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把柑橘種起來。現在政府又號召砍樹?”
“砍樹后667平方米只剩下50棵左右,樹少了這么多,難道不減產減收嗎?”
是啊!果子結得好好的樹為何卻要砍掉?帶著對“密改稀”的砍樹困惑,近日,沿著蜿蜒的通村水泥路迤邐而行,筆者來到湖北省荊門市東寶區漳河鎮迎接村,沿途不時看見果農們正揮刀砍樹。
在迎接村3組柑橘種植大戶李章榮家。這位既種植柑橘又從事柑橘銷售的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對“密改稀”先行一步,在該鎮率先實施“密改稀”。他領著我們走進他家的橘園,但見2.67公頃果園都已進行了隔行向伐。原來每667平方米果園有80多株樹,現在只剩下了40多株,行與行的間距由3米寬變成了6米寬。
李章榮滿臉笑容地比劃著,為我們解疑釋惑:“密改稀前,樹齡長密度大,不利于剪枝、鋤草、打藥、抗旱、采摘等農事操作。同時,田間太蔭蔽,不僅不通風,采光效果也差,導致果子著色不均勻,果形大小不一,產量上不去,質量也不高。密改稀后,降低了樹間密度,通過整形修剪,可降低樹高,擴大樹冠,垂吊結果。”
在漳河鎮柑橘基地現場指導“密改稀”工作的東寶區農業局副局長張楚雄一語中的:“密改稀’更主要的是可提高柑橘的品質。果子著色均勻,果形大小一致,畸形果和頂果減少。在口感上也有變化,柑橘的含糖量增加,可溶性固定物、化渣率進一步得到提高。”
與李章榮家一崗之隔的柑橘種植大戶李章平,是這次柑橘“密改稀”的積極分子。通過政府動員和農業部門專家培訓“洗腦”,他對柑橘“密改稀”由不理解轉變為自覺自愿,2.73公頃柑橘園共砍樹300多株。
“密改稀”后頭2年。產量肯定要減少,第1年少收人1.8萬元,第2年少收入1萬元,到第3年可恢復到砍樹前的產量。從長遠利益來看,改造后的果園株數雖少了,但果型更好。提高了單位產量,優化了柑橘品質。667平方米可節約成本15%,667平方米產量可達2500千克。每667平方米可增加產值700元以上。”李章平為我們細細地算了一筆賬。
漳河鎮現有柑橘5667公頃,掛果面積3666公頃,年產量4.5萬噸,已成為該鎮第一大支柱產業。由于受過去傳統管理方法的影響,栽植密度大。667平方米平均80~110株,形成“高、大、空”密植園。造成柑橘品質下降,農民種植效益下滑,挫傷了農民管理柑橘的積極性。
為解決柑橘樹齡老化、產量低、品質差的問題,東寶區決定實施柑橘“密改稀”工程。項目涉及8個村、1170戶,共1333公頃,東寶區農業局積極向上爭取國家現代農業發展柑橘“密改稀”項目計劃。2009年7月獲得批復后,該區整合支農資金4000多萬元用于柑橘“密改稀”。建設標準果園:每667平方米柑橘密度不超過56株,樹高不超過2.5米。對樹齡長、樹冠大的定植園,采取隔行間伐的辦法“密改稀”;對栽植密度不大的定植園,采取留兩行、間伐一行的辦法“密改稀”;對栽植密度大、樹齡比較短的定植園,采取間伐與移植相結合的辦法“密改稀”。
東寶區農業局副局長張楚雄介紹說,為了推進漳河鎮柑橘“密改稀”項目,漳河鎮組織召開了柑橘“密改稀”項目現場動員及技術培訓會,采取鎮干部包組聯系戶,由鎮農技服務中心牽頭,組織鎮村干部、財政專管員等相關單位和人員進村人戶,進一步搞好申請登記、宣傳發動工作,確保此項惠農工程能按時按質落實到位。區農業部門派出了技術人員負責標準化柑橘園建設的技術指導和各項措施的落實,印發了相關技術資料。對“密改稀”項目,該區出臺優惠政策“以獎促改”:凡柑橘面積達到667平方米以上,種植年限5年以上且已掛果,每667平方米株數在64株以上的老橘園,按要求實施“密改稀”,經驗收達標后,每667平方米給予現金補貼500元。
如今,在區、鎮、村“密改稀”樣板園示范帶動下,涉及漳河鎮迎接、蘇院、陳井等8個村的柑橘“密改稀”32程正緊鑼密鼓地開展,1333公頃橘園將在今年3月底4月初如期完成“密改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