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眾多的應試教育中,教師為彌補語言表達能力的不足把需要講的內容全部寫在課件上,把音樂課上成了文學欣賞課。如何彌補這樣的不足,創造出富于感染力的音樂課堂呢?通過情境、手段、內涵等不同方面展現肢體語言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音樂教師巧妙運用肢體語言來傳達感情,肢體語言將成為一種具有較高審美價值和感情交流價值的溝通工具。
關鍵詞:肢體語言;音樂;教學手段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2-0278-02
有人笑談,學音樂的老師語言能力相對其他學科的老師要弱一些。曾經聽過這樣一節課,教師為彌補語言的不足就把需要闡述的內容全都寫在課件上,把音樂課上成了文學欣賞課。如何彌補這樣的不足,創造出富于感染力的音樂課堂呢?
筆者認為,音樂教師巧妙運用肢體語言,即借助表情、眼神、舉止、手勢、儀表等手段來傳達感情,是一種具有較高審美價值和感情交流價值的溝通工具。課堂實踐表明,充滿生氣和激情的教師會極大地喚起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使教學生動活潑,避免學生感到學習枯燥乏味。
一、肢體語言,本是一種音樂情境
在音樂欣賞課中,如果老師的語言多,音樂少,肢體語言少,那這節課就沒有了音樂的氛圍,結果也只會是學生對作品的滲透力不夠。如果欣賞音樂作品的過程中,教師加以解說,有可能會破壞學生欣賞音樂的注意力。用身體動作配合音樂表達一定的意義,就能在不知不覺中把學生帶進音樂的殿堂。
在欣賞圣桑的《天鵝之死》的時候,筆者指導學生模仿天鵝飛翔的動作,并根據旋律的起伏變化飛翔的高度。結果飛翔的高度都跟著旋律一(附后)逐漸往下,體會到天鵝的生命之光漸漸暗淡,又跟著旋律二(附后)努力飛起,體會了天鵝想振翅高飛又力不從心的矛盾。在這樣無聲勝有聲的動作表現過程中學生也逐步體會到了天鵝的高貴和臨死之前的凄美。這時,再多、再美的語言也無法與質樸的肢體語言相媲美,也無法達到肢體語言的教學效果。
二、肢體語言,也是一種教學手段
溝通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非常重要。溝通除了語言之外,還有肢體和面部表情。曾看過一組數據:信息傳遞形式=7%的詞語+38%的聲音+55%的面部和肢體動作。由這個數據可見教師體態語的重要性。
在唱歌課中,教師都不可避免地需要用一些手勢或身體的動作來傳達作品的情感,以便學生更直觀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例如在教唱《小鳥請到這里來》中旋律一(附后)時,前一小節是跳音,后一小節卻是保持音記號。跳音短而輕巧,而保持音飽滿有力,聲音的表現上似乎是相反的。學生在初識保持音時不理解其含義,教師用有力的拉寬和拉長的手勢提醒學生,并與之前用跳躍輕巧的手勢表示的跳音產生對比,這樣就能更好地給學生情緒暗示了。倘若教師光說不動,學生就沒辦法理解音樂記號的含義,就不能將音樂記號和自己的行動有效結合,就更別談達到教學目標了。當然,肢體動作的運用一定要得當,若是過于夸張或不夠準確,就會導致喧賓奪主甚至適得其反,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利用眼神與學生交流,是音樂教師應該學會的一項本領。當教師對音樂作品理解深刻時,這部作品的音樂情緒應該可以從教師的眼神中流露出來。當音樂響起時,或歡喜,或憂傷,或激昂,或悲憤,教師的眼神對引導學生初步認識作品起到了一種輔助作用。例如,約翰·威廉姆斯的作品《辛德勒名單》,將殘酷戰爭陰影下猶太人凄涼的心境表現得淋漓盡致。樂曲凄美而深沉、壓抑而悲憤,能夠感覺到一種無奈的屈從和靈魂的控訴。欣賞此曲我會悲傷壓抑,眼神會變得凝重。而《春之聲圓舞曲》描繪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萬物復蘇的景象,歌頌了春天的美好之景和作曲家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之情。欣賞此曲時我會有舞蹈的沖動,眼神也會變得充滿光彩。眼神的不同是欣賞音樂時的自然反應。教師要做到的就是用你的眼神感染學生,從而在精神上達到共鳴。
三、肢體語言,蘊藏一種無聲的愛
教育是面向學生心靈的一門精細活,在一些特殊的時機,教師的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個肯定的手勢,一個信任的微笑,都能蕩開學生渴求賞識的心扉,激發其進步的熱情。
在控制課堂氣氛時,動作更有其重要作用。對學生走神、唱歌走調等不利課堂因素,語言往往會打斷教學環節甚至破壞課堂氣氛,而一個恰到好處的動作既能提醒學生,又能保持學生的愉快心情,保證課堂氣氛的延續性。當課堂上學生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隨便講話或嬉鬧時,教師給表現優秀者一個夸獎的手勢,為其他的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教師不用聲嘶力竭地大喊安靜,一方面保護了教師的優雅形象,另一方面也保護了教師的身體不受傷害。
要想上好音樂課,教師除了要有美的文學語言,更應有恰到好處的形體語言,即在教學過程中要有適當的肢體動作以及豐富的眼神、口型和面部表情。當你站在講臺上時,就把自己當成一個現場直播節目的主持人,或者說是一個知識的扮演者。那么,肢體語言就是你現成的教具,是你最富表情的流露,是你滿懷愛心的晴雨表,此時無聲勝有聲。
(旋律一)
(旋律二)
(旋律三)
參考文獻:
[1]蔣玉秋.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塑造學生的創新能力[J].經濟研究導刊,2009,(22):243-245.
[2]郭聲鍵.藝術教育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The Function of Body Language in Music Teaching
YAO Wei-ping
(Zhenjiang Suopu Experimental School,Zhenjiang212013,China)
Abstract: Among various exam-oriented educations,some teachers write all the contents on the courseware to make up for deficiency in ability of expression.The music lessons will be literate culture lessons.How to compensate the deficiency and create music classroom with infectivity? The functions of body language are showed by situation,method and meaning.When music teachers use the body languages skillfully,it will be a communication tool with higher aestheticand affection exchange value.
Key words: body language; music; teaching method[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