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社會工作教育存在多方面的問題,其專業教育目標、功能都未能到位??疾焐鐣ぷ骼碚摻虒W的脈絡發展,在學科建設的同時注意專業化、職業化的經營是解決社會工作教育瓶頸的關鍵。
關鍵詞:社會工作教育;學科建設;專業自律;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2-0274-02
一、當今高校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特征
1.生產化
社會工作高等教育作為大學教育之一部分,本應有社會定力的作用,應當培養完整意義的人,但與后物欲時代對應的當今大學教育最大的特征在于其日漸地成為服務站,成為服務于生產的工具,并以此作為其存在的合法性基礎。在這種背景下,社會工作的教育也有偏離人文教育的取向的跡象,成為即產即用的知識的工廠,大學也喪失了其培養完整意義人的目標和使命,成為生產性服務的工具。
2.科學化
社會工作與其說是科學,不如說是學科。1959年,劍橋大學的施諾指出,學術文化已經形成兩個壁壘森嚴,互不溝通的世界,一個是人文的,一個是科學的。在今天,作為人文社會學科的社會工作在社會科學整體科學化的背景下已經日益地成為一門科學,而不是學科。作為科學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更加重視的是教育及專業本身的科學性,因此也更為重視將之在學科設置、教育取向上更大程度上看起來“更科學”,實證、量化等這些特征充分地體現出來。在研究和方法取向上更加重視的是作為科學體系的東西,而不是學科性的東西。技術取向代替了人文取向,因此,這種導向更多地將社會工作引致為一種技術和方法,剝離了其人文學科的本質取向。
3.實務化
科學化的主要直接后果之一是社會工作的實踐掛帥。這一特征當然具有一定的專業背景。西方社會工作緣起于實踐領域,實務性可以說是其第一性。具體到中國,由于缺少了實踐環節的實踐背景,直接作為專業設置在了高校,因此,多少有些先天不足,這使得在美國得以大力發展的社會工作到了我們國家更加的突顯出實踐實務的重要性。結果就是,在當今的大學里,專業社會工作實務教育甚至超越了純理論教育的位置,或者至少等量齊觀了。這使得大量學子、專業人士的理論基礎極為薄弱,無法適應實際生活中的專業價值沖突應對,忽視了社會工作專業作為一種價值實踐、道德實踐的本質含義,重視了實踐,但因為一味的重視實踐而忽視了實踐的主要內容和內涵,專業社會工作的發展面臨的本土化理論發展的困境可能因此而在很長時間內無法解決,受此教育理念影響的社會工作者的實踐事實上也已經失去了社會工作專業實踐的本來意味,淪為純粹的技術手段。部分高校的社會工作專業課程設置已經明顯表現出職業教育的強烈取向,不能不令人擔憂。
4.專業化
忽視通識教育,專業化口徑狹窄。今天的大學在知識爆炸與學術專門化下,學科與學系越來越精細。在這個意義上很多高校專業社會工作教育定性與定位偏向于??平逃?。一個突出的例子在于,當前專業課程的設置,專業主修仍然是主要的修學取向,主修課程占到全部課程的至少一半,通識課程所占的比例通常不到40%,甚至更少。更重要的是,這些通識課程中,又以國家規定的政治必修課程為絕對主導。但是當今的社會工作領域工作對綜合素養及專業修養的要求卻越來越高了。通識課程的安排,可以使學生跳出狹窄的一技一能的專家式的思維與觀點,而能養成一種多知識角度的觀點,也能更使得學生在培養獨立判斷,選擇重要價值并愛之、好之、樂之,堅持之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培養真正完整意義上的“人”,才能真正實現專業社會工作“助人自助”的專業理念。
二、現有高校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后果
1.大學教育本質的異化
大學是時代的一種表征。這雖然不是說大學要跟隨時尚,但卻要求大學有時要基于所信的價值,成為社會風尚的定力,成為文化的指針。但是當前的大學教育日漸地成為專業化與職業化的場地,失去了社會風尚定力的作用,使得個體難以應對后物欲時代所帶來的多重考驗。大學到底出什么問題了呢?我們又應當如何應對?
