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至今記憶猶新,黃河故道地區曾在1993年和2009年分別于11月上、中旬降了大雪,氣溫突然間降到了8—10℃,使尚未做好越冬準備的葡萄枝芽和多年生蔓遭受了嚴重的凍害。凍害后的第2年葡萄大面積減產。專家們把這種凍害稱之為“不成熟凍害”。慘痛的事實告誡了人們,加強葡萄的采后管理至關重要。尤其在葡萄生產獲得了一年好收益后。更應繼續加強管理,絕不能放松警惕!葡萄是一種多年生的果樹,其花芽在秋后需要進一步分化發育,無數次的成功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只有在保持枝芽發育成熟的良好狀態下,才能保證葡萄能安全越冬,第2年才有取得好收益的可能。
以河南省北中部的氣候而言,9、10月,甚至在11月天氣還比較溫暖,地溫較高。如鄭州地區近50年的氣象資料表明:9月份平均氣溫為20.8℃、10月平均溫度為15℃,這樣的溫度正是葡萄葉片進行光合作用的適宜條件,11月平均氣溫雖下降到7.8℃,但是20厘米深處的地溫還可以保持在10.4℃。在這個期間內,葡萄的根系生長仍處于高峰期,及時施入基肥,根系不僅可以大量地吸收營養,并且有較充足的時間將營養在樹體內積累起來,從而豐富了樹體的貯藏營養水平。提高樹體的細胞液濃度,促使葡萄的枝芽充分成熟、增強對低溫的抵抗力。秋季施入基肥還可以促生大量的秋根,在來年生長開始時。就可以直接吸收營養和水分。豐富的樹體貯藏營養和勃勃生機的根系正是取得豐收的重要物質基礎。要實現此目的,關鍵就是要加強采后管理,采收后要保護好葉片,不使功能葉過早地脫落,同時要控制好幼葉、嫩梢的過度生長,消耗營養,促使枝芽及時成熟。在葉片能充分進行光合作用的前提下,有利于根系能良好地吸收營養,使樹體內的營養得到更好地運輸和積累。
根據多年來的生產實踐認為,造成后期葉片過早脫落的因素主要有:
(1)采后副梢放任生長,造成架面郁閉,光照條件惡化,使葉片不能進行正常的光合作用,而發黃脫落。
(2)后期病蟲危害,主要病、蟲害有霜霉病、褐斑病、還有葉蟬、透翅蛾等一些食葉、蛀莖害蟲 。
(3)天氣干旱或雨澇引起落葉,尤其在當年取得豐產。植株負載量過高時,樹體營養積累偏少的情況下,加劇落葉。
(4)園地粗放管理,大量地澆水、施入化肥,長期不松土,致使土壤板結不透氣,根系得不到良好的生長發育環境,使樹體的免疫力下降。
針對上述因素,在葡萄采收后,應著重做好如下的幾項管理工作!
(1)繼續做好葡萄架面的枝葉管理。及時摘除后發的幼嫩副梢,以免消耗過多的營養。尤其在10月霜降(早霜)來臨前半個月,摘除多余的幼嫩副梢,讓新梢及時停止生長,有利于枝芽的發育成熟。
(2)葡萄采收后應及時施入基肥,基肥的施入深度和施入量,應根據葡萄的具體長勢確定。筆者研究認為,當667平方米產量在1500千克左右時,每667平方米應施入氮素10~15千克、磷素5~7.5千克、鉀素15~22.5千克。氮:磷:鉀的比例為1:0.5:1.5。基肥的量應為全年需肥量的1/2~2/3,每667平方米至少應施入優質有機肥2~3方。開溝施肥的深度應為葡萄大量根系分布的深度再稍深些,一般在豫東黃河故道地區葡萄大量根系分布的深度為40厘米左右,施基肥的深度可為50~60厘米,肥土混合均勻或分層施入,施肥后應澆1次透水,有利于土壤的改良和肥效的發揮,以引導根系向廣深發展。
(3)對于后期的病害,使用波爾多液是最為安全有效的藥劑。其配比為硫酸銅0.5千克、生石灰250~375克、水100千克。如發現有蟲害時,可臨時混加1000倍敵百蟲(隨配隨用),或噴600~800倍科博加1000倍敵百蟲。
(4)采后可以多次噴0.5%的磷酸二氫鉀溶液作為葉面肥,有利于枝芽成熟和促進花芽分化。結合肥水管理,還應對葡萄園進行多次中耕松土,有利于保持較高的地溫和墑情,增加土壤的透氣性,延長根系活躍期。
(5)在非埋土防寒地區(在絕對低溫零下15度以南的地區),應在土壤封凍前澆好封凍水。并在葡萄根頸部培土,以增加葡萄對低溫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