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分作文
魯迅的精神并沒結束
一考生
從廈大西校門進,約略走不出幾步,魯迅的雕像就儼然在眼前了。
這位文學大師仍然是一副安然的神情,直挺挺地站著,但眉宇間的兩道金光卻犀利無比地射向了很遠很遠的地方,提示著我們,這位表面安定的偉人的內心是激情澎湃的。
當年的魯迅,是因為北方的局勢太過動蕩,生命有危險才來到廈門躲避的。
這可以說是廈門人的幸運。
廈門大學為此還修了一座紀念館,讓后人可以透過它看到魯迅先生的一個個前行的足跡。我信步走進紀念館,里面的一切仍極力保存著魯迅當年的模樣。一些文件自是不消說,連一些日常用品也一并保存著,這足以看出人們對魯迅的崇拜。
再說說魯迅精神。于仙臺棄醫從文以來,魯迅為了國家,為了民族,口誅筆伐,抨擊反動勢力,為當時身心羸弱的國民提供了一筆又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用他犀利的目光,閱古今,看中外,苦苦尋找國家衰弱的病根,在迷茫的現實中“上下而求索”,追尋新的生活,這就是魯迅的精神,許多人追趕學習的精神。
這也就不難理解魯迅在廈門受到的優待,無戰亂之擾,無衣食之憂,還整理完成了《朝花夕拾》。這是廈門的幸運。
但魯迅也是廈門的一個不幸。這源于他對廈門十分尖銳的評價:“太沒有戰斗力了。”
伴著這句話,我眼中紀念館間魯迅留下的痕跡淡化了,只剩下一串長長的足跡指向北方。
記得魯迅在《雪》一文中說:“南方的雪太溫柔了,不像北方;北方的雪,有著堅強的‘精魂’。”魯迅寧愿挨寒受凍,也要去北方,因為那里才是他的戰場,那里才是他生活的地方。
走出紀念館,我的步伐堅定了許多。現在,我們國內少了反動勢力,而多了寧靜祥和的生活氛圍,廈門更是如此。魯迅的“文學家”身份愈加深刻了,人們心中慢慢淡化了他作為“思想家”的角色。但若要我選擇,我愿追尋魯迅的足跡。即使在和平的今天,我們仍少不了魯迅的戰魂。它讓我們在和平中不貪圖享樂,它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廈門太過安定了,魯迅要去北方繼續他的戰斗。
魯迅的精神并沒有結束,而我將追尋他的足跡。
點評
作者由瞻仰魯迅雕塑、參觀魯迅紀念館而深入挖掘魯迅的精神并解讀魯迅精神的實質:“生命不息,戰斗不止。”行文由物及人,由人及己,表明要“追尋魯迅的足跡”,要學習魯迅的人格,不斷奮斗,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讀罷文章,讓人在振奮的同時感觸頗深。
佳作展示一
永恒的項羽
□劉迪
最近,《楚漢風云》這部電視劇在地方臺再一次播出。每看一次,我心底總會掀起陣陣波瀾。此劇最震撼我心靈深處的不是對“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勝敗準則的深沉思考,也不是對笑到最后的劉邦的熱烈喝彩,而是對悲劇英雄項羽的生動刻畫。
項羽是一個不朽的英雄。他的萬丈豪情,無論在他人生的哪個階段,都體現得淋漓盡致。項羽少時,學書不成,進而學劍,又不成,進而學兵法,略知其意,又不肯專學。由此可見,在學習上,項羽雖不求甚解,然其雄心壯志已初露鋒芒。在秦王朝最強盛的時候,秦始皇出巡會稽,項羽目睹后宣稱“彼可取而代之”。為達到目的,他殺殷通并斬殺數十百人,奪其軍權。攻襄城,襄城堅守,不肯投降,他攻下后將那里的軍民全部活埋。為奪帥權,他設法離間宋義與士卒,殺宋義,威震楚國。巨鹿之戰,他破釜沉舟,叱咤風云,扭轉了反秦戰爭中的局勢,留下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的千古美談,以致各路諸侯都唯他馬首是瞻,他一時間成為天下眾望所歸的英雄人物。但后因糧草匱乏而與秦軍結盟,卻只因恐秦卒“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而夜擊殺秦卒二十萬于新安之城南。可見,他何其英勇!何其果斷!鴻門宴上,他本可以一招置劉邦于死地,但他卻認為這是小人之心,是見不得人的勾當。他以君子之心,輕信了劉邦。范增多次舉玦以示之,他默然不應,項莊舞劍他也不予理會。攻咸陽,殺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日不滅,他儼然一個英勇的戰神。垓下之圍,四面楚歌,他卻義憤填膺地對天長嘯:“天亡我,非戰之罪也!”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美人虞姬飲劍自刎,烏騅馬低聲廝叫,垓下,殘陽如血。“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個血性男兒,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慷慨悲歌。何其悲壯!何其雄渾!何其大氣!盡管他勇敢突圍,殺數十百人,所向披靡。但他自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叱咤風云的他,倘若不能依靠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下去,活著對他來說又有什么樂趣呢?他認為,大丈夫生又何歡?死又何懼?所以他最終不肯渡江,自刎烏江。即便是死,他依然解名馬贈友人,把首級送故人,讓故人用他的頭換千金,“邑萬戶”。
在他短短的三十三個春秋中,他身經七十余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他的一生,匆匆而逝,從起兵到兵敗,短短七個春秋,但他卻成就了千秋霸業。他的一生,是一個英雄的一生,是一個霸王的一生。相對于劉邦的陰險、狡詐、狠毒,他率真、磊落、孤傲。他是失敗的英雄,而劉邦則是成功的小人。
誠然,人無完人。項羽的身上也有許多缺點:暴戾兇殘、剛愎自用、自視甚高、政治思想幼稚……但這些陰云又怎能遮避他日月般的光輝?
