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微發燒
嬌嬌是張家三代的獨生女,近來有一個現象令家人緊張不已,那就是孩子隔三差五發燒。其實發燒的溫度也不算很高,多在37.2℃~37.6℃之間,一般情況也無啥變化,不借助于體溫計是很難發現的,可偏偏嬌嬌的家人太小心,平時好好的也要定期測體溫,才弄出這個問題來。社區醫院的醫生看過好幾次,說是生長熱,用不著吃藥打針,自己會慢慢好。但嬌嬌的家人還是不放心,后來家人決定去大醫院檢查。
醫院里的兒科老專家詳細詢問了病史并做了幾項檢查,得出的結論也是“生長熱”。“生長熱”的特點是:好發于兩歲以內的幼兒,每隔一段時間體溫便輕度上升。同時可有耳冷、臀涼、夜間驚鬧、不思飲食等癥狀,持續三四天后自行消失,與孩子的生長有關。不是疾病,無需用藥,只需加強護理,多飲水并調配好食譜即可。
當然,如果體溫升至38℃以上,或伴有頭痛、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時就要格外小心,及時就醫為上策,不可誤認是“生長熱”而耽誤治療。
生長痛
剛剛說了生長熱,現在轉到說生長痛了。還是舉個例子,寧寧在進托兒所之前一切都好好的,可入托后不久就向爸爸媽媽訴說腿痛。爸媽以為是孩子得了關節炎。他們找到了骨科專家,最終的診斷結果是“生長痛”。
人們之所以常將生長痛誤認為關節炎,主要是疼痛的部位多在關節附近。但生長痛自有其特點:疼痛發生在生長發育期,時間短暫,常常自行緩解,呈間歇性,疼痛部位在下肢關節的軟組織、肌腱等處,疼痛史多在半年以上,發作次數至少在5次以上,部位較固定,無游走性。換言之,必須滿足以上條件才能診斷為生長痛。
至于生長痛的緣由,專家的解釋是兒童期骨骼與周圍組織生長不同步,即骨骼長得要快些,而周圍的神經、肌肉、肌腱長得慢些,產生牽拉痛,等發育成熟后生長痛即消失,不影響健康,無需治療。
睪丸時有時無
寶兒出生時完全正常,兩個睪丸都已經降入陰囊,但以后反而出現異樣,有時在陰囊里摸得到,有時又摸不到。這是不是患上了隱睪癥?
泌尿外科的李大夫告訴家長:寶兒肯定不是隱睪癥,因為隱睪癥是指孩子出世后睪丸尚未降入陰囊內,陰囊內任何時候都摸不到睪丸,寶兒顯然不屬于這種情況。
那么,睪丸為什么不老老實實一直待在陰囊中呢?奧妙在于連接睪丸的是精索,精索的周圍有一層薄薄的肌肉,名叫提睪肌,此肌的收縮或松弛可以影響睪丸的位置。例如,天氣熱時提睪肌松弛,使睪丸下降以利散熱;若氣溫降低則提睪肌收縮,使睪丸不致過冷。如果提睪肌反應過強,收縮強烈,完全可使睪丸因上提過度而進入大腿根部,寶兒就是這樣的,醫學上稱為回縮睪丸。到青春期后可以自愈,故不需要治療。
冬天小便渾濁
健康人的小便是清亮、透明、略帶黃色的,但剛滿周歲的毛毛卻不是這樣,自進入冬季后,他排出的尿液開始渾濁不清,撒在地上過一陣子,便有一圈白色的類似鹽巴的顆粒狀物沉淀在地面上。父母疑其患上了腎臟病,抱著孩子到醫院兒科就診。
兒科主治醫生王大夫詳細查看了孩子,孩子精神極好,反應靈敏,無絲毫病態,又看了其父帶來的一小瓶尿樣,笑著說:“這是尿中一種鹽類物質過多造成的,不是腎臟病,嬰幼兒到了冬季常有這種現象。”他見其父母仍是半信半疑,便做了一個試驗:取來食醋加入幾滴到尿液中,輕輕搖動幾下,瓶中的尿便清亮了。父母一顆懸著的心終于落下。
原來,人的尿液95%是水,3%~5%為可溶性磷酸鹽、尿酸鹽等物質。嬰幼兒處于發育旺盛期,積累的營養物質和排出的廢物也相應增加,而飲水量卻減少,導致尿液濃縮,尿中的鹽類物質處于飽和狀態,超過3%~5%,因而出現毛毛的那種現象,不足為怪。
當然,尿濁有時也確由腎臟病所引起,此時除了觀察孩子有無患病跡象(如精神差、眼皮浮腫、尿急、尿痛)外,還可做兩種尿液試驗:一種是醋檢查法,剛才已經說過。另一種是加熱檢查法,即取渾濁尿液數毫升盛入試管內,加熱片刻,隨著溫度上升尿液逐漸變清者,證明是尿中鹽類結晶,屬生理現象;若渾濁之尿液無改變,可能為疾病所致,應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