杧果因皮色和肉色鮮艷、美觀、肉質嫩滑、風味好和香氣濃而深受國內外消費者歡迎,有“果王”之美譽。杧果原產印度,我國杧果栽培品種大多由印度、巴基斯坦、泰國、緬甸、印度尼西亞、越南和菲律賓等地引進,這些品種由于花期在廣東等南亞熱帶產區(qū)的低溫陰雨季節(jié)開花,以致出現(xiàn)花多果少,并且隔年結果,甚至多年不結果的現(xiàn)象。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南方各省對杧果新品種培育展開了較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選育出了一些適合我國氣候條件的杧果新品種,如紫花杧、桂香杧、桂熱杧10號等,這些品種開花遲,避過了低溫陰雨季節(jié),能豐產穩(wěn)產。在當時豐亡果生產處于低潮的情況下,育種目標主要解決豐產穩(wěn)產問題,而忽視了優(yōu)質品種的選育。使我國目前選育的杧果品種大多數(shù)都表現(xiàn)豐產穩(wěn)產、但品質一般。選育適合本地氣候條件,又表現(xiàn)豐產優(yōu)質的、可與外來品種抗衡的杧果新品種,是挽救本地杧果生產萎縮的迫切需要。任惠等通過實生選種途徑,選育出了一個優(yōu)良杧果新品種一金桂香杜,本文報道的是本課題組采用同樣的育種手段選育杧果新品種一大甜香杧的情況。
1 選育過程
1998年在廣西北流市新圩鎮(zhèn)六旺村,發(fā)現(xiàn)了一株樹齡約40年生,單果重1千克左右、果肉味甜、香味濃郁、但稍帶纖維、株產約250千克、綜合品質優(yōu)良的杧果實生樹。在此實生樹上剪接穗,高接在廣州天河龍洞的10株紫花杧上,初步定名為“大甜香杧”。2000年高接的大甜杧結果,果實品質、大小及豐產樹與母樹基本一致。從2000年后分別在廣州、清遠、云浮、增城、順德、肇慶布置了中試點,進行系統(tǒng)的觀察分析,對該品種的果實特點、生物學特性及配套的栽培技術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2009年2月通過了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粵審果2009002),定名為大甜香杧。
基金項目:廣東省高教廳自然科學項目(200069):廣東省農業(yè)攻關計劃項目(2004B20901020)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粵審果2009002),定名為大甜香杧。
2 主要性狀
2.1 果實性狀
大甜香杧果實卵圓形,果質量平均750克,果皮光滑。成熟時黃綠色,皮中等厚,約0.3厘米,果肉金黃色,果汁中等,味濃甜,香氣濃郁,品質極優(yōu),可溶性固形物16%~18%,維生素C 12.33克,千克,還原糖3.7%。核中等大,種子長橢圓形、平均種子質量100克,可食率較高。品質性狀明顯優(yōu)于主栽品種紫花杧(表1)。
2.2 植物學特征
樹冠圓頭形,樹勢健壯,主干淺褐色、粗糙,葉片橢圓披針形,平均長24.03厘米,葉柄平均長4.76厘米,葉尖急尖。花序長圓錐形,頂生。平均長度29.0厘米,花序紅帶綠,每個花序有小花1500朵左右,花盤腫脹、淺裂,比子房寬大。種仁長橢圓形,多胚。

2.3生物學特性
2.3.1 物候期 廣州屬于南熱帶季風氣候,日照充足,熱量豐富。在廣州初花期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盛花期在3月中下旬,末花期在4月上中旬;果實成熟期7月中下旬,屬于中熟品種。
2.3.2 生長結果習性 大甜香杧樹勢生長旺盛,嫁接苗定植3年后,植株高度可達150厘米,樹冠在160厘米以上,可結果試產。株產10千克左右,單果平均質量750克。通過幾年的品種比較試驗證明其豐產穩(wěn)產性與主栽品種紫花杧相當。
2.3.3 適應性及抗性 經多點區(qū)域試種,大甜香杧適宜在杧果各產區(qū)種植,適應性強,品質極優(yōu),較抗杧果炭疽病。
3 栽培技術要點
3.1 栽植
大甜香豐亡可以以紫花杧為砧木進行嫁接,栽植密度為4米×5米,選擇土壤疏松的地塊,如在貧瘠的地塊要施足基肥,對每個生長期要補施復合肥和鉀肥。
3.2 花和果實的管理
在開花前期通過螺旋環(huán)剝和噴藥促花,提高開花的數(shù)量,在花期及時補施復合肥和鉀肥,以補充果實生長的營養(yǎng)需求,提高坐果率。在生理落果后進行疏果,每個果穗保留1~2個果。疏果的同時對保留的果實進行套袋。
3.3 病蟲防治
斜紋夜蛾幼蟲蛀食嫩梢,使嫩梢枯萎。防治方法:在幼蟲孵化前噴藥。保護嫩梢,當嫩梢長至5~10厘米時噴1000倍的氯氰菊酯1次。
當果實3~4厘米大時,進行套紙袋保護,套袋前用大生M-45噴果,然后套袋,能較好防治果實炭疽病及橘小實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