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主題闡述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北大管理系的周瑩先生也曾指出:“無論是誰,在社會交往中建立起來的人際關系越好,他的朋友就越多,就越能使自己得到眾人的擁護,增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這些都來源于你的人格魅力。”良好的人格魅力應如春日的暖陽,它會無私地溫暖我們的心靈;良好的人格魅力也應似無聲的春雨,它會默默地滋潤我們的心田。作為青少年的我們,只有努力學習古今圣賢優秀的人格,“見賢思齊”,才能豐富我們的人格,積淀我們的人格魅力。我們只有擁有讓人折服的人格魅力,并彰顯這種人格魅力,才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我們的生命才有意義。
中考金題回放
一、(青海省中考語文試題)
賽場小人生人生大賽場
□傅振國
賽場上瞬間爆發的人生哲理如電光石火照亮長長的人生跑道。
人生當有偉大目標。偉大目標產生偉大動力,收獲偉大成就。運動員說得最多的話是“確立目標、實現目標”。奧林匹克口號“更快、更高、更強”,實則是召喚人們不斷提升奮斗目標。伊辛巴耶娃24次打破女子撐桿世界紀錄,她在北京奧運會跳過5米05后第25次提升目標:“我很快會向5米10發起沖擊。”博爾特用9秒69創造百米世界紀錄,下一個目標是“我想我還能跑到9秒60”。
南非獨腿游泳運動員納塔莉說得好:“人生的悲劇不在于沒有實現目標,而在于沒有目標。”并非人人都能實現原定的目標,但在向遠大目標的奮斗中,人們才能挖掘潛力,鍛煉能力,把自己的人生提升到應有的高度。
自古華山一條路。達到遠大目標,自古而今也只有一條路,就是“拼搏”。這個詞涵蓋了所有激勵人生的詞語。
(1)______。沒有人不吃大苦而有大成就。印度第一個奧運會冠軍賓德拉,出身富商,家里有一個豪華空調射擊場。但他靠的是每天的“魔鬼訓練”而奪得金牌。天賦英才菲爾普斯,人說他是專為游泳而生的超人。但他堅持每天清晨4點半起床5點游泳,他實際上是超人地能吃大苦。
(2)______。它是一種呼嘯進擊有我無敵的大無畏英雄氣概。面對a臨之的人生苦難,面對賽場上比自己強大得多的對手,挺直脊梁(哪怕是受傷的脊梁),睜圓雙眼(哪怕是一雙盲眼),舞動三尺青鋒(哪怕是一支豁口的殘劍),沖上去與之決戰。那位手牽導盲犬高舉火炬的平亞麗,是“亮劍人生”的榜樣。她是我國第一塊殘奧會金牌獲得者。先天性白內障,9歲喪母,離婚,兒子失明,其中任何一個災難都可以擊倒她。但她直面人生,自強不息,學習按摩創辦盲人保健服務部,成為北京市文明服務標兵,生活中b是不屈的“劍客”。
(3)______。在長長的人生賽道上,如果“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則不能奪取最后的勝利。張寧經歷四次人生低潮,在奧運會上艱難衛冕;欒菊杰50歲“揚眉再出鞘”;澳大利亞射擊運動員利斯馬拉,66歲第十次征戰殘奧會。他們,是“堅忍人生”的榜樣。
一顆平常心,微笑看輸贏。奧林匹克的原則很有深意:設金銀銅牌,一定要分出輸贏;說“重在參與”,又讓你看淡輸贏。人生也是這樣充滿矛盾統一。爭金奪銀,是為了在競爭中激發自己的潛力;看淡輸贏,則是拼搏之后上升到圓融和諧的境界。人生中有太多自己不能左右的局面,只要自己努力拼搏過,也就了無遺憾。微笑看輸贏,不是開脫,是超脫。
(選自《人民日報》2008年9月16日)
1.文中第六自然段a、b兩處應選填的詞語是:a._________b._________
備選詞語:忽然依然必然猝然
2.下面三句話分別是從第五、六、七自然段中抽出來的,請根據段落內容將選項填在下面的橫線上。
A.“拼搏”是一種“亮劍”精神
B.“拼搏”是“不拋棄不放棄”的堅忍精神
C.“拼搏”是一種吃苦精神
(1)__________
(2)__________
(3)__________
3.文章主要運用的論證方法有______、______。
4.文章第二自然段列舉伊辛巴耶娃和博爾特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5.作者從賽場上悟出了哪些人生哲理?
