子在文章結構上所起的作用,挖掘富有哲理性句子的深層含意等;分析表達方式的作用;以及一些發展性的題目——仿寫句子,談感受,續寫等。
【專題訓練一】
山就那么高
□仲利民
那年,他在學校的成績非常不理想,他覺得無顏面對父母,是父母在外拼命地打工,積攢下來錢供他來城里的這所學校讀書,希望他將來能夠出人頭地,可是他現在的成績根本就沒有什么希望考上好的大學,至于將來的高考更是他不敢想象的。
他不敢對父母說:“我不想讀下去了。”那樣,即使父母什么也不說,僅僅是他們那雙失望的眼神就會將他擊垮。他想偷偷地出去打工,等到生米煮成熟飯再跟父母講明。他們嘆息也好,怒罵也罷,隨他們去。
經過一夜的思考,他做了決定,這個星期正好父母從外地回家,他先陪他們過上一晚。也許,這個夜晚是一道分水嶺,從此就決定了他未來的人生方向。
父親看到他回家,很熱情地和他講外面的事情,母親則在廚房里忙著做他喜歡吃的一切。他在等父親問他的學習情況,可是父親就是不問。
吃過晚飯,父親少見地和母親陪著他一起去村莊西邊的小山腳下,父親說:“娃兒,你看這山有多高?”他小時候爬過這山,因為山勢陡峭,荊棘叢生,他從未爬到過山頂,所以他很難回答。沒有經歷過,怎么會知曉呢?面對父親的提問,他不知如何作答。
父親見兒子沉默,就說:“這山,說高也不高,努力去爬了,到達山頂就知道了。如果從未爬到過山頂,你就永遠也不知它有多高。”其時,皎潔的月光灑下來,如同白晝,山在那里坦然地呈現出它的身姿。
父親說:“孩子,今天,你母親在山下看著,我們倆一起開始爬山,看誰先到山頂。”他想不明白,父親今天為什么有閑心陪他來爬山,而且是晚上,以前,他很少有這樣的閑情逸致啊!
不過,他看了父親一眼,那個在他的眼里曾經高大的身體,現在已經有些蒼老了,他不相信自己會輸給父親,就答應了父親的要求。
山雖然很陡峭,但是他熟悉這座山的身材,哪里有坡,哪里有路,還有他年輕矯健的身體,他相信自己會爬到山頂的。在母親的注視下,他們父子倆開始爬山,月光下,兩個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頂攀去。
腳下凹凸不平,手被刺破了,腿受了傷,胳膊擦破了皮,臉上還劃了條傷口,雖然如此,他還是爬上了山頂,這是他第一次到達山頂。他的心忽然有了一份豪情,他真想大喊一聲,告訴別人他內心的快樂。
看到父親也快爬到山頂了,他彎下腰,拉了父親一把。父親也到達了山頂。站在山頂上,父子倆一起對著夜空大聲地喊了起來:“噢——,噢——”整個小村都回蕩著他們的聲音。
他對父親說:“山就這么高!”父親笑笑:“其實山就這么高。”
他決定回校去好好讀書。任課的老師都感到奇怪,他怎么像變了一個人,成績像雨后的竹筍,蹭蹭地升了上來。后來,他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學,成了一位非常有名的律師。在他的心中,一直屹立著一句話:山就這么高。
(選自《中國國門時報》2010年2月5日)
思考練習
1.“也許,這個夜晚是一道分水嶺”,請結合上下文解釋“分水嶺”的含意。
2.文中的父親邀兒子爬山比賽,兒子在努力下爬上了從未爬到過的山頂,父親的目的是通過這一件事讓兒子明白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3.本文運用了象征的手法,請仔細閱讀全文,回答下列意象的象征意義。
(1)文中的山頂既實指山的頂部,又象征_____________。
(2)不平的山路及荊棘等象征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頂與山腳的距離象征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山就這么高”這個句子在文中多次出現,其作用是什么?
