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腎結石是尿路石癥的一種。正常人尿液中的一些溶解物質,因各種原因沉淀,潴留于腎內,并持續生長,便可形成結石。各種原因中,尤以“兩多一少”常見。
吃得多
吃得多,不是指飯量多,食量大,而是具體指飲食中,蛋白質攝入過多。
科學家對腎結石成分進行化驗分析,發現結石中的草酸鈣占87.5%。這么大比重的草酸鈣,就是因為蛋白質含有草酸的原料——甘氨酸、羥脯氨酸,蛋白質能促進腸道對鈣的吸收。
經常過量食用高蛋白質的食物,便會使腎臟和尿中的鈣、草酸、尿酸的成分普遍增高。如果這些成分的量超出腎臟的排泄功能,就容易在體內沉積,形成腎結石。有人說,當今世界發達國家腎結石發病率增高的重要原因,就是蛋白質攝入過量。《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人每天每千克體重所需蛋白質約為0.8~1克。
“酸”得多
這里的“酸”是指富含草酸鹽的食物。腎結石多以草酸鈣結石為主。一項對患者在飲食中補鈣與腎結石發生風險的研究證實,腎結石的形成主要在于草酸鹽的高低,而鈣是次要的,經常食用富含草酸鹽食物的人更容易患腎結石。因此,若要預防腎結石,或者防止腎結石病情加重,應少吃或盡可能不吃富含草酸鹽的食物,如巧克力、深綠色蔬菜、番茄、豆腐、茶、可樂等。
尿得少
有人問,水喝得少容易得腎結石,我喝得不少,為什么也有腎結石?其實,這個問題的關鍵不在“喝多少水”,而是在“排多少尿”。而排尿次數、排尿多少除了與飲水量有關外,還與是否常流汗以及鹽分攝入有關。
首先,飲水多少合適?標準答案是:每天水分攝取量要足夠使腎臟制造2000~3000毫升的尿量才夠。一般而言,人體水分的損失,除了尿液之外,每天從皮膚散失的汗水(有形或無形的)約有700~800毫升,因此,要使尿量達到2000毫升,至少要喝2800毫升的水才行,達到3000~4000毫升最為理想。若常在空調房,或是時常流汗的人,則必須喝更多水,以補充非尿液的水分損耗(編者注:這里所說的水也包括湯、粥、水果中的水分)。
另外,就是鹽的攝取要適量。飲食中鹽攝入過多,會引起水鈉潴留,出現浮腫、尿少;而鹽攝入過少,也會使腎小管重新吸收鈉離子,連帶將水分吸收回來,造成尿少。一般來說,每天攝入6克鹽最為合適。
(作者系第三軍醫大學博士、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