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然而伴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不斷發展,虛假新聞日益增多,研究虛假新聞的成因,探討防治的對策,對于提高媒體公信力,建設和諧社會顯得十分重要。本文分析了當代虛假新聞的表現,并結合媒體自律和他律的方式,依靠營造健康和諧的輿論環境等方法試圖找出解決對策,以便新聞媒體更好地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
【關鍵詞】虛假新聞 對策 職業道德
虛假新聞是伴隨著新聞的產生而出現的,危害著新聞的生命力。虛假新聞的共同特征,即新聞報道者離開了新聞的客觀事實,按照自己的主觀愿望或依據他人的不真實的闡述來報道所謂的“新聞”。防范和杜絕虛假新聞,實現新聞真實性是新聞工作的理想狀態。如何堅持新聞真實性,需要我們進行長期的深入研究和共同探討。接下來筆者將大致分析一下防范虛假新聞的對策。
一、加強新聞從業人員的道德自律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是新聞從業者追求的最終目標,新聞工作者必須對公眾利益負責。相對于西方國家,我國的新聞體制還不夠健全,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的部分新聞從業人員受到了西方“新聞自由”理論的誤導,一味地夸大和扭曲新聞自由的內容,使得虛假新聞出現,新聞行業的職業精神模糊。
目前我國還沒有形成一套比較規范化的媒體自律機制,西方社會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對于新聞媒體和新聞從業人員來說,媒體自律是媒體自覺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承擔社會責任的保證。所以,從各個方面加強新聞從業人員的自律,樹立起正確鮮明的新聞職業道德旗幟,是防范虛假新聞出現的一條重要的途徑,也是促使我國新聞事業健康有序發展的必由之路。可以從以下幾點加強新聞從業人員的道德自律。
1、提高個人道德修養
提高新聞從業人員自身的道德素質,首先必須加強自身教育,許多虛假新聞的事實表明,大多數的虛假新聞是因為新聞從業人員自身政治責任心不夠強、作風不踏實、思想修養低所造成的。有些新聞從業人員往往滿足于道聽途說,不進行深入的調查核實,就把新聞編發出去,這樣做的后果難免會使新聞失實,造成不良影響。由此可見,新聞從業人員的個人素質,專業操守直接影響著新聞的真實性,如果沒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就有可能導致新聞報道的失實。
2、樹立正確的義利觀
自從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新聞事業的性質發生了變化,以受眾為中心的競爭機制的直接目的就是爭奪受眾,爭奪廣告量,收視率、發行量成了衡量媒體成敗的標志。出于利益驅動,少數新聞從業者違背了新聞工作的基本原則、背離新聞職業道德,從而導致了虛假新聞的出現。
要重新樹立正確的義利觀,一方面,要明確“義”的內涵和標準,形成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以此來約束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行為。另一方面,要旗幟鮮明地承認“利”,鼓勵人們正當獲“利”。新聞從業人員應該擺正“義”與“利”的關系,要把義利觀作為新聞職業道德的基石,要從理論上深入研究,在實踐上靈活運用,這對整個新聞事業的建設和發展,對防范虛假新聞的發生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3、深化良知教育和責任意識
新聞從業人員,尤其是在基層一線采訪的新聞記者,由于其工作性質的特殊性,在很多時候,往往需要單槍匹馬面對各類信息資源。這不僅要求新聞從業人員必須具備全面、熟練的新聞工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堅定不移的正義、良知等新聞職業道德。新聞媒體作為正義和良知的監督者和社會啟蒙者,應該有責任維護新聞的倫理道德不受破壞。堅持新聞從業人員的良知和責任,就是要尊重客觀事實的本來面目。媒體在制作新聞的過程中,決不能僅僅為了煽情增加發行量、點擊率、收視率而拋棄了自己的良知。
二、提高新聞職業道德的制度建設
要真正防范并杜絕虛假新聞,實現新聞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除了從新聞從業人員的自律出發以外,也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提高新聞職業道德,用他律來促進自律,用自律來提高他律。
1、嚴格準入制度
在我國,一方面,隨著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給新聞傳媒提供了廣闊的報道空間;另一方面,新聞傳媒業的迅速發展必然導致新聞從業人員的隊伍急劇擴大,在發展中,媒體競爭的壓力加大,部分新聞從業人員以追求一時的經濟效益為目標,對夸大其詞、捏造杜撰的新聞不以為然,長此以往,這也間接地導致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弱化,從業行為短期化,新聞職業規范意識混亂。所以只有從一種嚴格的準入機制出發,才能提高新聞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
2、優化考評制度
新聞考評制度是對媒體采編人員業務水平進行考核的制度,是新聞媒介內部管理的評價和激勵機制,也關系到新聞媒介整體的發展方向。為了能更好的優化新聞考評制度,新聞媒體內部必須要成立專門的考核機構,讓媒體的這種考評制度更加的合理化、規范化和科學化。考核的內容既要考核經濟效益,又要考核社會效益;既要考核新聞作品的質量,又要考核其帶來的市場回報;既考核創收,又考核成本,將定量與定性結合起來進行綜合全面考核,建立起一套科學、規范的考評體系,才能有效杜絕虛假新聞,促進新聞事業的發展。
