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文中的情應是心事的自然傾訴、心曲的真誠歌唱、心扉的坦然敞開。評判的標準有四條:1.感情健康。文章的主導情感應該積極向上,富于進取。2.情感真實。所抒感情應是對生活的真切體驗,必須拒絕矯揉造作和無病呻吟。3.表達自然。感情的形成、發展和變化要水到渠成、自然流暢,不給人突兀感和簡單感。4.具有藝術感染力。具體方法有:
一、情景交融,增大感情容量。這屬于間接抒情法,可以是以景襯情、見景生情,也可以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例如長篇小說《紅巖》中的一段描寫:
窗外,突然一陣閃電,接著就是一陣震耳欲聾的巨雷。黑牢,在雷聲中不住地顫抖……又是一陣春雷,緊接著耀眼的閃電。粗大的、豪放的雨點,清脆地灑在屋瓦上,發出鏗鏘的金屬般的聲音。這聲音錚錚地撥動著心弦,發出強烈的共鳴……“狂風暴雨啊,快點來吧!”“震撼世界的春雷啊,快點來呀!”
二、托物抒情,深化情感意蘊。選取一個具體的物件,或用作比喻象征,或直接與物溝通,實現“物我交融”,是優秀作家常用的間接抒情法。例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寫保爾戰勝傷寒后的一個場面:
他母親攙著他走到窗口,向街上望了很久。雪在融化,積成了反光的小水洼,外面已經是春前初次的溫暖天氣了。在窗外櫻桃樹的樹丫上,一只灰胸脯的麻雀正在啄它身上的羽毛,時時用狡猾的小眼睛偷看保爾。“怎么樣,咱們倆就這樣度過了冬天嗎?”保爾用指頭敲著玻璃窗,低聲說。母親吃驚地看了看他,問道:“你在那兒跟誰說話?”“我在跟麻雀說話……現在它飛走了,這狡猾的小東西。”他無力地笑了笑。
三、設置“感點”,強化動人力度。“感點”就是動人的細節,可以是一種眼神、一個動作,也可以是一番言語或內心獨白等等。“感點”能感動人,關鍵在于真實自然,具有個性。有一篇《千鈞一聲“愛”》的習作,說的是一位語文老師在教授完一篇課文后,布置了一項口頭作業——要求每位同學“回家對自己的父母說一句:‘我愛你們!’看看他們有什么反應。第二天班會時向全班同學匯報。”文章作者回家后“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經過幾番猶豫終于開了口,于是出現了下面真實的對話:
“爸爸,……”“嗯,干什么?”“媽媽,……”“什么事啊,有事就說嘛!”“嗯,這個,啊……不太好說。”“沒事,在家里,你什么事都可以說。”“爸爸,媽媽,我愛你們!”我終于鼓足了勇氣,大聲說道。
文章至此還只是在敘述過程,接著“感點”出現,感情之潮驟起:
爸爸媽媽怔了一下。
爸爸將報紙舉高,遮住了他那雙噙著淚水的眼睛,報紙在微微地顫抖著……
媽媽頓時扔下手中的毛線,一把摟住了我,兩串滾燙的淚珠滴到了我的臉上。
剎那間,我也驚呆了。
你看,爸爸的一“舉”、一“遮”、一“顫抖”,媽媽的一“扔”、一“摟”和熱淚奪眶,構成了多么動人的“感點”!
四、直抒胸臆,演奏感人樂章。與間接抒情不同,直抒胸臆能直接訴說、呼喊出喜怒哀樂和愛憎好惡等感情,具有一吐為快的特點。有些同學直抒胸臆前缺少敘事作鋪墊,靠嘆詞“啊”之類幫忙,結果當然走入無病呻吟、架空抒情的誤區。打動人心的直抒胸臆必然有情感容量較多的敘事作基礎,這樣的敘事有明確的感情指向,直抒胸臆是事件發展的必然結果。還以《千鈞一聲“愛”》一文為例,在動人“感點”出現后,作者直抒胸臆:
啊!真沒想到,爸爸媽媽原來也渴望我的愛!真沒想到,“愛”,這么一個普通的字眼,能使人的心貼得這么近,這么緊,產生這么大的威力!
千鈞一聲“愛”!神奇一聲“愛”!
爸爸、媽媽,我永遠愛你們!
作者圍繞“愛”進行議論抒情,這里的聲聲長嘆和大聲呼喊絕不是矯揉造作,而是文中的“我”走出“情感沙漠”,與父母同奏真情曲后必然掀起的感情大潮,真實可信。這樣寫使結尾成為感人樂章的最強音,成為激起讀者共鳴的“豹尾”。
五、推敲語言,選用動情音符。動情的音符,可以是比喻、比擬、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也可以是詞語的錘煉和句式的選擇。如《動力來自壓力》一文開篇設喻:“爆米花物語:‘沒有壓力,我才懶得開花呢!’我就曾經是一顆不飽滿的玉米粒。”文章主體部分敘寫作者初中三年面對壓力不斷成長的過程,最后以比喻結尾:“在黑暗的空間里,隨著‘嘭’的一聲,我開花了,伴著一股撲鼻而來的香味兒。我這顆并不飽滿的玉米粒,終于變成了一粒優質的爆米花。那個狹小、黑暗、灼熱的空間一直在擠壓著我,雖然痛苦,卻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成功來自動力,動力來自壓力。”多么恰切形象的比喻呀!在這里,生動的比喻成為動情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