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本來是口水風暴的制造者,但作為好萊塢著名的“Rainmaker”,當地資格最老的傳媒娛樂產業刊Variety自己最近卻陷入了一場風暴。3月份,一部名為《鐵十字》(Iron Cross)的電影制片方將其告上了法庭,起因是片方付給了雜志40萬美元買廣告“申奧”,結果后者對該片的影評卻是負面的。雖然Variety之前已經把該篇影評從日常刊挪到了網站,片方仍然大為不滿,結果終于鬧到了對簿公堂。
對于《鐵十字》這樣一部沒知名度也沒口碑的小片來說,不難想象其被許諾的“奧斯卡提名”肯定是被忽悠了。北美媒體這次也是群起而攻——堂堂電影界旗艦刊居然為了幾個錢如此下作。不過老實說,在目前不景氣的商業大背景下,傳統媒體行業的處境愈發艱難,相信干這行的人對此都有所體會。北美媒體此次積極參與對Variety的大批判,其實還不只是為這場官司,而是因為在“被告”事件的前一天,Variety辭退了包括其首席影評人Todd McCarthy在內的三位資深評論員。
Variety此舉的目的相信是為了推動其影評內容的自由撰稿化,這樣可以省下固定影評人的固定工資。由于經營問題,該刊近年來也頻頻揮動裁員大刀,而且“勸退”的方式多為西方資本主義式的心狠手辣。之前被裁的一位亞洲區編輯也曾感慨地跟我聊過他的經歷:“總部周四來人,周五把我叫進辦公室,通知我在下周一前清理走自己的東西”,“兩年多的努力和心血就此化為烏有”。現在看來,兩年算什么,Todd McCarthy在Variety工作了31年,是該刊資格第二老的員工——第一老的去年剛剛去世了。
熟悉《綜藝》的朋友們可能都知道,我刊之前與Variety曾有過親密的合作關系。我自己認識的該刊一位老牌影評人Derek Elley此次也未能幸免。由于他的專業領域是在亞洲和華語電影部分,因此我們在跑電影節時也多有接觸。這是一個很Nice的人,和藹健談。每次碰到他,無論是在什么樣的電影節,他總是拿著自己那個密密麻麻的本子,一場一場地趕場看片,幾十年如一日。我還記得前年在上海電影節期間,我倆曾在一塊大侃電影,干了一輩子的他依然像影迷般地如數家珍——坦率地說,在電影圈這個名利場里,如此專業且仍舊這般熱愛電影的人并沒有想象中得多。
Variety的這兩件麻煩事看似孤立,但之間其實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該刊主編Timothy Gray在專欄里辯護說雜志目前身處的“交叉火力”是不公平的,因為“我們身處的是不同的游戲規則,必須適應新的環境”。這話沒錯,傳統的專業影評已死去了,現在的觀眾青睞更時尚而非專業的意見領袖。Variety每年刊登1000多篇影評,現在已有75%是來自自由撰稿人——但問題是,是否真有必要做到100%。
都說傳媒是“以人為本”的產業,但在現實的生意經面前,這個“本”似乎是過于脆弱了一點。其實商業經營與觀點獨立性的沖突自媒體誕生之日起就有之,《紐約時報》當年還給朝鮮打過整版廣告呢。但二者之間永遠有一個平衡在,失去了這個平衡,媒體的價值也就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了。越是成熟和高端品牌的媒體,此類事件的傷害也越大。這也是為什么在此次Variety的事件中,同行們最震驚和不齒的是:據說在息事寧人時,雜志的經營人員居然對片方說“反正影評這玩意兒也沒幾個人看”……如此自砸招牌確實還沒怎么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