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當山東陽谷縣西湖鄉趙伯升村的村民認真審視十多年來的生活狀態時,悄悄發生的巨大變化讓他們自己都感到吃驚。
一些年長的村民回憶,10年前,趙伯升村是一個以糧食生產為主、大多數人生活在溫飽線附近的普通鄉村:村里沒有一條像樣的道路,誰要是想借50塊錢,就得走遍全村問。如今,汽車可以沿著平坦寬闊的水泥路駛入趙伯升村,路上農用拖拉機和小汽車穿梭往來,道旁是整齊的養雞場和蔬菜大棚,修葺一新的小平房屋頂上,太陽能熱水器閃著白光。
趙伯升,這個曾徘徊在溫飽線上的鄉村,現已發展成為年人均純收入5680元的小康村、養雞專業戶村。
“這跟當地龍頭企業的帶動關系很大?!闭f起這一變化,趙伯升村養雞大戶董紹芝感慨地說。而他的經歷則是對此最好的印證。
記者見到董紹芝的時候,他正在打煤球,準備為雞舍加溫。3月初,當地最高溫度僅有5攝氏度左右?!半u舍要保持在35攝氏度左右,雞才吃得勤,長得快?!倍B芝告訴記者。年前,他剛剛賣了8000只雞,馬上又將投放10000只雞苗。
董紹芝的養雞歷史可以追溯到1998年。在這之前,他和村子里的其他農戶一樣,經營著8畝多田地,每年種一季玉米、一季小麥,餓不著也富不了。1998年,陽谷縣引入鳳祥集團、六和集團等一批肉食品養殖加工龍頭企業后,情況慢慢發生了變化。
一開始,陽谷許多地方推廣的是“企業+農戶”的合作方式。不過,當時常常因為農戶養殖水平、信譽以及企業技術和監督人員下鄉難等因素,出現雞死亡、外流、合同價格“訂而不定”等諸多問題。為確保農民與企業實現雙贏,陽谷縣農企雙方對合作的組織形式進行了革新,逐步確立了“公司+合作社(經紀人)+農戶”的經營模式。
當地企業與陽谷縣有關部門或一些農民經紀人,聯合組建了肉雞專業合作社,探索出了一條以公司為依托、合作社為紐帶(管理養殖、回收等日常事務)、以養殖戶為載體的社會化養雞新路子,規范了合同履約行為。
董紹芝是趙伯升村最早參與“公司+合作社(經紀人)+農戶”養殖模式的農戶之一。當年的情形他記憶猶新。“當時覺得農閑時閑著也是閑著,不如做點事情。肉雞養40天就能出欄,也不耽誤農活。我們四戶人家和鳳祥集團簽訂了養殖協議,養了2500只雞。后來覺得效果不錯,就慢慢擴大了養殖規模?!?/p>
2001年,陽谷縣和西湖鄉政府聯合鳳祥集團在養殖戶中推廣標準化養殖場,由鳳祥集團提供養殖場規范圖紙,地方政府為農戶提供5萬元左右的貸款,幫助農戶建立標準雞舍?!皢淤Y金太大,光靠農戶是不行的?!别B殖戶郭保文說,他建養雞場前前后后花了六七萬元,多虧了有關方面的貸款支持。
在趙伯升村養雞戶的雞場里,記者看到,紅磚結構的養雞場占地3畝多,養雞場內劃分成20來個十幾平方米的小隔間,磚縫抹上了石灰,地面鋪上水泥,屋頂用兩層草苫子和塑料薄膜捂得嚴嚴實實,再蓋上石棉瓦,既能防水,還能保溫。雞舍里排風扇、自動飲水系統等設施一應俱全。
“現在養雞和過去不一樣了。資金不足也可以養雞。我們從公司拿雞苗、飼料和藥都不用給現錢,雞出欄的時候公司扣掉這些費用就行了。”董紹芝告訴記者,2009年,他和鳳祥集團簽訂養殖合同,養了10000多只“817”肉雞,扣除成本,每只雞的純利潤接近1元。
在趙伯升村,許多與龍頭企業合作的農戶,基本上由企業實行“五統一”管理,即統一供雛,統一供料,統一用藥,統一防疫,統一屠宰。公司在生產基地設有技術服務站和服務車輛,專門用于供應雞苗、飼料、養殖和防疫技術推廣、成雞回收等服務。
合作社、經紀人則按合同要求,組織農戶定時、定量、定質向公司交售成雞,公司以合同、訂單形式確定與合作社、農戶的利益分配關系,統一核定價格和服務收費標準。一些養雞合作社、經紀人又反過來成為把資本引入農村的另一個主體。
趙伯升村村民郭文存早年曾在陽谷電纜廠上班,每個月拿著600元的工資。2004年,他敏銳地發現了做經紀人的商機,專門當起了為養殖戶聯系雞苗、飼料和銷路的中間人。
2009年,郭文存一共墊付了100多萬元,為農戶購買雞苗、飼料和防疫藥品,發放到與他簽訂了合同的40余戶養殖戶手中。
2009年底,經郭文存之手,400多萬只肉雞順利找到銷路,為農戶實現了約400萬元純利潤。郭文存按照每只肉雞5分錢收取管理費,當年純收入超過20萬元?,F在,郭文存已成為村子里最富有的人之一。前兩年,他新修了200多平方米、鋪上了地板的房子,購買了冰箱、洗衣機、液晶彩電和小面包車,過起了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
資本的注入,讓趙伯升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董紹芝給記者算了筆賬:以前種小麥,一公斤才賣七八毛錢,一家人剛夠溫飽。現在種糧雖然不耽誤,但已經不是主業。“一年養上五六撥,行情好的時候,一只雞能賺到一元多。一年下來,掙五六萬元是很輕松的事情。就連以前是個累贅的雞糞,現在賣給蔬菜種植戶,一年也能掙五六千元?!倍B芝自豪地告訴記者,他的兩個孩子都在讀大學,家里還有十多萬元的存款。
如今的趙伯升村,養雞專業戶已經從當初的4戶擴大到70余戶,平均每三戶人家就有一戶從事養殖業,一年可出欄肉雞接近100萬只,成為遠近聞名的養雞專業村。
趙伯升村黨支部書記郭建軍告訴記者,現在,村里已經形成肉雞養殖、蔬菜種植和木材加工為主的三大產業體系。全村235個農戶,有110余戶從事種養殖業,村里還建起了7家木材加工廠,可以解決40來人的就業問題,村民也可以就地進廠了。
郭建軍告訴記者,村里傳統的糧食生產不僅沒受到種植養殖等產業的影響,反而從中受益。現在,趙伯升村有200多臺拖拉機,比十年前翻了一番,播種、灌溉、收割都實現了機械化,農民種田比以前更輕松了。
從西湖鄉政府的統計數據上,記者看到,2009年,趙伯升村年經濟總產值達到610萬元。郭建軍還告訴記者,村民基本上蓋了新房子,有十幾戶人家已經購置了小轎車,用上了電腦,這些都為他們進一步了解外面的世界提供了更大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