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視互動類節目既滿足了觀眾的參與需求,也滿足了媒體自身的需求,進入網絡時代,電視節目的互動方式應該更加多樣化。
【關鍵詞】電視節目 互動 參與
一、電視互動類節目大受歡迎
2003年7月,《第一時間》在安徽電視臺經濟生活頻道亮相。這檔以“最快的報道,最新的資訊,最真誠的服務”為核心元素的新欄目,自開播之日起,收視率榮登安徽電視臺收視率榜首。該節目由于在演播室現場開通熱線電話、手機短信和網絡三個互動通道,隨時回復觀眾提供的信息,吸引了廣大觀眾的目光,創下了安徽電視臺的收視奇跡,超過了上百萬買來的電視劇,全國各家電視臺也紛紛仿效,全國上下掀起了民生新聞的熱潮。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是互動帶來的好處,以全國衛視排名靠前的安徽衛視為例,2005年一年播出的所有自辦欄目,幾乎都屬于短信互動類,以《幫女郎 幫你忙》為例,短信量更是每天達到二千多條。短信互動類欄目不但數量多,而且涉及面廣。各個電視臺包括中央電視臺在一些特別節目、重大體育賽事,比如歐洲杯、亞洲杯、奧運會,元旦、春節晚會,更是形成觀眾發送短信或者直接參與節目的高峰。
電視互動,顧名思義就是電視和觀眾之間達成一定的交流關系,互相影響,互相依存。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互動”關系,不僅是交流溝通,而且是一種更為即時的反饋,它盡可能多地使受眾獲得“內容主權”,以便對電視節目產生影響。互動的方式主要有:觀眾通過直接參與節目、信件、電話、短信、網絡等方式參與到電視節目中。
二、電視互動類節目受歡迎的原因
1、觀眾需求。時代的變遷,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受眾需要對我們這個多變的世界發言。傳統電視媒體,是我播你看,觀眾被動接受。但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信息在整個社會和個人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不同的信息對不同的決策主體具有不同的利益關聯和影響,因而,對于新近發生的各類重大新聞,受眾不僅僅要求在第一時間內獲取有關的信息報道,滿足自己的“新聞欲”,更希望媒體能夠成為自己發表意見、展示主張的窗口和平臺,實現其同樣強烈的“表達欲”。《財經特快》(周末故事會)征集演員,讓演員參與故事會的拍攝吸引了很多觀眾的參與,如《主持人帶你去演戲》一周內就召集了100多位群眾演員。
吸引觀眾參與是互動的一個重要方式,廣大受眾也有權直接參加傳播過程,可以通過傳播媒介自由發表意見,而大眾傳播媒介應該成為受傳者發表意見的社會平臺。近年來,各類大眾傳媒都開始重視由傳者向受眾的轉變,為受眾把握“內容主權”開辟出越來越大的空間。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電視觀眾參與電視傳播理所當然地就成為電視傳播活動的重要內容。
安徽電視臺《第一時間》,該欄目主要是講述大街小巷里的,東家長西家短式的新聞,節目開播不到一個月,就創了安徽電視臺的收視奇跡,達到了30個點,節目中把老百姓想發表而平時沒有地方說的話,搬上了電視屏幕,同時欄目開通了近十條電話熱線,征求新聞線索。從傳播方式上說,傳者和受者之間的界線被淡化了,體現了個體的話語權,傳者和受者之間形成了互動。也正因為這種互動以及個體話語權的被尊重,使更多的觀眾獲得了滿足感,產生了共鳴。
2、電視媒體需求。網絡在中國的發展突飛猛進,網絡之所以如此吸引大家,除了人們有喜歡探索新生事物的天性外,更重要的還是網絡給受眾帶來的從未有過的表達和訴求空間。網絡,跨越時空,雙向交互。
有人認為,以因特網為代表的第四媒體把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互動提升為媒體運行高下的一個重要指標。從這個意義上說,電視節目能否在保持和發揚自身原有優勢的基礎上,實現最大程度上與觀眾的互動,將決定它能否在這個多媒體時代里立足和能否獲得嶄新的競爭力與發展力。通過尋找和網絡的切合點,吸取網絡作為新興媒體的優勢特點,發展完善自己,才是電視節目的應對良策。
在互聯網上,大家可以在某個區域對某個新聞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還可以通過電子信箱定制自己感興趣的新聞。如杭州富家子弟飆車撞死浙大畢業生在網絡上的熱炒,當事件發生后,網絡論壇上網民的留言就能從某個方面就能說明網絡傳播優勢。而作為傳統媒體的電視,則是單向傳播,而互動恰恰彌補了電視單向傳播這一弱點,讓電視觀眾也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安徽電視臺《幫女郎 幫你忙》節目每當播出一個新聞事件后,主持人都會對觀眾說,如果你對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可以發短信給我們。而隨后節目中則不斷出現觀眾短信內容。這樣觀眾可以在電視中看到自己的所發表的“評論”,滿足自己的參與感和大家對他的“評論”的認同感。
3、電視節目制作需求。作為電視傳播主體的觀眾已成為取之不盡的節目資源。在一些競技類節目以及各種晚會和聯歡會當中,觀眾成為節目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觀眾參與節目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傳播某些信息,更重要的是為了交流,為了促進社會團體、各階層人們之間的了解和溝通。民生新聞的新聞線索從哪來?東家長西家短誰知道?安徽電視臺《第一時間》每天播出時間是80分鐘,有人不禁要問,每天哪來怎么多的事情,電視臺怎么就知道這些事的。其實這些新聞線索主要是觀眾通過電話和短信提供給欄目的。這些新聞線索省去了電視臺大量人力和物力,有更多的精力來報道這些新聞。
三、電視互動類節目發展方向
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智慧樹》欄目結束的時候,常會聽到主持人對大家說:“如果要了解更多關于《智慧樹》欄目的內容,請點擊央視國際網站我們的主頁。”同樣的結束語出現在很多衛視頻道的許多節目里。這是電視節目借助網絡與觀眾形成互動空間的最直接途徑。
對于電視來說,傳統的方式是,將信息一股腦地推送給用戶,這種方式的優勢在于迅速及時且覆蓋廣泛,但缺點是針對性差。網絡的特點在于拉取信息模式,即使用戶根據需要主動從信息源查找有用信息,這樣的方式個性化強,但及時性弱。假若把二者實現優勢互補,以“推”和“拉”結合的模式進行傳播,既保障迅速供給,又對用戶進行分類“貼身式”服務,應該是極為理想的。而目前電視媒體借助網絡力量,推出一個延伸在電視之外的新的與公眾互動的空間,即電視的網絡媒體,體現的就是這樣一種理念的變化。
安徽電視臺《財經特快》欄目,在網上有自己的網頁。在主頁中,除了設置一些傳統項目,還設置了“您的觀點”版塊,一段時間后,這里不僅有了觀眾對節目的建議和我們對建議的回應,還成了欄目組成員和觀眾的交流空間,大家就電視業務的一些理論問題進行討論,互動空間在擴展,節目的空間也在擴展。
電視節目網頁實現了對節目的拓展和再開掘,畢竟網絡的大容量突破了電視新聞的時段和節目長度限制,給了更多人發言的機會,而網絡的匿名性又使這些意見呈現多元化,由此吸引更多的參與和關注。
其實互動方式各種各樣,筆者認為媒體間的互動更能吸引觀眾的眼球,如電視臺和紙質媒體合作、和網絡媒體合作、多家媒體聯合報道等等更能提高節目的質量和影響力,這也是電視互動類節目發展的方向。
(作者單位:安徽電視臺經濟中心)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