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新技術產業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中國受到重視并快速發展,是地區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高新技術產業布局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首要工作,通過對高新技術產業布局的影響因子進行分析,確定高新技術產業布局的原則,構建高新技術產業布局的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模型,以期對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高新技術產業;影響因子;評價指標體系;模型構建
中圖分類號:F7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2-0177-03
高新技術產業指必須以利用電腦、超大型集成電路等高尖端科技產品為基礎,并投入巨額研究與開發費用,從事生產者的智慧密集型產業 [1]。相比傳統產業的“傻、大、黑、粗”來說,高新技術產業的“高、精、尖、新”與之相差巨大,高新技術產業的布局直接影響到該產業的發展、壯大乃至城市和區域的發展。
一、高新技術產業布局影響因子分析
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主要受知識、技術、資金、信息獲取的制約,具有高投入、高風險的特征 [2],因此,高新技術產業的布局優先要考慮的影響因子必須包括知識因子、技術因子、資金因子以及信息獲取因子,同時,高新技術產業布局時政府和區域環境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視,也須考慮。
1.知識因子。知識是世間萬物運動、變化、持續發展的源動力,每一項事物要獲得發展,取得新的進步都是在不斷吸收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高新技術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產業,更是源于吸取各學科前沿知識,交匯融合而成的。影響高新技術產業布局的知識包括知識創新能力,知識分子數量,傳播知識實體——教育機構。
2.技術因子。技術是產業發展的靈魂,對核心技術的發明與擁有并將之推向市場獲得經濟利益是企業的目標所在,也是企業市場競爭的主要手段。隨著時代的發展,各企業都意識到技術的重要性,在資金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企業都會對技術的RD投資。
從表1分析可得:長沙市大中型工業企業科技活動項目數變化較大,從2005—2007年呈逐年上升趨勢。從2003—2007年五年期間,除2005年因科技活動項目經費支出少外,其余各年項目經費支出上升幅度大,2007年科研經費支出更是2006年的2.37倍。由此可見,企業對科技活動的重視程度。
3.資金因子。資金是企業運行的血液,是高新技術產業生存的必要條件。高新技術產業的高科技性和市場發展的不可預見性,使其本身具有“高投資、高風險”的特征,同時,高新技術產業兼具知識密集和技術密集的特點,因而,融資能力關系高新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命運。但科研經費匱乏是困擾中國科技發展的重要問題,中國產業的科技投融資主體,與企業投融資主體極為相似,都是政府、科研院所、企業、銀行四大主體 [4]。
4.信息獲取。高新技術產業產品更新迅速,競爭激烈。這使得信息正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的一種重要資源。高新技術中的“新”強調技術與眾的差異,研發主體在研發時不僅要保持自己的進度還要知道競爭對手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以避免盲目競爭和資源浪費。信息的獲取是解決這一問題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時,快速、高效的信息獲取還能使高新技術產業注入新的活力,通過與他人的交流與學習,實地考察參觀國內外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發展概況,不斷改進自己的研發方式,使產品更具競爭力。
5.政府與氛圍。政府的方針政策對一地區的發展顯而易見,一項工程項目若得到政府的支持,順利進行的速度和減少阻礙的效度是其他主體所不能比擬的。政府作為政策執行的主體,對高新技術產業的布局的偏向直接影響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氛圍,而政府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支持正好可以彌補高新技術產業的不穩定性,使其在穩定的環境中發展。
氛圍在這里指的是高新技術發展所處的環境,環境按不同的類型可分為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 [5],具體包括周圍的基礎設施、企業狀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情況以及周圍居民的素質與態度。在基礎設施中,通信設施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進行高新技術產業布局時,必須考慮該地區的通信、通達情況,使信息傳播的限制和信息不對稱得到改善 [6]。
高新技術產業布局各因子影響情況(如下圖):
高新技術產業布局影響因子圖
二、高新技術產業布局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原則
高新技術產業是多層次的動態系統,涉及因素眾多、結構復雜,只有從多個角度和層面來設計指標體系,才能準確地反映真實的績效水平。因此,為保證評價結果的全面、準確、客觀,高新技術產業布局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應遵循以下原則 [7]:
1.科學性原則。高新技術產業布局指標的選擇要從高新技術產業本身特征出發,科學分析布局的合理性,從不同角度設計影響布局的若干指標,使指標具有可靠性、獨立性、代表性、統計性。
2.整體性原則。高新技術產業布局影響因子間以及各影響因子與高新技術產業之間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系統,高新技術產業布局要從整體上以一個系統的理念考慮各影響因素,做到統籌兼顧。
