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主題闡述
春花爭妍,夏日炎炎,秋風蕭瑟,冬雪皚皚。清晨,旭日初升;深夜,嬌月穿云。山,雄奇峻峭,千姿百態;水,奔騰浩蕩,一瀉千里。蠟梅傲霜斗雪,孤松倒掛絕壁,燕子掠過田野,蒼鷹搏擊長空……大自然就是如此神奇瑰麗、豐富多彩。
自然風光是一曲曲最動聽的歌,是一首首最抒情的詩,是一個個既古老而又新鮮的故事。我們都有過親近自然、認識自然、感受自然的經歷。面對朝暉夕陰、花開葉落、雄奇的山峰、深深的海洋……我們深切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瑰麗和豐富多彩。《初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的閱讀要求。“自然風光”類文章正符合這一理念,所以,這類文章漸成為中考新寵。
中考金題回放
一、(北京市中考語文試題)
又臨黃河岸
□高纓
不知為什么,每當我看到黃河,眼中常滲出熱淚。
大約是因為少年時候的記憶老盤旋在我心里吧!那時,日寇的鐵蹄踐踏著中華大地,俯沖的敵機,飛落的炮彈,爬滿火車頂的難民……我被大人們塞進悶死人的車廂,暗夜中逃過黃河。在渭水之濱的山村里,我捏緊小拳頭,眼里閃著淚星兒,跟流亡的大學生們學唱那首悲憤的歌:“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
直到建國后,我才第二次看見黃河。火車北上,歡騰地駛過新生的中原。當列車員告訴乘客們,火車就要跨過偉大的黃河的時候,我急忙把前額貼在車窗上,看浩蕩的濁流沉著而有力地漫過大地。一瞬間,我的眼睛潤濕了,我胸中涌出了那首崇高的歌:“啊,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大前年的秋天,我去訪問呼和浩特。好友邀我一道去登大青山。汽車盤旋而上,窗外掠過如花的紅葉和挺秀的白樺林。一路上,好友給我說了好些抗日戰爭時期蒙、漢人民并肩戰斗的故事,那昔日的廝殺聲和馬蹄聲,猶在耳邊。車停在山巔,他遙指蒼莽的土默特平川,深情地說:“看,黃河!”可不,遠處不就是我久違的黃河嗎?像一根不見首尾的絲帶,云中而來,霧中而去,千回萬轉,把我的無盡思緒纏入過去,引向未來。
去年夏天,我又臨黃河岸。不是在北方,而是在四川的若爾蓋大草原。
誰都知道,四川省屬于長江流域。可粗心的人們不曾留意,這巴山蜀水,卻也屬黃河的版圖。黃河,這萬水之父,來自巴顏喀拉山,奔過青海高地,急轉直下,輕輕地、輕輕地擦過川西北的邊緣。
我來到若爾蓋的轄曼牧場,一下車,就央告牧場的同志,快帶我去看看黃河。于是備馬置鞍,牧場的副場長求吉同志,熱心地伴我同行。
馬蹄濺濺,踩過一條小溪。前面是一大片數千畝的人工草場,種植著披堿草、燕麥和紫花苜蓿。求吉告訴我,眼下這寂靜的草原,也曾有過一番沸騰的景象:為建設美好家園所激奮的牧民們,用拖拉機的隊列翻起了亙古沉睡的處女地,播下優良草種,造就了這草原上的草原。正是由于近年來他們狠抓草原建設,牲畜才擺脫了靠天吃草、夏足冬欠的困窘,更快地繁衍起來。
看四處,牧草高及馬胸,繁花美似彩氈。這是草原牧民用辛勤的汗水描繪出來的美景。肥美的牧草,讓馬兒走到這里,也只戀著埋頭吃草,卻把我們擱在馬鞍上。我想著心中的黃河,于是揚起馬鞭,馬兒躍過溝渠,直奔一帶淺山。
求吉先登上山頭,他翻身下馬,歡叫著對我招手:“快,快來看!”
啊,黃河,我又一次,又一次看到了你!
千里草原上,從天地相接的遠方,迂回曲折,慢慢悠悠地走來了黃河。沒有奔騰的激浪,沒有嘯叫的怒濤,安詳、舒展而從容不迫。這里河面不過百十來米,兩岸像刀削般整齊;那深沉的河水,呈現著淡淡的綠色,清晰地映出白云的影子。黃河,似乎在沉思,在暫時地歇息,在默默地積蓄力量,在期待著明天的奔騰……
是這樣的嗎?黃河!此時此地,你多像我們中華民族的今天。我們黃河的子孫們,經歷了多少苦難和歡欣,黑暗和光明,失敗和勝利……空前浩劫的十年,把我們民族的元氣幾乎耗盡,留下了貧窮、迷惑、創傷和艱辛。哀嘆嗎?不!那是弱者的聲音。我們需要的是智慧的目光,是積淀的力量,是航機起飛前的滑行,是健將跳高前的一頓……正如這黃河的沉思、歇息、積蓄和期待!
