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效等技術型公司是影視行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公司中,萬方幸星數碼科技有限公司是具有一定代表性——正在快速發展壯大,但由于是通過參與國際代工完成最初的發展,未來的壯大乃至上市一方面需要其向產業鏈其他方向主動拓展,同時,資本的助力也不可或缺。
不過,對于機構投資者而言,這些“技術股”公司雖然投資體量普遍不大,但也是相當考驗“泳技”的投資“深水區”。
企業史行業史
2001年,王利鋒從加拿大回國創業,創立了萬方幸星數碼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最初的團隊來自北京電影學院的一個動畫工作室,一開始總共4個人,后來逐漸發展到10余人左右。創業頭兩年,和很多新生CG公司一樣,萬方幸星的業務并不穩定。這階段公司承接的項目多以國內項目為主,例如紀錄電影《圓明園》、電視劇《天龍八部》等影視劇的特效制作。
萬方幸星的發展歷程中,另一位不能不提的重要人物是Becky Bristow,她目前任公司副總裁,并身兼幸星旗下動畫學院的院長,她與總裁王利峰是幸星的大股東。這位美國動畫師曾在著名的加州藝術學院(CalArt)就讀和任教,并擔任過電視版《加菲貓》(Garfield and Friends)等動畫影視劇的導演。2003年,Becky Bristow曾任北京大學軟件學院數字藝術設計系首任系主任,2004年加入公司。
Becky Bristow的國際資源為萬方幸星帶來了發展機會,公司參與項目的級別與水準也相較以前有了提升。從2007年起,公司開始跟迪斯尼等國際知名企業合作,并開始涉足好萊塢A級大片的特效制作業務,公司近年來參與的影片包括《神奇四俠2》(Fantastic Four:Rise of the Silver Surfer)、《蜘蛛俠3》(Spiderman 3),以及去年的《天使與魔鬼》(Angel Demon)等等。
除了大型電影的局部特效制作業務,萬方幸星目前也在嘗試一些更深度的項目合作,例如之前宣布與股神巴菲特合作的FLASH動畫《巴菲特投資俱樂部》(Secret Millionaires Club)。在該項目中,幸星將負責完成除了前期劇本和角色設計以外的全部工作,并且擁有該片的部分版權。此外,Becky Bristow正在為美國Exodus影業公司執導的三維動畫電影《蠟筆歷險記》(The Hero Of Color City),也將在幸星完成大部分的制作工作。
在國際動畫和電影特效外包業務中取得的成績,使得幸星獲得了發展壯大的機遇,從2006年下半年開始,公司承接訂單的數量明顯增加,營業額大增,到2008年已達到千萬美元水平,企業的人員規模也超過了200人。2008年5月份,萬方幸星接受了一筆數百萬美元的風投注資。此后公司的業務更趨多元化,隨后發起成立了幸星國際影視動畫學院,開始開發CG專業培訓市場。
2010年3月,萬方幸星又與前年借殼上市的安徽出版集團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分別以40%和60%的比例合資組建了安徽時代幸星數字娛樂股份有限公司。新公司在合肥動漫基地注冊,目標是爭取以動漫企業的概念在創業板上市。
上升空間有多大
相比影視文化業內的其他類型企業,特效、CG制作公司等“技術股”在風頭上明顯有所不及——由于此類公司從事的是幕后業務,確實不如臺前公司顯眼。
其實在國際代工流程中,內地公司近年來一直扮演著甚為重要的角色。無論是在動漫還是游戲的國際產業鏈中,內地都不乏技術底子過硬的企業。此類“技術股”中,目前有一些企業已受到了專業投資者的關注。例如作為圖像設計服務供應商在北京奧運會期間大出風頭的水晶石數字科技,該公司目前仍受到很多投資者的青睞。
可以想見,內地影視產業的深入發展必定會帶動對特效等相關技術產品的需求。例如特效業務素以好萊塢項目為主的萬方幸星近來就參與了《狼災記》、《無人區》和《杜拉拉升職記》等國產片的特效制作。以電影為例,隨著內地電影業的發展,尤其是中等成本商業片的崛起以及3D等新技術的日益普及,這方面的市場需求肯定會越來越大,市場的需求自然意味著潛在的投資價值。
當前的“技術股”中,受到投資者較多青睞的大多是一些既有業務比較扎實的企業。例如水晶石在建筑領域一直有不錯的品牌號召力。北京奧運后,公司再度成為了下一屆倫敦奧運會的贊助商;萬方幸星在國際特效代工領域有一定優勢。
這些企業目前都已發展到了一定規模,都希冀借助資本力量進一步提升公司實力和規模。水晶石和萬方幸星都是在2008年完成首輪融資。
另一方面,雖然近年來有一些此類企業成功拿到了機構投資者的注資,但數額基本都不大,成功的例也不多。整體而言,專業投資者在該領域的進入比較零星。
專業投資者的遲疑態度,歸根結底在于對此類公司的商業模式未能完全信服。“技術股”確實有自身問題:一方面既有業務的盤子和利潤有限,與此同時作為高科技企業,無論是設備和人才成本的壓力都很大。這樣的企業對于想賺快錢的投資者來說不能說是理想的選擇。此外,這些企業面對資金時態度很謹慎。很多技術型公司的領導層都是技術出身,往往不愿意在公司規模尚小時股權就被過分稀釋。更重要的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投資越多,投資人的要求也就越多。
對于風投和私募等專業投資機構而言,其投資瞄準的無疑是上市。因此在現階段,擺在“技術股”公司面前的最大挑戰是如何才能達到相應的規模要求。要想盡快擴大企業的業務盤子,轉型是必須的,尤其是向產業鏈其他方向延展,向上游內容制作方向發展似乎是一個必然趨勢。
在這方面,特效等CG企業有一個天然優勢——與動漫產業有著天然的血脈聯系。比如萬方幸星去年底就已經通過了文化部等相關部門的審核,首批獲得動漫企業認證。而之前通過《喜洋洋與灰太郎》實現巨大成功的廣州原創動力公司,也給了很多技術企業進軍內容的信心。
有信心是一回事,但“技術股”轉型內容制作存在不小難度。
首先,大部分此類公司此前多以國際代工項目為主,其主要經驗大多集中在制作領域,在創意層面缺少積累;此外,內容制作風險很大。《阿童木》的票房滑鐵盧和意瑪國際的轟然倒塌即為前車之鑒。所以,在向內容發展這一問題上,它們大多很謹慎。水晶石幾年前曾嘗試過運作《圖蘭多》等動畫電影項目,但在看到風險后迅速放棄,轉向電視領域。萬方幸星也是在2008年得到風投支持后才開始試水原創,其近幾年的作品同樣以電視產品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