【專題訓練二】
窗前的向日葵
□傻根
我家住在二樓,在靠近我家陰面的陽臺下,長著幾株向日葵,就這小小的一片風景,給我這個鐘愛大自然卻蝸居城市的人帶來了無限的樂趣。
我記不清是什么時候發現這幾株向日葵的,只記得一天下班回來,我發現在機關大院通往宿舍院小門旁的院墻下,有幾株綠色的植物頑強地從磚縫中鉆出,嫩嫩的、綠綠的。我當時并沒在意,以為是什么野草。隨著兩場春雨的沐浴和春風的梳理,那幾株野草越發郁郁蔥蔥。每天我在陽臺上做飯時,總是會不由自主地瞟上它幾眼。
那日我下班回來,不由得停住腳步,走近那幾株野草,細細地端詳起來,我這才發現是向日葵。我有點納悶,這兒是磚鋪的地面,在磚上還有一層水泥,可它們竟能從水泥和磚的縫隙中鉆出,并頑強地活了下來,而且越長越茂盛。同時我也感謝傳達室打掃衛生的孔老頭沒有把它們拔掉。
又過了一段時間,它們越長越高,特別是幾場雨后,那幾株向日葵更是一躍而起,在它們的頂端還長出了幾個花骨朵。
夏季到了,葵花揭去了遮面的綠紗,露出黃艷艷的臉龐,像圓圓的金盤。我站在陽臺上,細細地數了起來(A)一朵,兩朵,三朵(B)足有十幾朵之多。它們伸開碩大的葉片,晨接朝露,日擁陽光,直到夕陽西下,太陽轉到地球的另一面后,它們還戀戀不舍地望著西方的晚霞。
當夏日的暴風雨來了的時候,就連馬路邊的行道樹也被風雨吹打得東倒西歪,而那幾株葵花卻昂著頭,挺著胸,這時,我常被它們那堅強的性格所感動。
我發現,每次雨后,那葵花都顯得特別精神,它們的枝葉似乎在伸展,花苞也在伸展。忽然,一只在花叢中飛旋的蜜蜂落到花苞上來。起初它猶豫了一陣,隨后它忽然翹起后身,使勁地把頭往花苞的裂縫里一鉆,好像是決心要吸盡花蕊中的蜜似的。行文至此,絲絲曉風送來陣陣花香。窗外,又有幾朵葵花開了,黃燦燦的,如山花怒放,仿佛是在向人們展示著它們不屈不撓的品德。
我寫下這篇文章,是希望生活能一如這臨窗的風景,自然而富有生機,點綴著世界的四季輪回。
(選自《太原日報》2009年9月9日)
思考練習
1.判斷第二自然段中畫橫線的句子所用的表達方式。
2.分析下列句子中黑體詞的好處。
每天我在陽臺上做飯時,總是會不由自主地瞟上它幾眼。
3.在第五自然段中畫橫線的句子的A、B兩處填上標點。
4.簡要分析本文是怎樣運用“托物言志”的寫法的。
【專題訓練三】
樂觀的價值
英特爾公司的總裁安迪·葛魯夫曾是美國《時代》周刊的風云人物。很多人只知道他是美國巨富,卻不知道他也有鮮為人知的苦難經歷。
由于家境貧寒,安迪·葛魯夫從小便吃盡了缺衣少食和受人藐視的苦頭,他發誓要出人頭地。他在上學期間便表現出了商業天分,他會在市場上買來各種半導體零件,經過組裝后低價賣給同學,他只從中賺取手續費。由于他組裝的半導體比原裝的便宜很多,而質量卻不相上下,所以在學校里很走俏。他的學習成績也異常優秀。可是誰也想不到,他竟是個極度悲觀的人,也許是受貧困的家境影響,凡事他都愛走極端,這在他以后的經商之路上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安迪·葛魯夫第三次破產后的一個黃昏,他一個人漫步在家鄉的河邊,他從早早去世的父母,想到了自己辛苦創下的事業一次次失敗,內心充滿了陰云。悲痛不已的他在號啕大哭一番后,望著滔滔的河水發呆,他想如果就這樣跳下去的話,自己很快就會得到解脫,世間的一切煩惱就都與他無關了。突然,對岸走來一位憨頭憨腦的青年,他背著一個魚簍,哼著歌從橋上走了過來,他就是拉里·穆爾。安迪·葛魯夫被拉里·穆爾的情緒感染,便問他:“先生,你今天捕了很多魚嗎?”拉里·穆爾回答:“沒有啊,我今天一條魚都沒捕到。”安迪·葛魯夫不解地問:“你既然一無所獲,那為什么還這么高興呢?”拉里·穆爾樂呵呵地說:“我捕魚不全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享受捕魚的過程,你難道沒有覺得被晚霞渲染過的河水比平時更加美麗嗎?”一句話讓安迪·葛魯夫豁然開朗。于是,這個對生意一竅不通的漁夫拉里·穆爾,在安迪·葛魯夫的再三央求下,成了他的貼身助理。
很快,英特爾公司奇跡般地再次崛起。在創業的數年間,公司的股東和技術精英不止一次地向總裁安迪·葛魯夫提出質疑,那個沒有半點半導體知識、毫無經商才能的拉里·穆爾,真的值得如此重用嗎?
安迪·葛魯夫說:“是的,他確實什么都不懂,而我也不缺少智慧和經商的才能,更不缺少技術。我缺少的只是他面對苦難的豁達心胸和面對人生的樂觀態度,而他的這種豁達心胸和樂觀態度,總能讓我受到感染而不至于作出錯誤的決策。”
(沈湘/編譯,選自《家庭主婦報》2010年4月6日)
思考練習
1.分析第一自然段中的畫線句子在文章結構中所起的作用。
2.第三自然段中的畫線句子表現了拉里·穆爾怎樣的人生態度?
3.安迪·葛魯夫差點執行的“錯誤決策”是指什么?
4.本文給你怎樣的啟發?
參考答案見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