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銹病又稱棗霧,是危害棗葉的一種流行性真菌病害,在全國棗區均有發生。常在棗果膨大期引起大量落葉,導致樹勢衰弱,棗果不能正常成熟,提前脫落,品質降低(棗果皺縮,果肉含糖量大減,棗果多數失去食用價值)。病株早期落葉后常出現2次發芽。影響來年產量。冬棗樹苗受影響也較大,發病重時,來年栽植后發芽遲緩,成活率降低。
1 發生情況
2009年棗銹病在臨猗大發生,發生面積約1.33萬公頃,幾乎全有發生,大發生的占90%。主要發生在廟上、牛杜兩個鄉鎮,以冬棗和梨棗受害最重。9月9日調查,大面積大量落葉,棗果出現萎蔫癥狀,棗農不得不提前采收。只有個別園少量落葉。發生不重。
棗銹病主要以夏孢子在落葉上和棗吊中越冬;6—7月份雨水多、溫度高時,夏孢子發芽,從氣孔侵入;10天左右出現癥狀。產生夏孢子,然后靠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7月下旬出現病癥,8月中旬有少量落葉出現。9月初葉片開始大量脫落,進入發病盛期:9月下旬開始出現冬孢子。
2 危害癥狀
發病初期葉背散生淡綠色小點,后漸變為暗黃褐色不規則突起(即病菌的夏孢子堆,直徑0.5毫米左右),多分布于主脈兩側、葉基和葉尖處,密度大時,葉片各個部位,甚至棗面、棗吊上都可見到夏孢子堆。有時病斑連接成條狀或片狀。后期與夏孢子堆相對的葉面位置,出現具不規則邊緣的綠色小點,葉面呈花葉狀,后漸變為灰色,失去光澤,棗果近成熟期即大量落葉,棗果未完全長成即失水皺縮造成落果。落葉后于夏孢子堆邊緣形成冬孢子堆。病害先從樹冠下部開始。逐漸向上蔓延。
3 原因分析
3.1 氣候條件是引起病害流行的主導因素
2009年是一個偏旱的年份,但降雨相對集中,5月9—16日連降8天雨,28、29日又連降2天雨;6月氣溫偏高,平均氣溫26.3℃,6月17—20日降兩場雨,相對濕度大于70%,這些條件適宜棗銹菌夏孢子的萌發及侵染。7月平均溫度27.0℃,總降雨10次。平均相對濕度71.4%,幾乎每天都適宜棗銹菌夏孢子的侵染及再侵染。8月平均溫度24.1℃,但白天溫度較高,總降雨6次,集中在16-29日,相對濕度平均77.1%。同樣幾乎每天都適宜棗銹菌夏孢子的再侵染。也就是說7、8月適宜的溫濕度造成棗銹菌夏孢子的多次再侵染是引起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
3.2 栽培條件和防治情況是引起病害流行的次要因素
臨猗縣棗樹面積約1.33萬公頃,集中在廟上、牛杜兩個鄉鎮,水澆地,主要品種是沾化冬棗、芒果冬棗和梨棗,大面積連片種植,這在布局和品種上為病害的流行提供了適宜的寄主環境。
去冬今春氣候偏暖、偏旱,多數棗農重視了休眠期的蟲害防治,而忽視了病害的預防;7、8月降雨頻繁、集中,給防治造成一定困難,且多數棗農沒有足夠重視病害的雨前預防和雨后防治:7月下旬棗銹病顯癥后,由于不認識和藥劑選擇的不對路,防治效果較差。
總之,大面積連片適宜寄主的種植和不佳的防治人為加快了病害的流行。
3.3 菌源是引起病害流行的第3因素
棗銹病是單年流行性病害,具有潛育期短(約10天,溫度高則短、低則長)、再侵染頻繁(孢子堆形成到成熟大約5~7天)、產孢量大(一個夏孢子堆能產生約3000個夏孢子)的特點,其夏孢子的侵染需要較高的溫濕度條件,在適宜溫度下降雨或露珠環境極易侵染。
近年,該病在臨猗已有發生,2006年,偏輕發生。發生面積4000公頃;2007年,偏重發生。發生面積5866公頃;2008年,輕度發生,發生面積2533公頃。雖然越冬菌源量不大,但分布較廣,再侵染的次數多,所以菌源是引起病害流行的第3因素4防治方法。
4.1 防治策略
要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針,以健康合理栽培為基礎,加強前期預防,徹底封鎖發病中心為重點,病害流行期選準藥物,實行群防群治,做到防治及時。葉片正反面噴勻噴透,不留死角。
4.2 防治措施
(1)加強測報。
6月上旬至7月下旬在棗園內采用孢子捕捉法,監測夏孢子數量,結合7月份降雨預報,預測銹病發生趨勢。
(2)農業措施。
①加強栽培管理 合理密植、合理修剪,保持通風透光,創造不利于病害發生的條件;雨季注意及時排水,降低棗園濕度;秋季及時清理落葉,集中燒毀或深埋,減少越冬菌源。棗樹行間不問種高稈作物,
②搞好根外追肥 棗樹根外追肥具有提高光合作用和坐果率的功效,還可減輕棗銹病。在棗銹病即將發生或發病初期,可噴0.3%磷酸二氫鉀溶液2-3次。
(3)藥劑防治。
①預防保護 棗樹萌芽前,全樹噴施3~5波美度石硫合劑1次。6月底、7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各噴1次25%戊唑醇、15%三唑酮或10%苯醚甲環唑。如天氣干旱,可適當減少噴藥次數:如果雨水較多,則應增加噴藥次數。
②噴藥治療 棗銹病一旦發生后,可噴施15%三唑酮可濕性劑600~800倍液,或25%戊唑醇2000倍液,連用2~3次,間隔時間為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