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梁啟超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隨著所處的社會大環境及政局的變化,他的新聞傳播思想也在實踐中不斷轉變和發展,并對后世新聞傳播事業產生了巨大影響。本文以梁啟超所處的不同社會歷史時期為線索,以其新聞傳播觀念的嬗變為基礎,從其報刊功能觀、傳播輿論觀、傳播技巧、傳播關系觀等方面來闡述他的新聞傳播思想。
【關鍵詞】梁啟超 報刊功能觀 傳播輿論觀 傳播技巧 傳播關系觀
在中國近代史上,梁啟超不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同時也是一位新聞理論的集大成者。他的辦報活動不但對清末民初的政治風云起著巨大的作用,而且為我國近代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其提出的不少新聞傳播理念對后世新聞傳播事業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一、梁啟超的報刊功能觀以及對后世新聞傳播事業的影響
1、戊戌變法時期的報刊功能觀
梁啟超認為:首先,報刊可以“去塞求通”。在《論報館有益于國事》中,他指出國家強盛與否的關鍵在于是否“通”,即“戰國之強弱,則于其通塞而已……上下不通,故無宣德達情之效……內外不通,故無知己知彼之能,上下、內外不通則國必不能強……”。①這是說,報館是溝通內外、溝通上下的主要途徑,報刊可以使民眾參與政事,從而使國家強大。
其次,報刊有“耳目喉舌”作用,即“無耳目,無喉舌,是曰廢疾……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從這看出,梁啟超認識到應充分運用報刊“耳目喉舌”的作用,使報紙成為溝通上下的工具。
2、戊戌變法之后的報刊功能觀
戊戌政變之后梁啟超認為:“報館者,非政府之臣屬,而與政府立于平等之地位者。”他認為,報館與政府有著平等地位。②由此,可看出他把報刊的功能作用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同時,在1902年的《敬告我同業諸君》中,梁啟超也提出報館的兩大功能。即“某以為報館有兩大天職:一曰,對于政府而為其監督者;二曰,對于國民而為其向導者是也。”即報館的職能為:一是監督政府,即政府有重大權力,為免其濫用權力,必須要對其進行監督。二是向導國民,即報館有引導人民追求真理、追求先進事物的作用,有向導國民作用。
3、辛亥革命后的報刊功能觀
辛亥革命后,梁啟超提出“司法獨立”和“言論自由”的觀點。在接受西方自由主義新聞理論之后,梁啟超逐漸認識到報館應是一個自由獨立發展的事業。但從當時中國新聞事業所處的環境來看,報館的創辦也需要強有力的經濟支持。因此,在當時中國,報館很難真正成為一個自由獨立發展的事業。
4、梁啟超的報刊功能觀對后世新聞傳播事業的影響
在當今社會,報刊作為大眾傳播工具之一,早已與人們的生活融為一體。無論是梁啟超那個時代僅作為一種政治組織和宣傳工具的報刊,還是如今隨處可見,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的報刊,都是把報刊作為一種傳播信息的媒介來實現傳播者的傳播目的的。正如20世紀60年代加拿大著名傳播學學者馬歇爾·麥克盧漢所提出的“媒介即人的延伸”所說的那樣,報刊作為一種傳播工具,相當于人的各個器官的延伸,即人的耳目喉舌的延伸,能傳達出傳播者的思想意圖。同時,如今的報刊功能不僅繼承了梁啟超的“去塞求通”、“耳目喉舌”、“監督政府”、“向導國民”等觀念,還衍生出了如提供各種信息、進行科教、提供娛樂、促進消費等多種新的功能。
二、梁啟超的傳播輿論觀以及對后世新聞傳播事業的影響
1、戊戌變法時期的傳播輿論觀
戊戌變法時,梁啟超認為國民可以參與政治、監督政府,從而減少當權者行為的專斷性和隨意性,國家政府的立策施政也必須由民眾的輿論所發,才具有合法性與正當性。輿論處于一種基礎性地位。③同時,報紙又是無形輿論“發揮之代表”,輿論只有通過報紙等媒體發布,才能達到影響社會政治生活的目的。當時,梁啟超的《時務報》風行海內,影響極大,成為了維新派的主要輿論陣地。
2、戊戌變法之后的傳播輿論觀
梁啟超認為輿論有健全輿論與非健全輿論之分。健全輿論是多數人對于事物具有統一性、繼續性的認識,對社會有正面的引導。而非健全輿論則只有負面的破壞作用。他認為報館是輿論機關,要擔負引導和制造健全輿論的任務。同時,梁啟超要求報紙的報道要真誠公道,要能夠并且敢于反映真實的民意。這樣才能實現新聞傳播活動的輿論監督作用,才能真正體現尊重民眾的言論自由,更好地引導民眾的健全輿論。
3、梁啟超的傳播輿論觀對后世新聞傳播事業的影響
大眾傳媒具有話語權,大眾傳播者即大眾傳媒話語權的掌握者可以充分利用傳媒的話語權來宣揚自己的理念,從而引導受眾來制造輿論,通過其強大的輿論力量來實現自己的傳播目的。為了實現其政治目的,梁啟超成功地運用報刊來揭露封建統治禍國殃民的罪惡以及資本主義的侵華罪行,從而喚醒中國的四萬萬同胞們,制造輿論力量,以激發全體國民奮起反抗。在當今新聞事業中,新聞輿論的作用更是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如當今新聞媒介通過對一些新聞事實進行報道,并對其認為重要的新聞進行反復多次強化報道,從而引起受眾的高度關注,并引導受眾形成討論議題,最終發展為輿論。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新聞媒介的這種“議程設置”的功能及“引導輿論”的強大作用是不能忽視的。因此,在當今新聞事業中,我們應當重視新聞媒介制造輿論的功能,要善于為公眾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并且發揮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用,引導民眾發表健全輿論,從而促進社會正常有序發展。