沿著黃河岸,我和求吉并轡而行。黃河在草原上流,也在我的心上流著。這沉著而有力的洪流,沖去我胸中的痛苦和哀傷。我不由得昂奮而自豪了。啊,我們偉大的、多難卻不敗的中華民族呀,縱然是身負貧窮落后的重荷,縱然是一步一個艱辛,但卻更加緊密地團結著,凝聚著無盡的力量,堅忍頑強地向著光明、富足,向著最美好的未來走去!
哦,我眼中又滲出了熱淚。我心中顫動著昔日和今日的頌歌:啊,黃河,我們祖國的英雄兒女,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偉大堅強!
(選自《改革開放30年散文選》,有刪改)
1.第九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承接了上文所寫的什么?引起了下文所寫的什么?
2.文章中有許多句子寫得很精彩,請你從文中自選一句,作簡要賞析。(不超過150字)
二、(廣東省深圳市中考語文試題)
大唐柳色
□余顯斌
渭城在哪兒?唐代的柳色是否還那么清新?
每次送別時,總想陪伴著友人走進客舍,像唐代詩人那樣叫上一壺酒,點上幾碟菜,在四周綠色中間“一杯一杯復一杯,二人對酌山花開”。可每次都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總也無法如愿以償。同唐人相比,我們總是少了一份曠達,一份恬淡,一份纏綿。
唐人的神韻,唐人的風范,猶如他們所歌頌的柳色一樣,永遠那么瀟灑,那么清新,那么多情,也永遠在唐詩里“依舊煙籠十里堤”,讓我們這些后來人向往,又讓我們無法企及。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又名《渭城曲》)
今夜,月色宜人,獨坐在客舍里,看黃昏的月光給窗戶鑲上一道金邊,一直伸向山的那一邊。我的思緒又一次踏著遍地月光,沿著《渭城曲》所鋪設的意境,走上了去陽關的古道。
去陽關的道路上,多了駝鈴狼煙,多了孤獨、寂寞與蒼涼。然而,這一切都擋不住唐人嗒嗒的馬蹄。不就是沙漠嗎?他們就是為了沙漠而來,為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渾而來;為了“瀚海闌干百丈冰”的奇異而來;為了“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自信而來。
于是,唐詩中出現了離別,出現了折柳。
客舍對飲,灞橋折柳,這種習俗不知是否起于唐代,然而卻被唐人揮灑得淋漓盡致,情意萬千。當他們拉著馬韁繩,立在斜陽下的驛道邊,折柳相送依依惜別時,風吹動著他們青色的長衫,飄飄欲飛。
唐代國勢強盛,讀書士子人人奮袂而起,走出書齋,離家別子,仗劍遠游,去河朔,去塞上,去長安,以求博取功名利祿,入世之心極重。可一旦他們發現追求必須以人格遭貶為籌碼時,他們卻惶惑了,他們沉默了,他們爆發了,最終選擇義無反顧地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長揖而去,拂袖歸山;然后再去尋找新的起點。
他們重視功名,但更重視人格;入世之心不死,道德之樹常青。唐代文人的腰桿同筆桿一樣,鐵硬。因而,唐詩就顯得灑脫,富有個性;而唐代的詩人們漂泊南北,淪落天涯,受夠了顛沛流離之苦。
別,是經常的;聚,是短暫的。可唐人的感情從沒被滾滾紅塵所消磨。相反,由于長期漂泊在外,他們更需要友情慰藉。于是,他們更看重友情。傾蓋如故,一見傾心,彼此從不因身份、地位與政見的不同而有所改變,也不因生死而隔離。
唐人真是太多情了。在南來北往的路上,送人的,折柳相贈;離去的,接枝揮別。“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然而,柳條一年一青,歲月卻慢慢老去,唐人衣袂飄飄,邁著瀟灑的步子,一步步走入歷史的深處,成為一處可望而不可即的風景。
隔著歲月,仿佛隔著一條難以逾越的長河,“野渡無人舟自橫”,讓我們無論如何也渡不過去,無法進入那種境界。
(選自《時文選粹》第6輯,有改動)
1.作者在文中抒發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2.文章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引用王維的詩《渭城曲》有什么作用?
3.參考文章第八自然段畫線處,按照“飄飄欲飛”的結構形式,另外仿寫一個四字短語。
4.本文采用設問開頭,有什么作用?