項羽在歷史長河中像流星一樣轉瞬即逝,但他剎那間的輝煌卻定格成歷史永恒。滔滔不絕的烏江水,會永遠銘記著這位“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西楚霸王!
我喜歡項羽,就是喜歡他的率直、磊落,喜歡他與日月同輝的靈魂,與天地共存的氣魄。
我喜歡項羽,就是喜歡他雖敗猶榮的生命歷程,喜歡他昭示后人的英雄標尺。
我喜歡項羽,就是如此濃烈,癡迷。
項羽永恒,永恒項羽!
點評
項羽是一個很有爭議的古代人物,精確地評價項羽,應該說很有難度。但作者避難就易,新穎獨特地選擇了項羽英雄的一面,集中筆墨勾勒了他悲壯的一生。文章詳略得當,很有創意,尤其是文筆高度簡約,犀利精美,很有表現力,似是為項羽創作的一首英雄的史詩。整篇文章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佳作展示二
媽媽在我心中最美
□孫文迪
據說我小時候活潑好動,最討人煩,其中就包括我的爸爸。但爸爸說,媽媽從沒有打過我一次。
帶著不解,有一次我終于提及這事:“媽,我小時候那么淘氣,您為何不打我呢?”
媽媽滿臉笑意:“打有什么用?還不如因勢利導,就像大禹治水一樣,疏而不堵……”
接著,媽媽給我講了一個讓我感動了好久的故事。
在我還不到三周歲的時候,家里剛剛為我買了一大瓶牛奶。我非要站在小凳子上拿下來去喝,其實那時剛吃過飯。還沒等爸爸轉過身,我已把整瓶牛奶摔碎在地上,滿地皆是牛奶。當時我就傻了,害怕地哭起來。當爸爸過來要打我時,媽媽立刻勸住了爸爸,拉著我說:“孩子,沒關系,我們把它收起來,捏你最喜歡的面人吧!”媽媽就是這樣智慧地讓我“逢兇化吉”。
上小學時,我的成績特別好,始終居全年級第一。媽媽怕我驕傲,經常帶我到村前的小河邊散步。并常常告誡我:淺處的水總是嘩嘩直響,而深處的水卻默默無語。以此告誡我不要驕傲,要像深處的水那樣虛懷若谷,容納百川。
到了初中,有一個階段我的成績有點下降,尤其是英語,甚至有一段時間,我都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那段時間,媽媽也很著急。有一次,我們學校開田徑運動會,她非要讓我帶著她去。她說她要同我一起觀看1500米的長跑項目。比賽現場,她多次囑咐我要注意比賽的每一個細節,尤其是起跑和終點沖刺。看完比賽后,她語重心長地啟發我:學習和人生就如長跑,不是看你開頭和中間跑得有多快或多慢,而是看誰最先沖過終點。所以,一時的失敗和低谷,并不能說明什么,“不為最先,不恥最后”,只要擁有信念,永不放棄,不忘超越,就一定能夠成功。
在我的記憶中,媽媽就是這樣的智慧,她因智慧而美麗,她用智慧詮釋著她的美麗,她用愛書寫著她的美麗,她使我永遠幸福地成長在她燦爛的光輝下。
媽媽在我心中最美。
點評
作者通過媽媽智慧地寬容自己所犯的錯誤、理智地教導自己要謙虛、真誠地啟迪自己要堅守信心這三件事,寫出了媽媽的智慧、美麗與魅力,寫出了母愛的偉大,進而表現了媽媽讓人羨慕的美麗人格,從中流露出作者對媽媽的感恩和贊揚。文章語言質樸,感情真摯,易于引起讀者的共鳴。
教師總評
這三篇文章,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寫出了讓自己最喜歡、最感動、最敬仰的人。同時作者也飽含深情地為我們展示了他們身上或高貴或美麗或令人敬重或令人感動的人格魅力。《魯迅的精神并沒結束》一文中,魯迅為了國家,為了民族,棄醫從文,口誅筆伐,抨擊反動勢力,為當時身心羸弱的國民提供了一筆又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追尋新生活的人格魅力讓人振奮,給人以力量。《永恒的項羽》一文中,作者重在強調項羽的率直、磊落,對項羽的人格持肯定態度,并贊揚其敢作敢為的英雄氣魄。《媽媽在我心中最美》一文中,媽媽能智慧地寬容“我”所犯的錯誤、理智地教導“我”要謙虛、真誠地啟迪“我”要堅守信心,讓人感動并心生敬重。總之,這三篇文章各有閃光點,都重在創新。首先,這三篇文章的標題不僅簡潔、醒目,而且富有創意,或有吸引力,或有美感,完美地打造了征服讀者的第一道風景線。其次,《魯迅的精神并沒結束》和《永恒的項羽》在立意上新穎深刻,獨辟蹊徑,《媽媽在我心中最美》選材精當,按時間線索安排結構,并采用倒敘和設置懸念的手法,行文有新意。最后,這三篇文章在語言運用上不僅精當,而且精美、精彩語句信手拈來,讓人如沐春風。
綜觀這三篇文章,我們不難發現,要使我們的作文出類拔萃,脫穎而出,首先,作文要有創意,要與眾不同,要時刻體現創新意識。“題好一半文”,我們應爭取讓自己的題目如自己的眼睛一樣,醒目,美麗,顧盼生輝,魅力無限,爭取用最美的題目征服閱卷老師的心。其次,在立意和選材上要做到深刻、獨特,要善于抒別人未抒或少抒之情,寫別人未立或少立之意,寫別人未寫或少寫之事,彰顯自己的個性。最后,在形式上要多角度華美呈現,包括結構、語言、行文等,讓文章的內容與形式實現完美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