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簡單的承諾,卻是40多年的堅守。從青年到暮年,他用生命的光陰恪守著一生的愛。因為,他是一家人生命的燭光,只有他能燃起希望的火花。
這個奇特的家庭,集中了世界上最多的苦難,也凝聚了人間最真的情感。 只為了朋友生前的一句囑托,他無怨無悔地與需要照顧的別人的妻兒,組成新的家庭。他把所有的精力放在與自己毫無血緣關系的親人身上,用濃重的愛詮釋著世間的善與美。2010年2月11日,他當選“‘感動中國’ 2009年度十大人物”,登上中央電視臺演播大廳。他的名字叫朱邦月。
他作出決定:迎娶朋友遺孀,并將其兩個兒子撫養成人
朱邦月,出生于1938年,是福建省南平市人,住在邵武曬口煤礦宿舍樓33幢的一間簡陋房子里,他是家里唯一可以走動的人。
1959年6月,朱邦月來到邵武曬口煤礦工作。1965年春,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結識了顧偉祖和朱玲妹夫婦。夫妻倆都是殘疾人,帶著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孩子艱難地生活著。天性善良的朱邦月走進了這個家庭,他經常幫助顧偉祖挑水、劈柴、拉蜂窩煤。他們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1967年5月的一天傍晚,顧偉祖心臟病猝發,臨終時,他將兩歲的兒子以及懷著5個月身孕的妻子托付給朱邦月照顧。望著那雙懇求的眼睛,朱邦月作了一個至今不悔的決定:迎娶朋友遺孀,將朋友的孩子養大。他對失去丈夫的朱玲妹說:“玲妹,你別哭,偉祖去世了,我來幫助你。”
與朱玲妹母子組成新家庭后,大兒子隨生父姓,叫顧中華,小兒子出生后隨朱邦月姓,叫朱邵華。那時,朱邦月一邊照顧朱玲妹坐月子,一邊還要照看剛滿兩歲的顧中華,每天忙得團團轉。為了更好地照顧母子3人,朱邦月放棄了生育親生子女的念頭。省吃儉用的他,對自己很摳門,但從不虧待朱玲妹母子,總會想方設法讓他們吃得好一點,生活得開心一點。朱邦月的細心照顧,讓這個家庭充滿了溫馨。
1983年,朱玲妹患上了“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從此再也沒有站起來。家庭的重擔全部落在了朱邦月的肩上。
朱玲妹說,生活中讓她感覺最苦最難的事,就是洗澡和上衛生間。尤其是上衛生間,由于她既不會站立,又不會坐著,只能靠朱邦月抱來抱去。艱辛的日子沒有讓朱邦月失去信心,相反,他用自己的樂觀情緒感染著家人。
顧中華高中畢業后,找工作屢屢碰壁,這讓朱邦月很苦惱。
1986年5月16日,朱邦月騎著自行車運送材料時,滿腦子想著家里的事,壓根兒沒意識到一輛滿載砂石的卡車正朝他駛來,一聲慘叫,他便倒在了車輪底下,不省人事的他被大家送往醫院。經檢查,他的左脛骨粉碎性骨折,并伴有軟組織挫傷,由于傷口感染,傷勢嚴重,必須做截肢手術。可是醫生經不住朱玲妹苦苦哀求,不得不改變治療方案,進行保守治療。最后,朱邦月的腿是保住了,但腳上的傷口卻遲遲不能愈合,經常復發,疼痛把他折磨得死去活來。這場不幸讓這個難以支撐的家庭雪上加霜。
一連串的災難接踵而來,一家人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1989年,礦領導根據朱邦月的身體狀況,特批他提前退休。
1991年,朱玲妹的病情更加嚴重,喪失了自理能力,吃喝拉撒全靠朱邦月照料,然而更大的災難還在后邊。
1993年起,大兒子顧中華的肌肉開始萎縮,喪失了自理能力。1998年,小兒子朱邵華也開始肌無力,母子3人的日常生活全靠朱邦月一個人打理。這些年來,朱邦月每天清晨5點多起床,整理好自己的傷口后,就開始一天的辛勞,洗米煮粥,洗衣服,搞衛生。6點30分以后開始幫母子3人穿衣、起床。從喂早餐到伺候3人上衛生間,一直忙到9點,才上街買菜;午飯之后,短暫休息一會兒,就要伺候3人洗澡;晚上,等母子3人睡下后,他再借著昏暗的燈光,清洗腳上的傷口。
2006年,靠福建省紅十字會募集的愛心款,朱邦月切除了病腿并裝上了假肢。腿不痛了,行動卻更不方便了。
給妻子穿衣服時,他先將雙臂伸進妻子腋下,讓腰部著力才能把她抱起來,抱起后,要一手撐住她的身體,一手替她穿衣服,常常累得他滿頭大汗、氣喘不止。這還不是最辛苦的,幫兒子顧中華穿衣讓他傷透腦筋。顧中華身材高大,身體重,脊椎變形,導致身子極其疲軟,稍不留意他的身體就會倒下去,每次幫他穿完一件衣服,朱邦月都要站起來喘口氣,捶捶腰。有一次,朱邦月在替他穿衣時,不留心打了個趔趄,扭住了裝假肢的腿,鉆心地痛,讓他坐在床沿上半天沒能起來。老二朱邵華雖然能坐著,但臉已變形,頭發脫落,四肢扭曲,無法行走,生活不能自理。
