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紹了蘇州工業園區婁葑鎮失地農民參加蘇州工業園區完善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政策的情況,即失地農民在享受被征地農民的安置政策待遇后參加社會保障制度的情況,并作了簡要分析。
關鍵詞:完善;失地農民;社會保障
中圖分類號:F8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2-0066-02
一、婁葑鎮失地農民概況
婁葑鎮是蘇州工業園區三鄉鎮之一,全鎮70多平方公里,2008年底戶籍人口15.77萬。婁葑鎮的失地農民是從1994年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開始產生的,至今已經超過15年。失地農民根據征地拆遷時間以及當時年齡的不同分幾類,把2003年12月31日前征地拆遷的分成:不滿16周歲為被撫養人、女16(含)周歲至35(含)周歲(男16~45周歲)為待安置人員、女35(不含)周歲不滿55周歲(男45~60周歲)為未達養老年齡的保養人員、女滿55周歲(男60周歲)為養老年齡段;2004年1月1日以后征地拆遷的分成:不滿16周歲為第一年齡段、女16(含)周歲~36周歲以下(男16至46周歲以下)為第二年齡段人員、女36(含)周歲55周歲(男45~60周歲)為第三年齡段人員、女滿55周歲(男60周歲)為第四年齡段人員。
二、蘇州工業園區公積金制度概要
蘇州工業園區園區公積金制度,根據《蘇州工業園區公積金管理暫行辦法》及其《補充規定(試行)》、《實施細則》等配套文件,其保障制度分A、B、C三類保障計劃,其中A類主要包含基本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保險和住房保障等,B類包含基本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C類包含基本養老、失業、工傷、大病住院等。2008年A、B、C三類的繳費比例分別是繳費基數的44.2%、36.2%、28.2%,其中個人承擔分別為22%、18%、14%。公積金會員實際繳費年限和公積金視同養老保險繳費年限合計滿十五年以上的,達到國家和江蘇省規定退休年齡的人員辦理退休。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待遇的退休會員繳費年限男需滿三十年(女25年),不滿規定年限的會員,需補繳不足年月的醫療保險金后方能享受。
三、完善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政策簡介
根據《蘇州工業園區關于完善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的意見》及《實施細則》,按被征地拆遷時人員類別不同制定了不同的保障辦法:待安置人員從2009年1月1日起在用人單位參加A、B類公積金的,單位及個人各按B類公積金繳交下限的25%補貼,參加C類公積金的各按C類公積金繳交下限的25%補貼,自謀職業參加B或C類公積金的按B或C類公積金繳交額下限的50%補貼,補貼年限均為十五年,待安置人員從2009年1月1日起計算至養老年齡不滿十五年的允許一次性補繳相應年限的公積金,一次性補繳資金由個人和政府財政各承擔50%;第二年齡段人員生活保障個人賬戶在扣除應發的兩年失業補助費后,余額統一折算為公積金繳費年限和個人賬戶;未達養老年齡的保養及第三年齡段人員,選擇一次補繳十五年C類公積金,補繳資金個人承擔28%(2009年6月30日前為16 934.4元),政府財政承擔72%,到達退休年齡時可以一次性補繳醫療保險金(男需補滿30年、女25年,2009年6月30日前計每年621.2元),同時享受退休人員門診及住院基本醫療待遇。
結果:截至2009年12月31日失地農民參加本次園區“失地農民完善社?!闭叩木唧w數據(見下頁表1、表2)。
四、簡要分析
1.為了更好地解決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吸引更多的失地農民參加“失地農民完善社?!闭撸瑠漭祖傉幎▍⒈H藛T到達退休年齡時如一次性補繳醫療費,鎮政府財政補貼50%的資金,從表2看出退休人員選擇補繳醫療費人員的比例達95.01%,對于這些參保對象來說,完全享受城鎮居民企業退休人員的待遇,真正做到了“老有所養,老有所醫”,這一政策的實施進一步完善了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基本達到了解決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的初衷,把失地農民納入了比較全面的保障系統中,與廖藏宜 [1] 在《失地農民社會保障方式比較》一文中報道的觀點相符。
2.作為本次保障政策實施的主要關注人員“未達養老年齡的保養人員及第三年齡段人員”的參保情況,從表2可以看出,這些失地農民的參保意愿還是較強的2009年達84.3%,特別是看到1—6月份退休的一次性補繳人員,在7月份加退休工資后,下半年參保人員的比例明顯增多達92%,這說明失地農民對國家城鎮居民參加社會保險制度優越性的認識有個過程。我們有這樣的例子:到退休年齡之前不愿一次性補繳公積金參加社保(社區工作人員曾多次上門做工作,講參保的好處),看到其他繳費退休人員加工資了,再想繳,但已過了補繳時限,不能補了。
3.關于不參加“失地農民完善社?!闭叩氖У剞r民,究其原因有一部分是生活確實困難,拿不出錢;另一部分是不理解政策,不愿參加。作為社會保障問題對于這類人員到達養老年齡后也有一定的生活費,醫療方面每年可以繳一定的費用參加城鄉社區基本醫療保險,這也是導致一些人不肯參加本次一次性補繳公積金的原因之一。
4.在實施“失地農民完善社?!闭叩倪^程中,因所涉及產生失地農民的時間跨度比較大,給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特別是人員類別的認定方面,在征地拆遷時主要考慮的是“遷”,另一方面,在早期的征地拆遷中,人員性質與年齡也沒有規定得太死,這樣直接增加了現在工作的復雜性。
全國各地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政策不盡相同,有南海、嘉興、成都、撫湖、蓬萊模式 [2] 等等,實踐證明,完善失地農民社會保障政策的制定實施,是為失地農民辦了一件實事、好事,具體來講:保養及第三年齡段的失地農民繳一定的養老金及醫療費,到達退休年齡后就從原來的失地農民的養老與醫療待遇變成享受城鎮居民企業職工的退休待遇;待安置的單位就業人員有公積金補貼,沒有單位就業的可以按自謀職業的方式參加社保享受公積金補貼,第二年齡段的人員有折算的個人賬戶,這一政策為失地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參加城市社會保障體系提供了一定的經濟扶助與政策支援,對于參保的這些人來說從根本上消除了城鄉社會保障的二元化。完善失地農民社會保障政策的制定實施,實現了失地農民與城鎮居民社會保障體系的一體化,消滅了城鄉差別,為城鄉協調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條件,對城鄉一體化建設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廖藏宜.失地農民社會保障方式比較[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9,(13):197.
[2]江渝,等.失地農民社會保障模式的比較[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05,(12):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