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顧汽車發展歷史可以發現,汽車是伴隨現代化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其間,技術潮流的每一次變遷,都是技術與人互動的結果。
拿底盤來說,低底盤轎車適應的是城市和高速公路道路,當發達國家普遍摒棄了城市化而轉向鄉村化后,高底盤的越野車成了流行的時尚。國人當初把低底盤車開到高低不平的鄉間道路上,磕磕碰碰后,才感覺到對suv的需求。在中國城市開車,還有不同于世界人民的上馬路牙子的特殊需求,逼得一些高檔車也不得不加高底盤,改進技術。
以車的長短來說,德國車賣到中國,要憑空加長十公分,看似技術問題,實際與社會發展狀況有關。中國處在從溫飽向發展轉變階段,汽車除了作代步工具外,還有轎子的功能,用來顯示人的發展程度、“發達”程度。而發達國家現代化程度更高,用車來炫耀社會地位,已不再是主流的訴求,因此滿大街開小車,沒有哪個車主會感到難為情。追求的是內在品質,比如,當捷達車在中國都過時以后,美國還到處可見捷達車的身影。但仔細一問,才發現外觀一模一樣的捷達,在美國全都采用的是四輪驅動技術,而中國全都是采用兩輪驅動技術,內部的配置也有天壤之別。而在發展程度更低的社會,如印度,B級車和C級車比中國少得多,小車還具有對步行的社會優勢,盡管新德里大街上許多小車車窗擠碎、撞痕陳舊,也不覺得有礙觀瞻,要是放在北京,絕大多數都是不許上長安街的。
我的鄰居在美國做過汽車生意,他告訴我,判斷美國短期什么車行情好,有一個特別簡單的規律。中東一動蕩,油價一上漲,車市風向馬上從美國車,轉向日本車,而美國一旦在中東有了利好消息,車市風向馬上從日本車,轉向美國車。因為日本車的技術省油,美國車的技術費油。當然,也有逆國情追求時髦的,比如,悍馬在美國已經不行了,但中國暴發戶中的愣頭青還喜歡得不得了,開上悍馬儼然已經成了中東戰場上的大兵,油跟水似的一擰龍頭嘩嘩即來。
車的第四次技術革命從宏觀大勢上把握,也沒有改變這些歷史上的規律。表面看,車在眼花繚亂地發展,技術在從不同的方向相互矛盾地涌現,但人仍然是主語,人一方面受技術決定,一方面決定技術的未來。
在車過剩面方向稀缺的今天,如果不知道人的發展,肯定把握不了車的發展。那么,在車的智慧革命中,人向什么方向發展呢?歸結起來,主要是三大發展方向:城市化、信息化和生態化。
第一,人的城市化決定車的城市化
按說,人類發展的未來方向是鄉村化,發達國家已經度過了城市化階段,向鄉村發展;但是,中國下一步的發展,很可能將是逆大勢而走城市化道路。架不住中國人多,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因此汽車技術發展,將在中國牽制下,顯示出強烈的城市化訴求。汽車技術將不斷適應城市化帶來的新需求。
未來汽車技術發展將受制于人的發展中兩個相互矛盾的方向,一方面,汽車技術的研發優勢,仍掌握在德、日、美等發達國家手中,那里的主要問題已不是城市化,而是追求更高的現代化,即鄉村化,伴隨逆城市主義(anti-urbanism)的發展需求,車的技術也會轉向逆城市化。我們如今在車展上看到的五花八門的新概念技術,許多都是逆城市主義思潮的產物。在中國,北京這樣現代化水平較高的大城市,也出現了從以轎車為中心的城市車,向多元化的鄉村車的發展勢頭。以奧迪為例,過去只有A6一枝獨秀,摘定了城市的權力中心,就把握了車市的主動權。但今年以來,寶馬、奔馳以100%到120%間的速度增長,對僅以60%多速度增長的奧迪,就構成了巨大壓力,迫使他改變城市中心傾向,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汽車需求的主導權,日益轉向中國。而中國下一步的城市化浪潮,將對汽車技術的發展產生極大影響。中國車市自身,也將發生結構性的變化。過去是北京車市占據絕對主導地位,三四百萬的汽車保有量,對任何其它城市的車市來說,都具有說一不二的導向作用。但隨著城市化遍地開花,以及超級城市的限行、限購,這種情況將逐步發生變化。超級城市之外的大城市、中城市的需求,將成為汽車技術需求的新增長點。哪種技術適應了這種需求,哪種技術就會大發展。
