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離不開農村的文化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最根本的一點,就是要使農民徹底擺脫貧窮,走上小康之路,除了使農民擁有較為富足的物質生活之外,還要擁有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著力豐富農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其目的在于讓農民既要有米袋子、菜籃子,還要有書架子和戲臺子,說到底就是要發展和繁榮農村文化事業。
改革開放30年來,廣大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絕大多數農民解決了溫飽問題,有相當一部分已經邁上小康之路。許多地方的農民群眾已經不滿足于吃飽穿暖,他們想享受與城里人一樣的精神文化生活,但由于主客觀條件的制約,農村的文化建設從總體來說還比較薄弱,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還難以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
目前在農村中的文化活動主要是靠城市向農村送文化,這對于營造農村文化氛圍,活躍農民文化生活,增強城鄉溝通曾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送文化”是短暫的,活動過后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仍舊局限于麻將撲克等小搞搞,年紀大的熱衷于燒香拜佛、占卦算命等封建迷信活動,長期下來農民群眾得不到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生活,村民往往為一些小事引發打架斗毆、酗酒鬧事等違法亂紀事件,給農村社會的穩定帶來了一系列的不利因素。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是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有的管理部門和部分農村干部對文化建設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確認識,只注重抓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認為只要經濟增長了,有了錢,就一切都好辦了。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忽視了文化對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推動和促進作用,文化活動經費得不到保障,從而導致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農民群眾也就缺少了參與的舞臺,最終使農村文化建設大大落后于農村經濟發展。
所以,農村文化的繁榮發展需要對文化建設工作的重要性有正確認識和定位。蜻蜓點水式的“送文化”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當代農民對文化的需求,對當地農村文化建設也不過是杯水車薪。農村文化要根本性改觀,需要把政府向農民“送文化”轉變成農民自己“種文化”。正如中國文聯副主席、著名歌唱家吳雁澤先生所說:“僅僅把文化送下鄉是不夠的,只有農民自己才能做農村文化的主角”。多年的實踐證明,新時期農村文化建設,主要不是靠政府建設也不是靠城里人下鄉建設,其建設的主體只能是農民自己,他們才是農村先進文化的享受者和建設者。有了內在力的驅動,農村文化才有旺盛的生命力。這里的農民作為主體的文化建設,就需要去“種文化”。“種文化”是農民自己在文化活動中創造的精神產品,農民成為了農村文化活動的主體,他們在創造的過程中同時也享受著創造帶來的樂趣。
農村文化究竟如何發展?應走何種路徑?怎樣形成強大的農村文化生產力?這確實值得我們去好好研究。筆者在調研中,與上虞市東關街道擔山村村委主任談起農村文化建設中的“送文化”與“種文化”的問題,頗有感觸。擔山村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面旗幟,在農村文化建設方面的做法值得我們思考。
擔山村原來是一個窮的叮當響的村莊,根本談不上有固定的娛樂休閑場所,村民茶余飯后的活動就是聚在村民家里一起小搞搞,有時候為幾元錢就大打出手,村里最忙的是治保調解主任。村里新班子換屆后,先后建起了村民活動中心,村民休閑公園,棋牌室、乒乓球、臺球室、健身室、錄像室、圖書閱覽室、籃球場等一應俱全,有了固定的活動場所,村民在空閑時去打打球,看看錄像,搓搓麻將聊聊天,順便鍛煉一下身體。村里接通了有線電視、寬帶網絡,村民的文化需求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村里通過引進來與自己就地培養,先后成立了村民太極拳健身隊,門球表演隊,吹打樂隊,戲曲演唱小組等村民自娛自樂的文藝團隊,還根據本村實際創作了村歌,定期組織文藝團隊在村內演出,經常性地開展一些文體活動。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村民的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村民之間的關系有了很大的改善,干群關系進一步融洽,從而為和諧社會建設創造了良好的人文環境。
從擔山村的一些做法中我們不難發現,“送文化”和“種文化”因其不同的方式、手段、目的在農村文化建設中有著不同的功能。
“送文化”和“種文化”首先是“輸血”和“造血”的區別。“送文化”是向基層文化輸血,而“種文化”是農民自己造血,是一個新概念。其次是被動接受與主動創造的轉化。在“送文化”活動中主體是專業文藝工作者或業余文藝骨干,真正意義上的農民很少出現在“送文化”活動中,農民是被動的觀看者和接受者,是文化活動的客體。而“種文化”是農民自己在創造精神產品,農民成為了農村文化活動的主體,他們在創造的過程中同時也享受著創造帶來的果碩。所以應該充分發揮農民的主人意識,讓其自身投入農村文化建設中來。第三是短期與長效的差別。很多“送文化”的團體都是臨時組建,由于經費、人員各方面的因素,不可能做到天天演,只能做到暫時點綴一下當地的文化生活,就一個地方而言,“送文化”是一個短期行為。相反,“種文化”只要農民兄弟愿意,就可以在一個村天天演,它具有極強時代生命力,村民們在勞動之余,都會自娛自樂地唱上幾句扭上幾步。空余時可以相互切磋,增進友誼,尤其在進一步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里,更要頑強地表現出來,頑強地生存下去。
作為政府部門在“種文化”上,要倡導方向,營造環境,建立機制,著力喚起文化自覺;著力培養一批懂文化、熱心于文化、善于經營文化的能人;加強對農村文化藝術活動的業務指導培訓,培養一大批擅長藝術生產的農村文化人才;縣、市級文化職能部門要把“送文化”的重心轉移到“種文化”上來,指導幫助挖掘、整合各種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村文化資源;培育農村文化新人,保證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健康發展。以激發農村內源性動力為主,以政府部門恰到好處的“文化支農”為輔的良性聯動,可以成為我們發展農村文化的有效選擇。
給農民一塊土地,他們就能種出一片綠油油的莊稼;給農民一個自我展示才藝的平臺,他們就能創造出精彩紛呈的文化。這樣的成果來之不易,但這樣的工作還要繼續,還要進一步發揚光大,這樣才能讓種在土地中的文化,有更長足的發展,“種文化”一定會綻放出持久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