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好萊塢的福克斯公司將所有注意力都傾注在大投資的戰爭片《偷襲珍珠港》(Tora!Tora!Tora!)和《巴頓將軍》(Patton)上;而羅伯特#8226;奧特曼的《陸軍野戰醫院》(Mash)只是一部投資350萬的低成本戰爭片,他個人的酬金也只有7.5萬美金。但對奧特曼來說,這部電影卻非同一般——這是他第一次進入好萊塢體系拍戲。
故事講述的是朝鮮戰爭中一個美國陸軍野戰醫院的日常生活——可以說,整部影片根本就沒有一個起承轉合的完整故事。劇本完成以后,制片公司找了他們理想中的導演,結果整整15位導演拒絕拍攝這部影片,理由有三種:害怕戰爭題材、不理解這個故事,還有就是壓根不喜歡!確實,這樣的題材、故事實在太難把握。最終他們找到了奧特曼——那時候,他沒有名氣,也不年輕。
劇本是美國的左翼編劇林#8226;拉德納根據一個沒有多少人讀過的同名小說改編的。拉德納原本希望通過影片展現戰爭的殘酷,可劇本到了奧特曼手里,他的現代意識使他更愿意表達戰爭的荒謬,他根本就不想拍一部重復別人想法的戰爭片。
奧特曼自覺的反戰意識是違背好萊塢原則的。冒天下之大不韙地拍攝自己的第一部好萊塢影片,這實在是一項驚人的挑戰。但是,奧特曼骨子里有一種叛逆的基因,沒有任何人可以阻止他。雖然他希望到韓國拍攝,但因為有限的預算,他只能在洛杉磯一個靠近沙漠的小山頭上搭建拍攝基地。
那時正值越戰時期,美國國內的反戰呼聲非常強烈,但右翼政府則在大力宣傳越戰的必要性。于是,奧特曼模糊了韓國的戰爭背景,讓人以為這是越南戰場,他將自己的反戰意識直接推上銀幕。尤其在一場戲中,韓國人頭上都戴著越南人的斗笠。許多美國人根本就區別不了亞洲人的裝束,所以奧特曼就這樣混過了好萊塢的審查,但他在有意識地暗示觀眾,這也可能是發生在越南戰場的故事。
影片的第一個鏡頭,是在直升飛機上拍攝的。兩個臨時從醫院征召到野戰醫院的外科醫生,偷了一輛吉普車開往營地。鏡頭用得非常有氣勢,似乎奠定了奧特曼以后的場面處理風格,總是這么氣勢磅礴。這個航拍鏡頭,不僅交代了整個野戰醫院的生存環境,同時利用偷車這個情節打破了軍隊的常規,戰爭中的英雄形象,一開場就被顛覆了。
奧特曼給了演員很大的表演空間,很多時候是讓他們自由發揮的。于是在非常講究的攝影機運動、調度和漂亮的燈光設計下,整個氛圍處理得像一部紀錄片,特別是他們的服裝和道具,都控制得非常細致到位。
后來這部電影被改成了電視連續劇,火了整整12年,但是觀眾再也看不見奧特曼處理手段的逼真,那種刺激到令人不敢直視的手術現場消失了——后來的軍裝和白大褂都太干凈。為此,好萊塢竭力剪掉這些血腥場面,而奧特曼堅持保留這些鏡頭,因為沒有了它們,那些黑色幽默就不再有意義,變成淺薄的胡鬧,而正是這些蘊含在殘酷現實中的荒誕,才讓人對戰爭有一份新的思考。奧特曼像頭獅子,對著戰爭、對著自己的影片咆哮,他敢于用自己的純粹和信念,拍攝一部顛覆好萊塢的好萊塢影片。實際上,這為好萊塢做了一個漂亮的全新門面:這部影片獲得當年奧斯卡的5項提名,最終拿到的是最佳編劇獎——太具有諷刺意味了,因為編劇一直認為導演沒有按照他的劇本拍攝,把一個好本子拍壞了。
另類的奧特曼1925年出生在堪薩斯一個望族,是德國后裔,到了父親一代,雖然家道中落,卻依然維持著中產階級天主教家庭的生活水平,移民的情結在他的電影中幾乎看不見。二次大戰時期,奧特曼就讀于軍校,參與過作戰和軍事訓練,他曾經是B-24直升機的飛行員。這段戰爭經歷,對這部電影起到了本質的作用,使他能準確地控制場面和氛圍。
影片完成以后,人們排隊爭看,票房突破了8000萬美金。最重要的是,在電影美學上,奧特曼開創了全新的黑色幽默的戰爭片形式,第一次有導演讓戰爭在銀幕上失去了它以往的英雄氣概,而成為恐怖、心靈空虛的同義詞。在炸彈、槍炮、鮮血面前,你哈哈大笑,同時又有一種莫名其妙的無望伴隨著你,那些性和殘酷混雜在一起,讓你看見人的本性,看見生命是如此的復雜和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