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娟,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副院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經學分會秘書長,北京電視臺科教頻道養生堂欄目特邀專家。從事《黃帝內經》教學、科研、臨床研究20年,主編、副主編著作10部,發表學術論文近30篇,著有《黃帝內經養生堂》,對《黃帝內經》養生思想有深入研究。
在四季的精神調攝中,《黃帝內經》對春季和秋季兩個季節著墨尤多,其主要原因在于這兩個季節,均是陰陽之氣轉換的時節,均容易使人出現情緒低落、憂郁、惆悵,進而出現抑郁癥。自古“佳人傷春,才子悲秋”,就是對這一現象的最好寫照。
為什么秋季需要預防抑郁癥呢?
與春季的調養原則是要保持精神愉快、舒展有所不同,秋季是萬木凋零、紅消綠瘦的季節,保持情緒的愉快是很困難的。
從文字的構成來看,“愁”字,便是“秋”與“心”的相合,二者相同的文義與起源絕對不是偶然的巧合,可以理解為中國的古人把秋天的心情就以一個“愁”字概括了。可以想見,秋季帶給人的是一種怎樣的情感。從《禮記·鄉飲酒義》直言“秋之為言愁也”,到南宋詞人吳文英詩曰“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古代文人的詩詞歌賦,有很多都是以悲涼的情懷詠嘆秋季。
由于人體的神氣與陽氣的活動密切相關,情感的活躍、外向,可以帶動陽氣的外達,而情緒的收斂與情感的淡泊,亦會帶動陽氣的內收。因此,《內經》指出,秋季養生,人們應保持情緒的平穩、收斂與淡泊,平靜心志,以一種超然的姿態渡過秋天。這就是《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言“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的養生法則,這樣才能減少秋天的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在這種情感指導之后,《內經》又說了句“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意為這就是最重要的使陽氣收斂的方法。
從臨床來看,雖然春秋季節均是容易導致情緒抑郁的時令,但青年人的抑郁癥多見于春季,而老年人的抑郁癥卻多見于秋季。宋代大養生家陳直就曾說過:“秋時凄風慘雨,老人多動傷感,若顏色不樂,便須多方誘說,使役其心神,則忘其秋思。”其原因可能是與人體的陰陽之氣狀態不同有關。青年人陽氣充足,在春季陽氣發越之時,一旦陽氣的升發不利,極易郁而成病;而老年人陽氣已虛,最不耐的是秋季寒涼的折殺,因此,二者會出現這兩種不同的變化。中國歷來有九九重陽節登山賞菊之習俗,這一習俗實有非常重要的養生保健意義。王維17歲時曾寫過一首名傳千古的七絕《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其中便涉及這一習俗。通過登高望遠,開闊視野,怡悅情志,避免憂郁情緒的產生,對老年人順利渡過秋季更是至關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使情志淡泊、寧靜呢?
《黃帝內經》在其《素問》的第一篇里,就曾專題談論了精神養生的問題,提出“恬淡虛無”的養生法則,具體指導為“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志閑,就是要控制情志的變化,不要出現大喜大悲的波動;同時要減少欲望,這個欲望,就是對名利的過度追逐。人的欲望越多,離安寧越遠;欲望越少,離安寧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