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北京一些烤鴨店,把烤鴨時滴下來的油收集了起來。廢油搖身一變,就成了搶手的“烤鴨油”。一些燒烤攤、小飯館、包子鋪,甚至單位食堂,是購買烤鴨油的常客。烤鴨油雖香,卻含有致癌物質,是名副其實的“垃圾油”。這不由讓人想起,今年上半年一些餐館大量使用地溝油,一經報道,頓時引起滿城風雨。
2002年,國家就頒布了《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廢棄食用油脂管理的規定》,第六條明確指出:從事廢棄物收購的單位只能將收購的廢棄油脂銷售給廢棄油脂加工單位,不得銷售給其他單位和個人。可是為什么地溝油、烤鴨油等廢棄油脂卻還是光明正大地以低價銷售給單位食堂、燒烤攤,并以各種途徑進入了我們的食物鏈呢?
暴利當然是“垃圾油”屢禁難止的重要因素,但是,管理部門的監管不力,更是導致“垃圾油”泛濫的原因。
目前對“垃圾油”的整治,采取的大多是運動式的“突擊檢查”,政府統一行動,端掉回收、煉制“垃圾油”的黑窩點,但“風頭”過后,卻難避免“垃圾油”的卷土重來。
而各部門之間分工不明,更增加了“垃圾油”的監管難度。
有記者在采訪中曾經遇到這樣的情況:衛生部門說:“地溝油進入餐館,應該由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來查處。生產環節嘛,屬于質量監督管理局管理。”質監部門又推給工商部門說:“地溝油查處應該是工商部門出面的”。工商部門說:“哦,我們一般靠舉報來查處”。往往要等到媒體曝光了,百姓質疑了,相關管理部門才總算出動。可這樣權責未清、缺乏明確分工和有力協調的“亡羊補牢”,難以從根本上杜絕“垃圾油”再上飯桌,也不難理解。
值得欣慰的是,“垃圾油”的整治被明確提上了議事日程。7月19日,中國政府網公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地溝油整治和餐廚廢棄物管理的意見》,不僅部署開展了地溝油的專項整治,也對餐廚廢棄物處理、管理等環節提出了系統的措施。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希望以此為機,通過權責明晰的有力監管,把“垃圾油”徹底“請”下餐桌,讓老百姓吃得健康,吃得安心。 (珍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