3、完善獎懲制度
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媒體獎懲制度的完善尤為重要。要建立有效的社會獎懲機制,使失范者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讓遵守規范的人獲得相應的社會利益,把虛假新聞納入到行政處罰范圍之中。
4、健全監督把關制度
雖然我國的新聞職業道德建設在近幾年也開始迅速發展,但是其相對應的監督把關體系卻還比較滯后,尤其是缺少來自民間團體的監管組織和監督機制。隨著新聞事業的不斷發展,虛假新聞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顯示出了媒體本身對于新聞從業人員的管理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僅僅依靠加強內部教育、制度約束的靜態管理的監督已經不能滿足當前新聞事業發展的需要,所以,必須把新聞從業人員推到社會上,進行動態的監督管理,讓受眾參與到媒體監督的道路中來,才是一個切實可行的好方法。
三、營造健康和諧的輿論環境
新聞媒體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關,新聞媒體的社會作用猶如一把雙刃劍,既可以為社會帶來利益,也可能對社會造成不良的負面影響,這種影響不僅隨社會環境的變遷而改變,反過來也會制約社會的發展。隨著我國信息傳播技術的迅猛發展,媒體的作用也越來越大,而營造健康、和諧的輿論環境也是新時期新聞事業發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媒體應該承擔的一種社會責任,更是新聞從業人員的職責所在。
1、規范輿論導向
輿論導向是新聞媒體的靈魂。對新聞媒體來說,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提高輿論引導的公信力、權威性和影響力,是新聞工作的關鍵和根本。新聞媒體的一個特殊性就是時效性,同樣,我們的輿論導向也應該追求時效性。在事件剛發生的初期,新聞媒體要先于公眾對重大事件的社會現實情況有正確的認識和了解,在第一時間把應讓公眾知曉的事件在第一時間告知大家,并明確表明自己的態度和立場。新聞媒體有責任和義務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內做出正確的審時度勢,以高度的敏感性主動出擊,把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以避免錯誤的輿論出現。
2、凈化網絡環境
隨著網絡的普及,互聯網已經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信息交流平臺的概念,成為了繼報刊、廣播、電視之后崛起的第四媒體。網絡媒體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縮小了信息傳播的距離,加快了傳播的速度。網絡媒體環境在為輿論傳播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好的因素,網絡輿論不需要核實、審批,更不存在把關控制等關卡,任何信息都可以在第一時間發布,引發的連鎖反應也可以第一時間到達。較之于傳統新聞,網絡時代的虛假新聞的危害性因時效性強、傳播范圍廣而大大增加,所以凈化網絡環境在現在尤為重要。
凈化網絡傳播的環境要以國家重點網站為主體,建立健全一整套網站新聞信息采編發布的審查把關制度。同時,應該嚴厲打擊那些利用網絡制造和傳播不良信息和虛假信息的行為。真實是新聞的根本,更是網絡新聞的生命所在,這一點并不因為新聞載體和傳播方式的改變而改變,正相反,網絡時代的新聞受眾對新聞的真實性的要求更高。
3、引導受眾心理
新聞媒體的傳播從搜集、傳遞信息開始,以受眾接觸、接受信息并對信息做出反饋而結束,媒體的影響只有被受眾接受,才能達到真正的傳播效果,因此受眾是傳播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然而,如今很多媒體紛紛走上了新聞娛樂化之路,只是一味地迎合受眾,為了贏取受眾的關注,不惜將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和自身的職業道德拋諸腦后。媒體應該充分發揮傳播媒介的社會功能,在滿足受眾知情權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報道的客觀和公正,對受眾心理做出適當、健康的引導,這也是現代新聞媒體的一種職責所在。
結語
在新聞事業高速發展的今天,新聞媒體的功能越來越強大,對受眾思想和精神文化生活產生的影響也日漸深刻。然而,虛假新聞卻給新聞事業的發展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防范和減少虛假新聞的出現勢在必行。因此,對于防范虛假新聞的對策的研究今后還需要更加深入、不斷與時俱進地進行下去。
參考文獻
①[美]路易斯·阿爾文·戴:《媒介傳播倫理:案例與爭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②藍鴻文 編:《新聞倫理學簡明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③魏永征、張詠華、林琳:《西方傳媒的法律、管理和自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④羅國杰 主編:《倫理學》,人民出版社,1989
(作者單位: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傳媒藝術系)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