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鄧小平理論中蘊涵著豐富的和諧思想,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外交各個方面,成為當代和諧理論的重要思想淵源之一。深入挖掘和系統整理鄧小平的“和諧”思想,對于當代社會主義建設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鄧小平;和諧思想;經濟;政治;文化;外交
中圖分類號:A84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2-0204-02
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蘊涵著豐富的和諧思想,在經濟、政治、文化、外交各個方面都體現了辯證的“和諧”思維,深入挖掘和系統整理鄧小平關于“和諧”的思想,有助于我們充分認識和諧在當代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經濟上的和諧發展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由于我們長期照抄照搬蘇聯的經濟發展思想,盲目排斥商品經濟和個體經濟,結果形成了僵化的經濟體制和過分單一的所有制結構,導致經濟上缺乏活力,分配上搞平均主義。針對中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不適應、不和諧,鄧小平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開始注重各方面的協調共進,變不和諧為和諧。
第一,強調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共同發展。“我們現在搞兩個文明建設,一是物質文明,一是精神文明。” 第二,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配套發展。鄧小平認為如果只改革經濟體制,落后的政治體制會極大地消耗掉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并且阻礙經濟的繼續發展。同樣,沒有經濟體制改革的支持,政治體制改革將失去前進的動力,它們兩者是不可分割的,脫離任何一方都會導致社會的畸形發展。第三,鄧小平“兩個大局”的思想指明了地區之間協調發展的路子。“沿海地區要加快對外開放,使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廣大地帶較快發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展,這是一個事關大局的問題。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反過來,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幫助內地發展,這也是個大局。那時沿海也要服從這個大局。”第四,強調經濟效益與經濟發展速度的協調,主張謀求效益前提下的發展速度,不鼓勵不切實際的高速度,還是要扎扎實實,講求效益,穩步協調地發展。由此可見,鄧小平認為加快經濟發展是有條件、有前提的,要求速度、質量與速度的協調發展。第五,經濟建設與法制建設的配套協調。認為只有制定嚴格法律打擊經濟領域的犯罪分子,才能維護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的正常秩序,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順利進行。第六,對內搞活經濟與對外開放的共同發展。鄧小平在制定對內經濟搞活這個方針的同時,還提出對外經濟開放。“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當然,像中國這樣大的國家搞建設,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堅持自力更生的基礎上,還需要對外開放,吸收外國的資金和技術來幫助我們發展。”第七,用“先富”和“共富”思想來協調分配關系。鄧小平提出一個“大政策”,即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逐步達到共同富裕。早在1978年12月,鄧小平同志就明確指出:“在經濟政策上,我認為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工人農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來,就必然產生極大的示范力量,影響左鄰右舍,帶動其他地區、其他單位的人們向他們學習。這樣……使全國各族人民能比較快地富裕起來。”第八,提出工業和農業協調發展的模式。1974年4月,鄧小平對工業發展提出要求:“確立以農業為基礎,為農業服務的思想。工業支援農業,促進農業現代化,是工業的重大任務。”“工業越發展,越要把農業放在第一位。”以農業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思想,成為中國國民經濟建設的重要理論支撐。
二、政治上的和諧穩定
鄧小平和諧發展經濟的思想在政治上必然表現為要求有和諧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
第一,指出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式要求有一個穩定和諧、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鄧小平說在中國要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兩個條件,一個是國際上的和平環境,另一個是國內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鄧小平一再提醒我們要“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第二,強調民主和法制兩手并舉,防止社會動亂。鄧小平在總結“文化大革命”的慘痛教訓時深刻指出:“動亂不能前進,只能后退,要有秩序才能前進。”所以,鄧小平在強調民主建設的同時,也強調了法制建設,民主和法制兩手同時抓,提高人民的民主和法制意識,以防出現不穩定沒有秩序的狀況。“民主與法制這兩個方面都應該加強,過去我們都不足。要加強民主就要加強法制。沒有廣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沒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我們吃夠了動亂的苦頭……民主要堅持下去,法制也要堅持下去。這就像兩只手,任何一只手削弱都不行。”第三,立足民族平等,加強民族團結。建國初期鄧小平主政西南地區,在民族工作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高度重視民族團結問題,認為民族問題是西南最復雜的又是最重大的問題。鄧小平把民族平等思想推向更深入的領域,創造性地提出,民族平等是我們黨民族政策的立足點。鄧小平一再強調要使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真正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在談到社會主義國家解決民族問題的經驗時說,解決民族問題,中國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國聯邦制度,而是民族區域自治的制度。我們認為這個制度比較好,適合中國的情況。第四,創造性地提出 “一國兩制”的構想,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鄧小平適應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要求,在處理港澳臺問題上,尊重歷史和現狀,創造性地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為和平實現祖國統一提供了理論前提。鄧小平把戰略上的堅定性、原則性與策略上的藝術性、靈活性有機結合起來,既有利于保持香港、澳門的穩定和繁榮,推動臺灣和平回歸祖國,又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爭取了一個和平穩定的政治環境,更好地實行對外開放,同時也為解決國際爭端指明了一條道路。
三、文化上的和諧交融
鄧小平在文化事業方面,提出了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二為”方針,并且同黨一貫堅持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結合起來,改變了學術界“一種聲音”、“一個面孔”的僵化局面,使不同觀點、不同流派、不同學說之間彼此和諧交流與融合。
第一,提倡古今文化傳承交融。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影響深遠,內容豐富。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教育、史學、哲學、宗教等理論方面,在安邦治國、品德修養、成就事業等實踐方面,都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因此,對民族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結合時代的特點加以發展,推陳出新,使之不斷發揚光大。第二,十分重視中外文化的交流。鄧小平說:“總之,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式。”鄧小平積極探索一種正確的中西文化交流方式,反對盲目排外和唯洋是崇的不健康心態,具備世界眼光,加快了中國文化現代化的進程。第三,倡導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族文化的相互融洽。鄧小平所說的民族平等有著豐富的內涵,是指各民族不分大小、強弱、歷史長短、發育階段高低,都應該一律平等。不僅包括政治上的平等權利、發展經濟文化的平等權利、語言文字的平等地位,還包括反對大民族和地方民族主義,反對民族歧視,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民族習慣。中國的少數民族有使用和發展本民族語言和文字的自由,在民族自治的地方,各民族有權決定各類學校的教育計劃和教學用語。中國用十多種少數民族文字出版了近百種報紙和雜志,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地方臺用16種少數民族語言進行廣播。
四、外交上的和諧合作
鄧小平順應新時代的歷史潮流并且適應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倡導和平外交戰略,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鄧小平的和平外交戰略表現在:第一,立足自力更生,開展對外開放,同一切和平力量合作。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就強調:“要爭取和平的環境,就必須同世界上一切和平力量合作。”根據鄧小平的建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實行對外開放確定為中國在新的歷史時期的一項長期基本國策,目的是為了吸收和利用外資和外國智力,引進先進技術,借鑒和學習先進管理經驗。第二,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處理國際關系。鄧小平指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最好的方式。其他的方式,如大家庭式、集團政治方式、勢力范圍方式,都會帶來矛盾,激化國際局勢。總結國際關系的實踐,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歷史和現實都證明,國與國之間盡管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相異,但只要彼此恪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國家關系就能順暢發展;違反這些原則,就會引起國家之間的摩擦和沖突,出現動蕩和混亂。第三,承諾不結盟,永不稱霸,維護世界和平。主張中國的對外政策獨立自主,是真正的不結盟。中國不打美國牌,也不打蘇聯牌,中國也不允許別人打中國牌。中國的事情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總之,中國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永不稱霸。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