5.文章省去了結尾,請你擬寫一個符合本文風格意蘊的結尾。(不超過30字)。
三、(陜西省中考語文試題)
陜北的山
□祁玉江
陜北真是一個神奇而美妙的地方。說它神奇而美妙,并不只是因為它的地下埋藏了多少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富集的礦產資源,也不只是因為它的地上盛產了多少瓜果梨棗、五谷雜糧等綠色食品,更不只是因為生于斯長于斯的那些淳樸善良的山民們和世世代代涌現出的英雄人物,而更多的則是因為它的山——神奇而美妙的陜北的山!
我常常懷疑造物主將世界上所有的山都堆在了地球的這一隅,使陜北成了山的世界、山的海洋!抬頭是山,低頭也是山;吃的是山,住的還是山。山是生存在這片廣袤大地上的人們的物質和精神寄托,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
我生在陜北,長在陜北,曾經和陜北的山零距離地親吻過。在這茫茫的大山深處,我扶過犁,拾過糞;吞過糠,咽過菜;淌過汗,流過淚。一切都是那么無助,那么渺茫。我對生我養我的陜北的山,鄙視過,厭倦過,一度竟然埋怨起我的祖先為什么不把自己定居在廣闊的平原上、浩瀚的大海邊、秀麗的江南間,而偏偏要將家安在這貧瘠清苦偏遠落后的千山萬壑中,使得日后的子孫們在這里永遠地受苦受難,千回百轉走不出大山,享受不到山外精彩世界的生活!我甚至怨恨大山,詛咒大山,盼望有一天天崩地裂,將這茫茫大山夷為平地;或者乞求上蒼有朝一日將這些綿綿山巒搬到天的盡頭,使這里的人們再也不要受苦受難了。
但是現在想來,我那時是多么的無知,多么的任性,多么的忘本!如果當初沒有汲取大山的營養,沒有經過大山的磨礪,沒有遵循大山的教誨,我不可能體格健壯、意志頑強,更不可能走出大山。
當你登上高高的山巔,舉目四望,視野所及,蒼蒼茫茫,一望無際。那數不清的梁峁,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像條條巨蟒,像只只雄獅,像頭頭大象,像個個巨人……盤踞在這廣袤的黃土高原上,正蓄勢待發。那層巒疊嶂的山脈,仿佛是大海的波濤,一浪接著一浪,洶涌不退,大有排山倒海之勢。總之,任憑你怎么想象,想象什么就是什么。
陜北的山胸襟開闊,無私無畏,可以容納世界的一切,包容人間萬象。如果你走錯了路,做錯了事,它并不記恨你、拋棄你,依然像慈祥的母親一樣,緊緊地把你攬在懷里,教育你、鼓勵你、引領你重新振作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繼續前進。夜晚,睡在大山里就像睡在慈母的懷抱一樣,是那樣的溫馨,那樣的甜蜜。
如果你坐在高高的山巔,細細地觀察,認真地品味,這廣袤的高原就像一泓清澈的湖水,一塵不染。沒有喧鬧,沒有嘈雜,一片寂靜,遠處偶爾傳來幾聲雞鳴、狗吠、鳥叫、機器聲,升騰起幾縷裊裊炊煙,使空曠寂靜的大山顯得更加靜寂。如果你疲憊了,煩惱了,不妨走進大山,走上這高高的山梁,在那兒坐一坐,歇一歇,躺一躺,吸一吸清新的空氣,接受一下山風的撫摩,你的精神會頓時為之一振,心靈得到了凈化,一切疲倦和煩惱早已拋到九霄云外,驀然有一種返璞歸真的感覺。
我忽然明白了,陜北這塊貧瘠的土地上,為什么走出了像李自成、劉志丹、謝子長這樣的無數英雄豪杰和革命志士;為什么產生了那么多悲歡離合的動人故事和百唱不厭的像《走西口》《東方紅》等信天游歌曲;為什么毛澤東主席將長征的落腳點、抗日戰爭的出發點、解放戰爭的總后方選在了陜北,而且在這里一住就是13年;為什么陜北人是那樣的豪放,那樣的淳樸,那樣的勤勞,那樣的堅強!
(選自《人民日報》2009年4月13日,有改動)
1.第一自然段強調的重點是什么?
2.結合具體語境,回答下面的問題。
(1)睡在大山里,為什么“就像睡在慈母的懷抱一樣”,讓人感到“溫馨”而“甜蜜”?
(2)走進大山,心靈為什么會得到“凈化”?
3.文章第三自然段寫對山的鄙視、厭倦和怨恨,有什么作用?
4.結尾的四句“為什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聯系全文加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