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老舍得知他的母親逝世的消息,傷感地覺得自己仿佛是放在瓶子里的花,雖然還有色有香,但卻失去了根。老舍曾說:“生命是母親給我的,我之能長大成人,是母親血汗灌養的,我之能成為一個不十分壞的人,是母親感化的。”老舍的母親一字不識,然而她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履行了做母親的職責。老舍深情地說他的母親是“真正的教師”。就是這樣一位“教師”,澆灌出了老舍這樣充滿人格魅力的“參天大樹”。
給孩子堅定和自信
老舍家境貧寒,一天只能吃兩餐,夏天佐飯的菜是鹽拌小蔥,冬天是腌白菜幫子。老舍家房屋破漏,每逢夜里下大雨,全家人就得提心吊膽地坐到天明,生怕屋頂忽然塌下來。面對如此困境,母親從不流淚,而是頑強地尋覓著新的希望。
年關到了,沒有豐盛的菜肴,她領著孩子們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凈凈,掛上一幅王羲之的《愛鵝圖》,再貼上一副新對聯,就算過年了。年幼的老舍看到有錢人家殺豬,桌子上放著許多供品,不免有些眼饞,回來告訴母親。母親既不打罵,也不犯愁,只是堅定地說:“咱們的餃子里菜多肉少,可是最好吃!”這句話一直深深地印在老舍的腦海里。
有時老舍中午放學回家,見沒什么吃的,就咬咬牙,帶著窮孩子的尊嚴和剛毅,又悄悄地背上書包上學去了。冬天沒寒衣,他說:“冷風可以吹硬我的骨頭!”
把好習慣傳給孩子
老舍曾說:“我的性格、習慣是母親傳給我的。”的確,老舍很像他的母親。他的母親辦事認真,幫人家洗衣,從不馬馬虎虎;生性愛干凈,家里幾件破家具,依然擦得干干凈凈,擺得整整齊齊。老舍受母親的影響,也很愛干凈,即使在病中,也不肯不洗手和臉,一切東西都放得有條有理,用具都擦得锃亮。他對寫作十分嚴肅、認真,每寫完一篇,就主動念給朋友們聽,并加以修改。
老舍母親喜愛種花,老舍也像他母親一樣,把養花當作生活中的一種樂趣,在庭院里種植了許多花,案頭一年四季總有一盆鮮花。老舍因為愛花,還專門寫了一篇《養花》的文章。
老舍還繼承了他母親熱情待人、樂于助人的好品德。家里來了客人,無論多么困難,他母親總是想方設法,熱忱款待。老舍和友人相見,寧可賣掉自己的衣服,也要好好招待。
讓孩子養成愛勞動的習慣
老舍是家里最小的兒子,但母親從不嬌慣,注意從小培養他養成勤勞刻苦的好品質。澆花時,老舍跟著母親提水;燒飯時,幫著燒火;還有掃地、喂狗、遞遞拿拿,凡是力所能及的,母親都叫他去干。在母親的教育下,老舍把勞動看做是最有滋味的事,認為勞動可以磨煉人的意志,培養人的自信心和認真做事的習慣,勞動能創造一切,經過勞動所得的最為甜美。因此老舍一直堅持“三須”,即“衣須自己洗,鞋須自己擦,路須自己走”。到了晚年,他仍然自己收拾屋子,不讓別人插手,覺得這樣心里才踏實。同時,他還把這一思想灌輸給自己的孩子,希望他們自食其力,用自己的勞動掙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