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9日,經過三年打造的第16屆亞運會獎牌首次亮相,獎牌名為“海上絲路”,它的設計團隊是一個“家庭兵團”——由廣州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的張海文教授和其雙胞胎兒子張懿、張聰設計師三人組成。
設計師對歷屆亞運會和奧運會獎牌的造型、材質、肌理、紋樣、圖案等資料進行了收集、整理和對比分析,同時還對廣州的地域特色、歷史文化與世界、亞洲各國歷史文化進行了橫向的對比研究。其目的是尋找準確的設計主題、設計語言和表現手法,從而設計出既能弘揚亞洲奧林匹克精神和廣州精神,又能表達亞運會主辦地兩千多年歷史和地域文化特色的獎牌。在南海神廟調研時,設計師認識到南海神廟是我國古代海外交通貿易史上的一個重要遺址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而廣州自古以來就是中國著名的商都、港口,有兩千多年的開放貿易歷史,是中國聯通世界的窗口,一直以來以特有的藍色文明、海洋文化著稱。設計師由此得到了設計靈感,產生了“海上絲路”的創意。
方案入選后,獎牌進入了制作階段。廣州美術學院里的工業設計專業,一直以來為珠三角制造業設計了許多產品,對生產制造流程非常熟悉。獎牌設計團隊從設計全過程開始就運用了當代最先進的數字化三維設計和成型技術手段,與造幣廠生產設備進行直接的數據對接,實現了從獎牌設計到模具制造及量產的無縫鏈接,最終的實物完美地傳達了當初的設計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