2.專業社會工作本身的異化
專業社會工作是對人的學科。重視的是價值及價值的實踐。要求專業工作者具備強烈的人文精神和敏銳的問題意識,能夠在比較寬泛的知識視野里尋求理解和溝通的途徑和方法。它本質上是人文取向而不是技術取向的。當前高校存在的專業社會工作教育的幾種特征逐漸成為一種主導,這樣的結果是使得專業社會工作成為一個沒有目標和價值的異化體。
3.專業社會工作者的異化
人類已經從工業時代進入后物欲時代??萍嫉陌l展一日千里,理性成為人們生活抉擇重要的依據,工作將不再是生活中的最主要內容。物質不再是人們滿足炫耀與刺激的有力手段。人類將進入藝術的時代,人們將通過藝術,而不是物質,來尋求身份的識別。同時,由于生活的舒適安逸,空虛、無聊必然成為未來人們遭遇的精神危機。不幸的是當今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生產化、專業化和非人文化的取向使得專業社會工作者自身都無法應對休閑與工作的平衡,更多的精神上的困頓將使得其日漸喪失真正意義上的自我,在后物欲時代的價值體系下沉淪或逐漸消解,成為被消費和符號所操縱的工具人。當然也日漸成為馬爾庫賽所說的“單向度的人”。后物欲時代的這一特征使得我們生活的世界日益被后現代消費社會的符號所殖民,生活世界也日益體現出符號化的特征,個體難以在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成長為完整意義上的人。
三、幾點思考和建議
1.學科建設
學科建設試圖通過專業自律來解決社會工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對社會工作教育專業化發展意義重大。社會工作作為專業化的助人工作,應當圍繞學科建設的“專業化”和“學理化”展開工作。
首先,規范課程體系設置。包括課程設置的依據、內容、層次、邏輯、評估等一套規范性的程序。社會工作專業設置應包含三個層次:第一,基本文化素質和專業價值觀的培養。社會工作教育首先是一個人的培養問題,然后才是專業知識的技能和訓練。第二,基本知識理論與基本技能的傳授:傳授知識與訓練技能是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目標的主體部分。專業目標的實現是以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為前提和手段的。沒有專業知識和技能,就不可能實現專業目標。要在教學中實現這一目標,只有通過專業教育培養合格的社會工作教育者,不斷地總結經驗,促進專業理論的發展,研究新的專業方法和技巧以實現專業的發展。第三,訓練基本思維能力和基礎研究能力的課程。對于社會工作者來說每一項工作的完成都有賴于工作者對具體事物的認識和判斷,而世界上是沒有任何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或事。所以,在具體的工作中沒有程式化的模式可以遵循。因此,社會工作者就必須具備靈活的思維創造性以及研究問題的能力。這是對社會工作專業教育課程的一項基本要求。
其次,通過教材建設實現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較為完善的課程體系是辦好專業和督促教師自我完善的基礎,但這僅僅只是一種奠基性的工作。在確定了社會工作專業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如何進一步發展社會工作專業,使師生既具備理論知識,又具備實踐知識,成為教育者思考的主要問題。為此,許多教育者把教材建設作為學科建設的重點來抓。翻譯教材和編寫教材相結合。注重課程建設中必不可少的教學大綱建設,同時也要求教師在寫作中深入社會,了解社會,把中國社會發展的實際寫進教材。為實現教材建設的預期目標,許多系科要求各位教師依據自身的學科背景和專業研究需要,預選課程,并統一安排,盡可能實現授課的連續性,保證教材建設的連續性和科學性。近年來,社會工作專業教材雖仍顯落后,但已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果。但是在本土專業性教材上仍然有很大的空白,抓住這個機遇,對于許多開設此專業和課程的院校來說,無疑是專業和師資發展的良機。
再次,特色專業建設。社會工作專業與其他文科專業相比較,具有明顯的專業特色,即它具有與其他學科不同的嚴格按照科學方法進行的實踐性。這就為許多專業建設者提出了如何根據社會工作專業的特色,結合中國社會發展的實際,結合辦學院校及地區實際,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成果進行教學的問題,最終實現回饋社會的預期。
最后,實現體驗式教學也很重要,使學生能夠在對外交流學習中自社會工作專業化、職業化比較成熟地區體會社會工作作為一種專業性職業的真實感。
2.重視人文取向和理論實踐結合研究
同社會學、心理學、犯罪學等社會科學不同的是,作為應用性學科,社會工作更不僅應重視社會學相關原理的理論指導作用,重視理論和學理層面的研究;更要重視應用領域的理論研究和探討,注重理論的效度,完成對實務操作的經驗性研究,拓寬社會工作研究的廣度深度,形成自己的學科研究載體和陣地,同時又能合理地指導實踐,從這個意義上講,所謂社會工作是對社會工作者在社會工作過程當中所運用的各種理論知識的總稱,是研究者和實踐者的共同創新成果。完整的社會工作專業應當是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的專業系統。
3.通過制度建設實現專業化和職業化
社會工作教育要真正走出當前異化的誤區,職業化和專業化的制度化建設才是關鍵和根本。國家和區域應當基于社會的實際需求和社會工作的本質特征推進社會工作的專業化和職業化建設。而作為中國社會工作發展的最初推動者,教育界人士應當通過社會實習路徑不斷推進政府購買服務機制的完善,推動社會工作崗位的專業化。
參考文獻:
[1]佛蘭斯納.大學:美國、英國、德國[M].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1930:3-5.
[2]周沛.關于社會工作發展中的幾個問題[J].社會學,2003,(9):49.[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