二、(山西省太原市中考語文試題)
約會荷花
□趙福蓮
早早的就聽說霍金要來了,霍金保持著他特有的身體姿態與偶露的微笑要來杭州了!
霍金來杭州,人們都以為這是一位科學巨匠與我們的一次聚首,一場約會,一篇不亞于任何追星場面的經典篇章。而我私底下卻在想:霍金應該是來赴西湖的荷花之約的。
當那么多的人都在為霍金而狂時,他坐在輪椅上想的是什么呢?是身體上的不適?是想拼命忍著將要流溢出來的口水?是想好好地躺在床上休息一會兒?還是新的黑洞理論?這些都只有他自己知道。
一尊微弱之軀,一個病中的老人,面對這么多鮮花、掌聲、贊嘆和美譽,他為什么不像其他明星表露出滿心的歡喜與陶醉呢?哪怕是裝出來的。一切都是那么靜靜的,靜靜的,猶如秋天的一片落葉,靜靜地飄下,飄到一個地方,風吹一下,就動一動。風不吹,就靜靜地禪定著。那些仍然留在枝頭的鮮花與果實與它無關,那些欣賞鮮花與享受果實者的贊嘆與它無關。它只屬于大地。回歸大地,是它的理想與抱負。走向大地時的那份從容與寧靜,那份無悔與蘊藉,只有那片掉落的秋葉,才能夠懂得!
很多的時候,霍金都保持著一種雕塑般的姿態。沒有任何一種雕塑會像他那樣生動,會像他那樣令人難忘與不舍!身子斜斜的,脖子斜斜的,連他的微笑也都是斜著的,我猜想他看到的人與物也都是斜著的,唯獨他的心筆直地立在那里。
所有的鮮花與笑臉還有親吻連同祝福,也就是沖著他的那份直立著的心而去!
大多時候沉默著的霍金,總讓人誤以為他是暫時地睡著了,睡著了似的霍金其實是比誰都清醒著。他在心中尋找美,一份簡單得令人心痛的美。所以,當他看到西湖的荷花盛開時,忍不住贊嘆了:多美啊!美就是那么簡單!而美又不是那么簡單的!當荷花浮出水面,亭亭玉立于這個世間的時候,那些曾經生活在淤泥與黑暗中的生活細節就淡遠了,曾經付出在無數個日日夜夜的心血與汗水都化作了一縷甜蜜的回憶與沉潛的智慧。
任何生命都有這個過程。當霍金讀懂荷花時,笑了,由衷地發出贊美:多美啊!
在美麗的西子湖畔,在接天的荷葉當中,霍金難道不比荷花更美嗎?他與荷花融為一體。微風起處,荷葉與花兒都搖曳了起來。風在花葉上吹著,也吹在霍金的臉上。霍金也如一朵荷花,幽香隨風飄過來,帶給我們夏日里最后一抹清涼。
(選自《文化名人散文集》)
【注】霍金: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患盧伽雷病,全身癱瘓,卻在科學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揣摩文章題目,寫出它的兩重含意。
2.品味語言,回答問題。
(1)第四自然段中說霍金“猶如秋天的一片落葉”,結合全段,說說這個比喻好在哪里。
(2)“身子斜斜的,脖子斜斜的,連他的微笑也都是斜著的,我猜想他看到的人與物也都是斜著的,唯獨他的心筆直地立在那里。”請具體說說“斜”和“筆直”放在一起的表達作用。
3.文章第八自然段說:“當霍金讀懂荷花時,笑了,由衷地發出贊美:多美啊!”霍金究竟讀懂了什么?