一家4口都是殘疾人,家里很容易被悲觀情緒所籠罩。為了給全家人鼓勁,朱邦月每次外出買菜,總會大聲說:“又要去完成一項任務嘍!”回來后,小兒子朱邵華就會大呼小叫地回應說:“快看,老爸給我們買回了好吃的。”而朱邦月則開心地把外面的見聞講給妻兒聽。
在朱邦月的用心呵護下,這個在風雨中一度搖搖欲墜的家漸漸有了活力。
他是一家人生命的燭光,點燃著一個家庭的希望
面對孩子們因無法動彈而出現的情緒失控,朱邦月總是耐心疏導,想方設法讓他們開心,每天微笑著開始他的護理工作,這讓全家人感到特別溫暖。
有一回,朱邦月在做家務時,一不留神,摔在了地上,掙扎了半天也沒爬起來,妻兒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卻無能力幫他,著急得哭了起來。從那以后,朱邦月無論做什么都會倍加小心,生怕再有個什么閃失,讓妻兒擔心。即使哪里不舒服,他也都忍著,決不在妻兒面前顯露,怕影響妻兒一天的情緒。
朱邦月常說,每當全家人坐在一起的時候,他更能體會到一家人互相攙扶、互相依賴,頑強生活下去的力量。他在門前種了一些花草,天氣好的時候,他就把母子3人推出來散散心,呼吸呼吸新鮮空氣。對于這個特殊的家庭來說,這是一段難得的幸福時光。
近年來,朱邦月先后獲得全國煤炭系統“百名感動中國的礦工”、全國“感天動地父母情十大真情人物”、“感動福建十大人物”、第二屆“全國道德模范”等榮譽稱號。
2009年9月20日,第二屆“全國道德模范”評選表彰頒獎典禮在中央電視臺一號演播大廳舉行,朱邦月被評為“全國道德模范”,典禮結束后還沒來得及去鳥巢和水立方看上一眼,他就匆匆趕回了老家,因為朱邦月放心不下躺在床上的妻兒。
2009年10月4日下午,“邵武愛心公社”的黃尚瓊等20余人,用汽車把朱邦月一家接到了邵武城區,用4部輪椅推著他們逛街觀景,讓一家人飽覽了邵武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變化,直到夜幕降臨,才將他們送回了家。朱玲妹母子3人像籠中放飛的鳥兒,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2010年2月5日早晨,朱邦月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寄來的親筆簽名的新春賀卡。這也是他作為第二屆“全國道德模范”的殊榮之一。這是一份特殊的禮物,一家人異常激動,國家領導人寄來賀卡,他們想都不敢想。
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也被這個不幸而堅強的家庭深深打動了。她經常打來電話,關心和鼓勵朱邦月一家人。朱邦月最終以他的故事和愛心,獲得了民眾對他的高度評價:一個生者對死者遺言囑托的承諾,他用一生的大善、大愛和強烈的責任感來踐行“一諾千金”的古訓,他身上有古典義士的風范。40年來,日復一日無聲的行動,他的大善大愛鑄就了一座道德豐碑!
鑒于朱邦月的故事感動了眾多人,他被大家推薦參加了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2009年度十大人物評選,最終,朱邦月被評為“感動中國”2009年度十大人物之一。
2010年2月11日早晨,擔心錯過 “感動中國” 2009年度十大人物頒獎典禮,朱邦月早早起來,收拾屋子、做早飯等,做完這一切后,匆匆趕往北京。以往吃過晚飯,洗漱完畢,朱玲妹母子3人通常會“各就各位”,但這天晚飯后,他們在大家的幫助下,坐在特制的輪椅上,提前守候在電視機前。邵武煤礦機關的干部、職工,也早早地聚集在了朱邦月的家中。
2月11日晚,中央電視臺第一套黃金時間播出了“感動中國” 2009年度十大人物頒獎典禮晚會。第二個出場的“感動中國”人物就是福建省邵武煤礦退休工人朱邦月。他以一條殘缺的腿,照顧著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妻兒,長達40多年,因此感動全中國。
感動中國評選委員會給朱邦月的頒獎詞中寫道:這個奇特的家庭,集中了世界上最多的苦難,也凝聚了人間最真的情感。他這支拐杖,是一家人的翅膀。他這雙肩膀,扛住了生命的重量。
朱邦月用一生的愛踐行了一個承諾,用如山的愛詮釋著善與美的真諦,用博大的胸懷滌蕩著人們的心靈。因為,他知道,他是一家人生命的燭光,點燃著一個家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