三、梁啟超的傳播技巧以及對后世新聞傳播事業的影響
1、梁啟超的傳播技巧觀
梁啟超在《時務報》中一改八股文的深奧晦澀,創造出靈活自由、豐富感人的“時務文體”,用淺顯流暢、生動活潑的文字批評舊思想,宣傳新觀念。同時,他的文字也極具煽情化,正如傳播學中傳播技巧之“訴諸理性”與“訴諸感性”的傳播策略手段,梁啟超的新聞傳播則通常采用“訴諸感性”的方式。他將自己的喜怒哀樂訴諸于文字之中,文章往往極富鼓動性和感染力,拉近了讀者與報刊的距離,擴大了讀者面。他的這種新文體的成功,也吸引許多報刊競相模仿,極大地促進了報刊業的發展。
2、梁啟超傳播技巧對后世新聞傳播事業的影響
在當今社會中,新聞媒體在報道新聞時,也要注重傳播技巧,如何把新聞準確無誤地傳達給最廣泛的目標受眾,實現其傳播效果,不僅要求我們要注意文字信息的寫作技巧,信息內容選擇技巧,還要重視信息傳達的傳播技巧。這就要求我們善于從受眾的角度出發,用受眾喜聞樂見、愿意接受、便于理解的寫作手法與技巧組織文字信息,文筆要清新自然且明白易懂,避免冗長繁瑣及說教意味過重,要能與時俱進、不斷革新;在信息內容選取方面也要符合不同受眾需求。同時,也要分析受眾特征,因時制宜、有的放矢地采用適合的傳播方式和傳播手段傳遞信息,從而的吸引更多受眾的閱讀。
四、梁啟超的傳播關系觀
1、梁啟超的傳播人才觀
梁啟超認為報館責任為“一國有事,其影響未有不及于全國者也。故今日有志之士,不惟當視國家如家事,又當視世界之事如國事”,即新聞工作者的責任不僅要報道本國新聞,還要報道異國新聞乃至世界新聞。同時,他在新聞工作者職責中提出了五個要求:一是常識,即新聞工作者在文章表達中要尊重客觀事實與事物客觀規律。二是真誠,即在報道或評論時能真誠的記敘或表達自己觀點。三是直道,即作品能直敘事實,不可以故意歪曲捏造事實,寫作上也不應故弄玄虛。四是公心,即要有社會責任意識。五是節制,即在具體寫作上要有節制,無論在內容還是語言上都要有一定選擇,節奏也應盡量簡潔明快。
2、梁啟超的傳播受眾觀
梁啟超認為當時中國人民公德缺乏、智慧不開、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為喚醒愚鈍民眾的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梁啟超從受眾角度出發,創造了便于受眾理解的時務文體。同時也根據受眾的不同特征,從報紙的出版時間、內容等考慮,將報刊進行分類。他還通過興辦教育、各地演講等手段傳播自己的思想,提高受眾的知識文化水平。梁啟超在傳播自己觀點的時候,還特別注意先將信息傳播給知識水平比較高的人,再利用這些先進士紳來充當“意見領袖”幫其進行傳播。
3、梁啟超的傳播關系觀對后世新聞傳播事業的影響
梁啟超的新聞人才觀及受眾觀在當今新聞事業中也有延伸和拓展。當今新聞事業中,新聞工作者要遵守職業規范和道德素養,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遵守法律法規、維護新聞真實性等。隨著市場經濟的到來,新聞事業除了要考慮傳者選擇新聞的標準、意圖和目的,還要考慮受眾的特征、受眾的不同需求、受眾的消費行為習慣等。例如,當今的報刊由“大眾化”發展為“小眾化”,適合各種受眾的不同類型、不同地域、不同內容的報刊已遍布全世界,像適合青年人的《中國青年報》、適合女性的《知音》、適合商務人士的《市場觀察》、適合大都市白領的《都市報》等。
結語
梁啟超新聞傳播思想的嬗變既與他的政治追求變化有關,又與他的辦報、游學考察經歷相關。雖然在當時中國報業不發達,新聞理論落后的環境中,梁啟超的新聞傳播思想也帶著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但其所總結出來的許多相關新聞傳播理論,不僅翻開了中國報刊史上關鍵的一頁,也給后世的新聞傳播事業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因此,當今的新聞傳播事業更要全面深入地研究其思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好地推動我國新聞事業長遠快速的發展。
參考文獻
①《梁啟超選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②梁啟超,《清議報——百冊祝辭并論報館之責任及本館經歷》[A],《中國新聞事業史文選》[C].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③《輿論之母與輿論之仆》,《梁啟超文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作者:中南民族大學新聞與文傳學院傳播學專業09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