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福建省高度重視農業品牌化建設,圍繞發展現代農業的目標,發揮農業產業資源優勢,大力實施品牌戰略,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育品牌,以品牌拓市場,品牌農業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品牌農業體系初步形成,產生了一批農字頭的中國馳名商標、名牌產品。目前福建省近14萬件注冊商標中,農產品商標3萬多件,約占21%;其中農產品馳名商標有13件,占福建省馳名商標總數近17%;福建省著名商標中有246件是涉農商標,占總數的25.9%。在農業部評出的196個中國名牌農產品中,福建省的銀祥豬肉、武夷星大紅袍、超大西蘭花、浪濤海帶、SUMPO鮮凍雞肉、八馬鐵觀音、民光珀溪蜜柚、品品香福鼎白茶等有10個入選,數量居全國第六位。
據福建省農業廳副廳長劉亞圣介紹,福建省不斷加大對品牌農業企業的政策扶持,已連續三年共評選認定了65家品牌農業金獎企業,每家給予100萬元的獎勵扶持,有力地推動全省優勢涉農企業創品牌的積極性,樹立起全行業的質量觀念和品牌意識。同時,省農業廳還開展名牌農產品認定工作,圣農牌雞肉、光華百特牌豬肉、雙黑牌連城白鴨等99個農產品被認定為2008、2009年福建名牌農產品。
特色農業走向品牌化之路
劉亞圣說,實施品牌帶動戰略,促進品牌農業發展,對于加快農業產業化、標準化、市場化進程,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加快海峽西岸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許多龍頭企業走上名牌興企的發展道路,以農產品生產和深加工為主的龍頭企業成為品牌農業的主體。福建省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的15家涉農類企業中7家是省級重點龍頭倉業,獲得2007年中國名牌產品的10家涉農類企業中5家是省級重點龍頭企業,獲得2006年中國名牌農產品的3家企業全部是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許多企業生產經營受到很大影響,而農業龍頭企業、特別是品牌農業企業卻保持了穩定增長。2009年,185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銷售收入658.23億元,比上年增長21.0%,帶動農戶260.40萬戶。今年一季度,185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50.95億元,同比增長16.2%;出口創匯3.75億美元,增長4.8%;帶動種植基地1250.92萬畝,增長8%:帶動農戶數227.81萬戶,增長10.5%。
同時,品牌農業提高了生產組織化程度。各地把農產品行業協會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作為品牌農業發展的載體,有力地促進了農戶小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如漳州市薌城區薌安果蔬專業合作社注冊了薌安商標,通過了無公害農產品認證,使薌安蔬菜成為城市生鮮超市免檢產品。永春縣柑橘同業公會大力發展永春蘆柑品牌,先后獲得了中國蘆柑之鄉稱號和永春蘆柑地理標志,統一質量檢測和果品分級,鼓勵會員單位注冊商標,在全國30多個大中城市建立營銷網點,在當前部分農產品滯銷的不利形勢下,柑橘等大宗農產品由于缺乏品牌而滯銷,而永春蘆柑出口量卻再創歷史新高。從2009年初到2010年2月底永春縣共出口蘆柑2665批次,同比增長26.72%;出口量達10.04萬噸,增長36.16%;創匯7215萬美元,增長39.3%。