放眼世界,中國和印度經濟的強勁增長,將從需求方,對城市車的技術定型和潮流產生不同于對歐美城市車的要求。例如印度車的小型化特點,就帶有濃厚的國情色彩。適應本地化的城市車技術發展,是值得重視的。
第二,人的信息化與車的信息化互動
當然,人類并不只是退回去,補工業化、城市化的課這樣一種需求,人類還在繼續向前發展,人的信息化就代表著更高水平現代化這樣一種人類發展方向。
在這個方向上,技術發展與人的發展是互動關系,而不是像前一個方向那樣,技術只是一種適應關系。
智能化、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的發展,將在推動車的科技革命過程中,深刻改變人本身。當前,這方面的技術進步十分迅猛。像榮威350,已經將移動互聯網、3G,甚至開放源代碼等互聯網前沿潮流,代入了汽車技術之中。許多高檔車的價值構成中,信息化的部分已遠遠超過了機械化的部門。這使汽車的行業屬性已從制造業,轉變成信息業。
與此相應,汽車技術將發生重心轉移。例如,移動互聯網將使汽車將成為大號手機,相當于人坐在手機里到處游逛。這個趨勢一旦開了頭,將來我們關于什么是汽車的概念將發生變化。再如,汽車信息系統技術,將從一種應用型技術,轉變為平臺型技術。它已不再僅限于針對發動機、安全系統等的汽車電子技術,而包括汽車信息系統(車載電腦)、導航系統、汽車視聽娛樂系統、車載通信系統、車載網絡等,并且向乘車人開放。再比如,物聯網加上芯片,發展到智聯網階段后,車的技術面臨道路的智能化改造和交通信息系統升級的重大機遇。
個性化是智能化、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發展起來后,人的發展的一個主要訴求變化。過去,一個車型生產很大一個批量,消費者只有很少的選擇。將來一方面是消費者參與汽車定制,要求技術有大的突破;另一方面,消費者以汽車為平臺,在代步之外,派生新的增值型應用,驅動商業模式創新。舉例來說,當前最熱的桌面SNS如FA CEBOOK被淘汰后,取而代之的可能是手機SNS,手機SNS又可能升級到大號手機SNS(即汽車SNS)。原來路上陌不相關的兩部車,可能因為車主的共同愛好,而通過SNS產生感應,并基于LBS在200米范圍內定位到一家乒乓球俱樂部,臨時玩到一起。等等。再比如,由于汽車SNS這種大號移動設備SNS的出現,在途汽車可以派生出web2.0式的視頻交通SNS,相互播報眼前200米的路況,相互提示選擇最佳路線,在沒有指揮中心的條件下,自助避開交通擁堵。
第三,人的環保壓力決定車的生態化
相對而言,新能源汽車技術、汽車的低碳技術等環保技術的發展,是人迫于自然環境壓力,而對技術的選擇。人是通過被自然決定,而產生了主動的覺悟,進而產生了技術需求。
這也會帶來車的技術的方向性改變。例如,采用電作為主要動力后,原有的燃油發動機技術和幾乎所有基于燃油的汽車工作原理,都將改變。汽車成了安上轱轆的電池,在電池上放個沙發到處走。加油站成了充電站。這將對汽車技術和汽車產業構成根本性的挑戰。
中國在新能源汽車技術方面,與發達國家處在同一起跑線上,未來充滿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