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巢召回“玻璃渣咖啡”的過程中,對歐洲的消費者采取了“召回并退款”的方式,對于通過代購或其他途徑取得該咖啡的中國消費者采取了“兌換等值雀巢其他產品”的方式。通過這次召回,也為消費者通過代購取得商品敲響了警鐘。代購帶來的是更大范圍的選擇性,但在遇到產品質量問題時,代購帶來的有可能是維權舉證難題。
近日,雀巢集團在出現“玻璃渣咖啡”后,針對歐洲消費者和中國消費者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補救措施,前者是“召回并退款”,后者是“兌換等值雀巢其他產品”。
此前,雀巢集團法國公司的一位發言人表示,該公司接到顧客對產品質量的投訴,雀巢方面認為問題的根源可能在于裝咖啡的一些玻璃瓶在運輸過程中出現破損,導致產品中有玻璃渣,并表示召回問題產品并向消費者退款。
隨后,雀巢集團中國公司負責人表示,中國內地并沒有進口和銷售過問題產品,內地消費者不能享受退款等召回待遇。但中國消費者如果懷疑“購買”了問題咖啡,可以跟雀巢中國公司聯系,經確認后,消費者可兌換等值的雀巢其他產品。
記者發現,這些“未在內地進口和銷售”的產品,不少是通過網絡代購的方式到達內地消費者手中的,淘寶網上就有不少店鋪出售這些產品。
如今,網絡代購已經成為不少人的生活方式,代購的產品出現質量問題也并不鮮見,盡管此次雀巢集團對問題咖啡事件進行了相對妥善的解決,但一旦代購產品出了問題,如果廠家在境外,消費者又拿不出網購的足夠憑證,消費者維權將非易事。
代購產品有瑕疵向廠商追責難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時享有人身、財產安全不受損害的權利。一旦消費者人身財產安全受到侵害,消費者有權依法要求廠商或銷售商進行補償。但法律并未限定購買的形式。因此,中國消費者通過網絡代購形式購買的產品如果出現問題,有權要求外國廠家對其進行賠償。”北京律師于國富5月31日告訴記者。
“不少外國公司在中國都有分公司或辦事處,消費者在代購的產品質量出現問題時,可以直接找這些機構協商。若廠商在中國無分支機構,找廠商維權則面臨著涉外訴訟的問題。”北京市律師協會產品質量與侵權損害法律事務責任專業委員會主任李菡說。
但在北京市律師協會信息網絡與電子商務專業委員會主任李德成看來,網絡代購的產品出現質量問題,“廠商并不必然要承擔責任”。
“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要看《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的適用范圍。”李德成說,產品質量法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產品生產、銷售活動,必須遵守本法”,而“本法所稱產品是指經過加工、制作,用于銷售的產品”。據此,李德成認為,通過網絡代購的產品出現質量問題“并不必然適用產品質量法”。
“最為重要的是如何通過證據確認存在生產和銷售的法律事實,并進而確定管轄等一系列法律救濟的策略問題。”李德成坦言。
“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也規定,消費者有權選擇維權途徑。若網絡代購的是外國產品,從維權的難易程度上來講,向銷售商維權是比較理性的。”于國富說。
網絡代購行為并不必然違法
據了解,現在市面上主要有兩種負責代購的群體:一是個人性質的,由于經常出境,幫人代購產品;二是經營性質的,以盈利為目的進行代購。產品的來源要么是直接從國外專柜購買,要么是代購者跟廠商直接聯系拿貨。
網絡代購行為的合法性一直被質疑。“個人在網上發布信息,幫人代購屬于個人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只要履行正常的海關手續、如實申報即可,商品出現問題一般應由委托人和商家直接協商解決,不屬于對外貿易等領域監管的范疇;經營型網絡代購則極易與相關法律規定產生沖突,對經營者和消費者的法律風險都很大,同時尚處于國家監管的灰色區域。”中國電子商務法律網總裁阿拉木斯對記者表示。
在李德成看來,這兩類群體的行為本身并不必然違法。“代購者的行為是否違法,除了與代購產品本身有著密切的關系以外,還涉及到代購是否屬于經營性行為的問題。”李德成說,如果所代購的產品本身是法律所禁止的,這種行為當然是違法的,如果所代購的產品是法律所限制的,要看是否超出了限制范圍,“如果代購是經營性的,必須進行工商登記并獲得與所代購的產品有關的批準文件,比如煙草的銷售與進口等”。
但現實情況是,網絡代購與傳統代購并不完全相同。據了解,在淘寶網等網絡平臺上開設網店進行代購業務,并不需要工商部門的審批登記。
“只要在淘寶網上上傳10件商品就能免費開店了,而且目前在淘寶開店還不用交稅。”在做網絡代購的北京女孩路路告訴記者。
盡管北京市工商局已于2008年7月5日正式下發了《電子商務監管意見》,稱自2008年8月1日起,“盈利性”網店必須到工商部門辦理營業執照,但該規定只適用于北京地區從事電子商務的單位或個人,淘寶、易趣、外地網店不受影響。
北京的做法并未被其他省市效仿,而且盈利性網店中,在淘寶、易趣上注冊開店的比例還相對較大。
網絡代購維權普現舉證難
一方面是國內消費者對國外產品的需求,尤其是對于國外名牌化妝品而言,代購的價格要低出許多,一方面是網上開店的便捷性和“可避稅性”,在網上開店開展代購業務的人越來越多。
路路告訴記者,現在黑心的網絡代購者的確不少,“比如直接在國內買高仿品給消費者,比如在真的化妝品里加水,然后分裝后賣給消費者”,更惡劣者還有,代購者故意給消費者發錯貨,待消費者簽收并支付完貨款后,表示同意換貨,一旦消費者把商品寄還給賣家,賣家就“消失”了,導致消費者“物財兩空”。
網絡代購問題一直存在,但如今“很多消費者在委托經營者進行代購時,往往還不注重留下票據。如此,一旦產品出現問題,就很難證實交易發生的事實。”于國富說。
也正因此,當出現網絡代購問題后,不少消費者由于舉證問題,維權的過程并不順利。上海市律協信息網絡及電子商務研究會副主任劉春泉建議,買方可要求代購人提供購物憑證、收銀單據及出售商家的聯系方式以防止貨品出現假冒、質量問題,“買家給代購人的購買指示,也應盡量通過電子郵件等書面方式完成,并保存副本,確保發生糾紛時有據可查。代購方應自覺保留購物憑證、郵寄憑證,以備查詢”。
阿拉木斯也表示對網絡代購,尤其是海外代購的監管也有其特殊性,因為“電子商務的跨地域、虛擬性和主體不確定性,給法制、司法、國際法都帶來極大的挑戰,海外代購的法律適用和監管就是一個典型。海外代購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法律問題,涉及不同國家的法律規定,以及代購者與買方的關系問題。相關部門應努力通過國家間司法互認的方式為消費者提供簡便的法律救濟渠道,規范代購行業的合法、健康發展”。
李德成則認為,加強對網絡代購行為的監管,還需電子商務平臺服務提供者、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和產品質量技術監督管理機關、海關部門的共同努力。
“網絡平臺提供商應完善針對網絡代購商的服務規范和信用等級評定;工商和質量監督部門要及時查處并通報所存在的主要問題和風險提示;海關則應重點查處一些嚴重危害消費者人身和財產安全的產品的進口,加強對個人攜帶此類產品的監控。”李德成如是說。
(劉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