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農產品的供給在整體上已從短缺變為總量基本平衡,農產品由數量型開始向質量型轉變。伴隨著品牌經營的是農業產業化生產的標準化。各地在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時,不再沿襲傳統的粗放式生產手段,而改為統一模式、統一規格、統一生產流程、統一檢驗標準的標準化生產。產業化龍頭企業均采用了不同層次的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相繼成為產業化生產的準則。目前,全省共發布了745項農業方面的地方標準和農業技術規范。許多龍頭企業率先實行標準化生產,率先推行ISO9000、ISO14000和HACCP等質量認證體系,不斷提升農業生產的質量標準水平。全省已建設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81個,累計有72家單位成為全國良好農業規范(GAP)試點單位,15家已通過認證并取得證書,省級示范區102個,使一大批特色農產品實現了標準化生產。莆田東南香米業公司大米的生產標準達到國際水平,公司獲得18項專利,生產的大米2004年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產品供不應求。品牌農業區域效應逐步顯現
茶產業是福建省的優勢特色產業,武夷巖茶、鐵觀音、坦洋工夫茶、福鼎白茶、永春佛手茶、福建茉莉花茶譽滿海內外,近年來,通過強化品牌建設,重點扶持了一批龍頭企業和茶葉品牌,目前擁有國家級龍頭企業2家,省部級龍頭企業26家,中國名牌產品或名牌農產品6個,9項產品獲中國馳名商標稱號,在品牌企業的帶動下,福建茶商已在國內各主銷地建立起茶葉市場,2009年全省茶葉總產量達24.73萬噸,占全國的19.2%,位居全國第一:在國外市場,福建省茶葉年出口量穩定在2.3萬噸左右,推動了茶產業的迅速發展。在畜禽行業,目前全省有35家省級龍頭企業、5家國家級龍頭企業,已涌現出圣農、銀祥、長富、森寶、光華、南陽等一批在國內行業內有影響的品牌企業。廈門銀祥集團年加工能力達到300萬頭生豬,在廈門、泉州兩地擁有100多家連鎖店。圣農集團年肉雞飼養能力4500萬羽,占據全國同行業第二位;年肉雞加工能力1.2億羽,為全國第一。在農產品加工領域,廈門銀鷺集團和惠爾康集團兩家企業的花生牛奶占全國同類產品的市場份額近70%,晉江阿一波食品有限公司的紫菜加工產品占全國市場的60%。古田縣大力培育古田銀耳品牌,全縣銀耳產量占世界銀耳總產量的90%,占全國銀耳總產量的95%,產品覆蓋全國50多個大中城市。
許多地區通過制定產業導向、發展龍頭企業、培育農業品牌等舉措,充分發揮品牌農業企業的產業鏈優勢,提高標準化、區域化、產業化經營水平,提高農業經濟整體效益,有力地推進區域經濟的增長。安溪縣大力發展安溪鐵觀音品牌,全縣107萬人中有近80萬人從事與茶業相關的產業,僅茶業產值就達45億元,曾經的貧困縣已經進入全國百強縣行列。福鼎市通過開展品牌興農活動,圍繞特色農產品品牌,創造出品牌+合作社+訂單+農戶的新型模式,實現用商標品牌帶動一個產業的目標。該市自成功注冊福鼎大白茶證明商標后,2008年福鼎白茶又被評為中國名牌農產品,白茶產業短短幾年內發展成為福鼎市支柱產業,茶葉總產值達2億元。建寧縣通過制定推廣農業標準,扶持農牧業產業化,著力打造特色農業品牌,以品牌建基地、推動了建寧品牌農業發展。目前,建寧縣有涉農商標86件、證明商標1件、涉農著名商標5件,品牌農業產值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85%以上。
劉亞圣說,品牌農業的發展,使廣大農民通過建設生產基地、發展農產品加工、分享品牌農業企業加工流通環節的部分利潤以及擴大農村勞動力就業等,有效地增加了收入。據有關部門測算,品牌農業已成為福建省農民增收的主要部分,直接帶動全省40%左右的農戶發展生產,戶均每年從中得到收入3000多元,吸納152萬名農村勞動力就業,農民每年從中得到工資性收入150多億元。平和縣大力實施品牌興農發展戰略,打造瑁溪蜜柚、坂仔香蕉、白芽奇蘭茶等農業品牌,其中琯溪蜜柚先后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農產品。目前,琯溪蜜柚種植面積已達60萬畝,總產量70萬噸,產值14億元,年出口8萬噸。憑著一顆蜜柚,全縣農民僅此項年人均收入2400元,占年家庭人均收入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