4.作者說“美就是那么簡單”,又說“美又不是那么簡單的”。請任選一個角度,結合你的課內外積累寫一段話來表述你的看法。(不少于80字)
三、(福建省龍巖市中考語文試題)
草堂·詩魂
□高放
細雨蒙蒙,落葉飄飄。
當我來時,又是茅屋為秋風所破的季節。老天像是有意在營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讓人來品味一種人生意蘊——文章憎命達!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這絕代詩圣生命的一大棲息處,這和著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一個偉大靈魂沉吟的處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園。草堂公園由大廨、詩史堂、工部祠和柴門等景觀組成,給成都人一個清幽的休息場所,也給遠方慕名而來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設施是對過往的紀念,也是對現在的經營。只是草堂,作為一個詩人藝術生命的凝結處,作為中國文學史的一個糾結點,作為一段歷史的觀象臺,太有特點了,情緒也太濃重了。“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讀清人顧復初的“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盤虎臥幾詩客;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那副對聯,更讓人欷歔不已。草堂的文化意義與杜甫在世時命運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讓人堅信只要確實燦爛過,也就注定會占有輝煌。
草堂足供觀賞,甬道曲折,盡可徜徉,更何況又是細雨迷蒙,黃葉鋪地!草堂,草堂,此時此際的草堂在訴說什么呢?從開元到天寶,《壯游》,“三吏”“三別”,《北征》《秋興八首》,直到《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代詩人再現了一個時代,僅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這是杜甫的不朽,這是杜甫的輝煌,這也是杜甫的價值所在。舍此,我們又何以了解在一個大起大落的時代里,有一個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這些是不必說的。但僅僅如此,就遠不能了解杜甫詩歌抑郁沉雄的內在生命力,也遠不能了解士人的用世之志與命運悲劇。這正是文章憎命達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層的人生意蘊所在,也是中國歷史上人才的成就與命運的二律悖反。
中華傳統,士人總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況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寫人生抱負:“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據要津,而且充滿理想色彩——要讓君王趕上傳說中的堯舜,要使全國民風淳樸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運總是跟人開玩笑,歷史也總在捉弄志士仁人。由開元到天寶,張九齡罷相,李林甫上臺,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賢能之人想說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這是國家的不幸、時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圖大志的落空。肅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擁有一官半職,比如左拾遺、華州司功參軍、工部員外郎,而實際上卻難有作為,薪俸也不足以養家。離開中原后,其行跡大略是同谷-錦城-夔州-潭州,同時他的生命也如同一片黃葉飄到了盡頭。
可是,他的詩作卻從此更加如長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現出一代河山的風云、生靈的狀貌。它們如鐘,如鼓,回響在中華歷史的長空。杜甫的命運就這樣確定了,杜甫的歷史角色及其創作成就也就這樣確定了。這時我們再吟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詩句,就會發現,個人的遭際在詩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時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苦寒到此已極矣,而憂患、仁慈至此亦已極矣!杜甫之胸懷,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或者說經邦濟世,要的不就是這種德與才么?但是,風雨飄搖中的唐王朝拋棄了杜甫,而歷史卻于風雨飄搖中造就了另一個杜甫。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還是杜甫的幸運呢?歷史總是把一份生命的樸素,讓人咀嚼得百味叢生。
流連一番,天色已晚,該走了。細雨依然。
(選自《課外閱讀》2004年第10期)
1.從文章看,“草堂的文化意義”指的是什么?
2.閱讀第四自然段畫線的句子,思考“杜甫的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
3.文章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個短句“中國歷史上人才的成就與命運的二律悖反”該如何理解?除了杜甫,請你再舉出一個中國歷史上文人的成就與命運上具有悖反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