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瞬息萬變的社會中,有些人對未來感到迷茫和焦慮可以理解,但焦慮癥者的焦慮不是來自環境存在的實際危險,而是杞人憂天似的虛無空想,或者將自己的痛苦無限放大。心理學家認為,焦慮癥是一種心理疾病,經常處于焦慮等心理狀態下,可能引發早衰、動脈硬化或糖尿病。
案例1:孤獨引發的焦慮癥
陳阿婆以前是一名普通的工人,退休以后沒過多久,老伴因肺癌離開了她。從此以后,陳阿婆臉上的笑容少了,變得不愛說話,一個人在家里總是忙來忙去地做事情,但是卻沒有具體做好一件事,有的時候還老是忘記很多事情。
兒子、兒媳見老人這樣,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商量著怎么讓老人走出這樣的痛苦生活。兒子幾次嘗試著去接母親過來和自己一起住,但是都被母親拒絕了。后來,兒子借口工作忙,請母親來幫助照顧孩子,陳阿婆才答應過來跟兒子家一起住。操持家務,含飴弄孫,陳阿婆臉上漸漸又有了以前熟悉的笑容,兒子、兒媳也大為寬心。
原本以為問題都解決了,可時間一長,陳阿婆又像變了一個人一樣,開始疑神疑鬼,總是擔心別人會傷害孫子;經常在孫子還沒有放學的時候她就早早在學校門口等著,而且常常上醫院看病,說是身體不舒服;情緒時好時壞,壞起來會暴跳如雷。
老人很容易有焦慮癥方面的問題,尤其是伴侶離開自己的時候,內心深處受到很大的打擊,孤獨感更明顯。專家指出,五六十歲的老年人之所以“心病”突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正在更年期(現已更名為圍絕經期)或更年期剛過,內分泌的變化對情緒有影響;
★有些老人本身有慢性病難以根治,要反復到醫院去看,也使他們感到心煩;
★退休后一時不能適應社會地位、生活習慣的改變,難免會產生失落、壓抑等負面情緒。
實際上,這類人群所謂的不適絕大多數是情緒焦慮抑郁造成的,也有部分可能是老年性癡呆的早期表現。罹患腦血管病、腦腫瘤、腦炎等器質性精神障礙則較罕見。無論是哪種情況,長期忽視不理都會導致嚴重后果,對老人身心健康不利。
案例2:年末焦慮癥
今年43歲的張女士,在一家大型企業工作,每到年終就要接受述職考核。上一年因考績不佳,被調離重要部門的主任崗位,如果這次再沒有好的考績,又不知去向如何。眼看年終逼近,她就開始吃不香,睡不著,出現全身乏力、胸悶、頭昏、記憶力減退等癥狀。到醫院做相關檢查后,醫生告訴她這是“年終焦慮癥”。年終焦慮癥,是由于在年底前后發生的一些事件,使人的生活規律發生變化而引起的、影響個體生活與工作的亞健康狀態或心理疾病。
據調查,九成以上的職場人士會受到年終焦慮癥的困擾,尤其是女性。若不及時調整心態,消除雜念,極易損害身心健康。像張女士一樣癥狀明顯、影響工作和生活的,應到醫院求助醫生;癥狀輕者,應注意自我心理調適。
首先,要讓自己具有超脫的心態。面對年頭歲末發生的事件,不能沉浸或停留在后悔與自責之中,要積極向上,及時跳出情緒壕溝,把不利因素變成挑戰自我、走出困境的動力。
其次,要用客觀求實的態度度量自己。重新設計和定位個人的職業方向與目標時,要客觀實在,不要攀高和過于注重物質及短期利益。緩解焦慮的最好辦法是面對現實,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積極尋求今后的自我發展。
最后,學會在尋求人生樂趣中消除焦慮情緒。找機會到朋友圈子里散心,爭取得到朋友的安慰和幫助。這是分散、排解和消除不良心情的好方法。
案例3:失眠是焦慮癥的前兆
張強在廣州市一家外企擔任高層管理職務,是一位讓人羨慕的白領,不僅工作好、待遇高,而且還有一個美滿和睦的家庭,一直以來都是周圍朋友和鄰居羨慕的對象。
兩個月前,他的睡眠出現異常,經常輾轉反側,到半夜兩三點也無法入睡。白天經常動不動就發脾氣,處理事情和以前不太一樣,總是很急躁,根本無法使自己冷靜下來;回到家里他更是寡言少語,對妻子的噓寒問暖也感到不耐煩,有的時候妻子多問兩句他就摔門而去。
對于張強的變化,妻子認為可能是他這段時間工作不順利之故,沒有引起重視。可萬萬沒有想到,不久后他卻離奇跳樓身亡,沒有任何征兆,也沒有遺囑,張強就這樣離開了人世。
心理專家對張強生前異常行為進行分析后認為,張強離奇跳樓是焦慮癥所致,睡眠問題只是焦慮癥的前期征兆。原來,張強是工作壓力太大導致心神不寧、焦慮不安,為了能正常睡覺,便開始服用一些鎮靜藥品輔助睡眠。但服藥一段時間后,睡眠問題還是沒有解決,使焦慮癥狀越來越嚴重,最終扛不住壓力,作出令人遺憾的選擇。
案例4:40歲的爸爸焦慮最突出
陳旭今年40歲出頭,經商多年,在小鎮上也算是一個小有成就的人。為了保持好自己這份來之不易的家業,陳旭一年到頭四處奔波。繁忙的工作加上頻繁的應酬,身體開始吃不消了。一次體檢,陳旭被檢查出來患有高血壓,這在心理上給了他很大的打擊。
另外,陳旭還有一個不聽話的兒子,在學校不好好學習,還經常打架。平時因為自己生意忙,也沒有多管孩子。這么多年來,他和兒子似乎就是住在同一個屋檐下的陌生人,幾乎都不怎么交流,這讓他很是苦惱。想起這些,他常會陷入消沉頹廢、郁悶不樂、焦慮煩躁等不良心理狀態。
專家指出,40歲的中年爸爸心理問題最為集中和突出,這種心理狀態被稱為“灰色心理”。究其原因是由于中年人在生理上已由旺盛期進入緩慢衰退期,并開始感受到難以適應現代生活和工作的快節奏,在“內憂外患”的沖擊下,心理開始出現偏差。與此同時,如何與進入青春期的子女進行良好溝通,也成為父親們一大頭疼的心事。
焦慮癥的解決之道
◎充分認識焦慮癥不是器質性疾病,對人的生命沒有直接威脅,不應該有任何精神壓力和心理負擔。
◎通過醫生的指導,學會調節情緒和自我控制,如心理松弛、轉移注意力、排除雜念,以達到順其自然,泰然處之的境界。
◎堅定治療信念,對“焦慮癥能康復嗎?”有疑問的患者更應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堅信自己所擔心的事情是根本不存在的,經過適當的治療,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在家屬、同事、組織上的關照、支持下,患者解決好引起焦慮的具體問題。
◎在生活中,掌握正確處理各種應急事件的方法,增強心理防御能力,培養廣泛的興趣和愛好,使心情豁達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