3.可獲取性與可比性原則。指標的設計必須能夠獲得數據且指標體系的設計必須充分考慮各地區的差異。在具體指標選擇上,必須是各地區共有的指標含義,統計口徑和范圍盡可能保持一致,使評價標準的一致性達到最大,以保證指標的可比性。
4.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由于影響高新技術產業布局的因素很多,而有些因素指標無法進行定量的評估,所以對自主創新能力的評價除了進行定量評價外,還可進行定性評價,將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滿足統計需求。
5.高效度和高信度原則。指標的選取必須具有高度的有效性和可信性才能真實反映所選區域的情況,因此,高新技術產業布局所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必須具有能夠反映地區的實際情況的能力。
三、高新技術產業布局指標體系構建
高新技術產業布局最終目的是要在良好布局的基礎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取得最優的經濟利益和社會價值,并使環境得到保護。指標體系構建要將影響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各因子綜合考慮,盡量作到全面且指標數據可得。
1.評價指標的選取。(1)高新技術產業布局的高等院校評價指標。高等院校評價指標包括該地區的高等院校數,高等院校培養的研究生數、博士數以及論文發表數。(2)高新技術產業布局的企業評價指標 [8]。企業評價指標包括企業科技活動人員數,企業科技活動經費支出,企業專利申請數以及高新技術產品產值。(3)高新技術產業布局的政府態度評價指標。政府態度評價指標包括政府每年對該地區的財政支出,政府政策取向,政府激勵機制。其中政府政策取向主要是政府對該地區開發意愿的定性評估,如:若對三個地區進行評價,評價等級可定為:優、良、較差;政府激勵機制即政府對創新的支持度,也為定性評估,同理,三個地區,評價等級可分別定為:很支持、一般、不支持。(4)高新技術產業布局的基礎設施評價指標。基礎設施評價指標包括每平方千米的道路面積、綠地面積,計算機、網絡普及情況,高新技術產業允許發展面積。高新技術產業允許發展面積即高新技術產業在該區域布局后在未來發展過程中若需要擴大產業區時,該區域允許高新技術產業擴張的面積。(5)高新技術產業布局居民素質與居民態度評價指標。居民素質與居民態度評價指標包括該區域每千人中受高等教育人數(包括正在接受教育和已接受過教育的居民),居民態度評估采用定性評價,等級評定根據實際參評區域個數分相應等級,如三個區域分別分為支持、一般和不支持三種情況。
2.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四、高新技術產業布局模型構建
1.設置評估指標。如有三個區域A、B、C,高新技術產業預計在這三個區域中其中一個布局,對于一級指標中的高等院校評價指標分別記為Aa、Ba、Ca,企業評價指標Ab、Bb、Cb、政府態度評價指標Ac、Bc、Cc,依此類推;對于二級指標,在A區域中如高等院校中高等院校數,高等院校培養的研究生數、博士數,論文發表數分別計為Aa1、Aa2、Aa3,企業評價四個指標分別記為Ab1、Ab2、Ab3、Ab4。
2.對指標進行賦分。當高等院校的評估指標確定后,將三個區域的各項指標進行比較,如高等院校數A、B、C區域分別為Aa1 、Ba1 、Ca1,比較三者的大小,若Aa1>Ba1>Ca1,則對Aa1 、Ba1 、Ca1的賦分分別為3分、2分、1分,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若某區域其中一項比其他區域大很多,在賦分時要相應增加分值;再如三個區域的企業評價指標中企業科技活動人員數分別為Ab1、Bb1、Cb1,若Ab1>Bb1>Cb1,則Ab1、Bb1、Cb1的賦分分別為3分、2分、1分,注意事項同前。
3.統計分析當所有二級指標評分出來后,將每個區域每項指標分別求和,得一級指標分值。如A區域:
XAa=∑Aai(i=3);XBa=∑Bai(i=4);XCa=∑Cai(i=3);XDa=∑Dai(i=3);XEa=∑Eai(i=2)
最終得A區域的得分:XA= XAa+XBa+XCa+XDa+XEa,同理得B、C區域的得分為XB 、XC,A、B、C三區域誰的分值最高說明誰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方面更具優勢。
五、結論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第一步便是選址問題,確定一地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否可行。因此,本文對此進行了初步探討。在作統計時,這些指標的統計數據易得,便于分析,但過程較為煩瑣,考慮到這一點,在模型設計上十分簡單,只要稍有數學基礎的人都能應用,沒有必要讓專業技術人員親自動手,這樣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和資金,做到資源最佳利用。
參考文獻:
[1]楚爾鳴,李勇輝.高新技術產業經濟學[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2]楊鐵軍,顧孟迪.高校高新技術產業化模式、影響因素及優化對策研究[J].科學技術與工程,2006,(5).
[3]湖南省統計局.湖南省統計年鑒2004—2008[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
[4]谷興榮,等.高新技術產業與發展中地區跨越式發展[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5]綦良群,修國義.影響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環境因素分析[J].科技與管理,1999,(1):51-53.
[6]范德成,唐小旭.產學研結合技術創新的過程模型構建與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7):9-10.
[7]陳偉,趙富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及DEA綜合評價模型構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8,(10):57-59.
[8]馬永紅.區域創新系統與區域經濟發展協調度評價模型構建[J].經濟問題探索,2008,(5):39-41.
[9]解學梅,曾賽星.科技產業集群持續創新能力體系評價——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模型構建和實證研究[J].系統管理學報,2008,(6):24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