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漳圣王”是后世對唐代漳州首任刺史陳元光的尊稱。公元1300多年前,陳政、陳元光父子奉詔率領87姓府兵及其家屬,開發閩粵,建置漳州,并由此繁衍至臺、港、澳及東南亞,創造了遠播中外的遠古文明和光輝業績,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開漳圣王文化。
開漳圣王文化中的血緣、地緣文化,是漳臺之間所有文化關系形成和發展的根基和核心;其有形遺產祠和廟,是遷居到世界各地的漳州先民子孫尋根謁祖的圣殿;開漳圣王崇拜信仰是國內外信眾情感和精神的寄托方式之一。
弘揚開漳圣王文化,有利于增進臺灣同胞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有利于世界各地同胞共同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有利于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推動旅游經濟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如今,開漳圣王文化已成為廣泛團結臺胞和海外僑胞的橋梁。此次第二屆海峽論壇開漳圣王及其部屬后裔回漳謁祖活動更是深深體現了這一點。
漳江思源尋根謁祖 兩岸交流互利雙贏
作為第二屆海峽論壇的重要活動, 開漳圣王及部屬后裔回漳謁祖活動暨第四屆海峽兩岸開漳圣王文化節6月19日上午在漳州市云霄將軍山公園拉開序幕。共2500多人將參加第二屆海峽論壇云霄專場活動。其中,臺灣地區各界來賓將達到1000多人,人數超過云霄歷屆“開漳圣王”文化節。
此次活動是歷年來舉行的最大規模的開漳圣王祭祀活動,活動緊扣海峽論壇“擴大民間交流、增強兩岸合作、促進共同發展”的主題,旨在整合漳州對臺特色品牌資源,發揮漳州祖地優勢和民間文化淵源優勢,充分展示漳臺關系發展新成果,推介祖地文化,增進兩岸同胞感情和共識,推動漳臺經貿合作發展。其中450名臺灣民眾昨日從臺灣臺中、高雄首次經金門海上客運直航漳州,開啟了福建與臺灣海上人員往來的新通道。
據悉,6月18日下午,來自漳州與臺灣兩地的8座“開漳圣王”廟宇簽約對接成為4對“兄弟廟”,從而使漳臺兩地“開漳圣王”“兄弟廟”達到12對。目前海峽兩岸擁有開漳圣王廟宇800多座、信眾8000多萬,其中臺灣有300多座,圣王信仰是臺灣“四大民間信仰”之一。
6月19日上午10時許,海峽兩岸開漳圣王及部屬后裔、信眾代表和各界人士近3000人云集開漳圣地云霄縣將軍山下,隆重舉行第二屆海峽論壇開漳圣王及部屬后裔回漳謁祖活動暨第四屆海峽兩岸開漳文化節,一起緬懷開漳圣王的豐功偉績,感受并弘揚開漳圣王文化。參加此次活動的領導嘉賓有省政協副主席、省委統戰部部長張燮飛,工信部副巡視員關白玉,中國國民黨中常委廖萬隆,解放軍總參謀通訊部少將陳有慶,市委書記劉可清、市長陳冬等市領導,省直有關部門負責人,兩岸光電行業專家學者和企業家等出席開幕式。
開幕式后舉行了隆重的開漳圣王祭祀大典,來自海峽兩岸2500多名開漳圣王及部屬后裔采用獻花\\ 獻禮\\ 上香等傳統方式, 憑吊開漳圣王的豐功偉績, 兩岸同胞將通過共同祭祖的方式感受同根同源的血脈親情。
以陳元光為代表的開漳先賢所創建的開漳創業精神和開漳圣王文化影響深遠。如今祭祀“開漳圣王”的祖廟云霄威惠廟僅在臺灣地區的分廟就多達300多座,信眾近500萬人。參加活動的臺灣嘉賓表示,通過民間的交流,可以增進兩岸之間的共同交流和發展。他們說:兩岸交流就是要越走越親,越交流越緊密,透過民間這樣的交流活動,像開漳圣王我們傳統的慎終追遠,祭祖,讓我們民間的交流走得越密越緊。這樣的活動是非常有意義的,主要是在尋根,這也是同根同源,因為是從這塊區域發出去的一片枝葉,人家說叫落葉歸根,要尋到這個根。
此次活動與開漳圣王及部屬后裔回漳謁祖活動融于一體,旨在以“開漳圣王”為載體,擴大民間交流,增進兩岸合作,搭建經貿合作與文化旅游交流的平臺,提升經濟實力,密切漳臺合作,推進“海西建設,漳州先行”。
元光塑像落成 再現統帥風采
6月19日下午,開漳圣王陳元光塑像在漳州市人民廣場落成。開漳圣王陳元光塑像總投資627萬元,由漳州籍著名雕塑家陳志光主持創作,塑像由浮雕圓臺、方形基座和黃銅雕像三部分組成,總高度11.06米,雕像為陳元光將軍戎裝策馬、面朝東南,再現了當年平定閩粵、保衛社稷的統帥風采。
陳元光將軍率兵鎮守南疆,開發治理閩南成績斐然,他的名字和功績閩南人民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開千百世衣冠文物”是人們對他恰如其分的總評價。而他為國捐軀后,漳州民眾對他更是無比懷念、追思,稱頌、崇拜。溯自唐總章二年(公元669)至元和十四年(公元819),以歸德將軍陳政為開漳先驅以來,經其子元光為之奠定基業,繼由其孫珦、曾孫酆、玄孫謨蟬聯刺史。連同元光祖母魏敬,陳元光家族祖孫六代薪火相傳、前仆后繼戍閩開漳,率眾啟土,領袖一州,堅毅不拔,建漳治州長達150年。他們及其南下府兵不懈努力,在閩南之地實施創新改革、融合民族等措施,加速了我國東南邊陲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進程,使處于祖國東南海疆的少數民族歸順朝廷,鞏固了大唐王朝的中央政權。昔日蠻荒之地,漸成文明之邦,成為有“閩粵重鎮”、“海濱鄒魯”之稱的繁榮富庶之地。其一家為戍閩而犧牲者先后共達六人,雖然唐史略而無傳,但其為漳州所建立的功勛業績幸憑人們的口碑猶得以永垂后世。也因為此光輝的勛績,在百姓心中,陳元光由人而為神,并代代相傳下來。
目前海峽兩岸擁有開漳圣王廟宇800多座、信眾8000多萬,其中臺灣有300多座,圣王信仰是臺灣“四大民間信仰”之一。
歡聚懇親大會,共敘兩岸鄉情
作為第二屆海峽論壇#8226;開漳圣王及部屬后裔回漳謁祖活動的重要項目,出席此次大會的44位臺灣嘉賓主要由祖籍漳州的32個姓氏代表、臺灣漳籍同鄉會代表、村里長組成。懇親會上,他們與漳州市領導、姓氏宗親代表歡聚一堂,共敘親情。
漳州市領導向臺灣嘉賓介紹了漳州基本情況,以及在新形勢下漳州充分發揮祖地優勢,為臺灣同胞來漳投資創造優質政策環境、服務環境的情況,并希望漳臺在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領域能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希望更多的臺灣鄉親來漳尋親旅游、投資發展。
臺灣宗親代表也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表示漳臺在血緣、親緣、地緣、文緣、商緣等方面聯系密切,今后將加大兩岸交流,共謀兩地發展。參加懇親大會的臺灣道教協會代表陳榮盛表示,此次來漳州覺得很親切,本屆懇親活動很成功。他說,兩岸同是炎黃子孫,受中華民族文化的熏陶,宗親文化很深厚,這是可喜可賀的事情。他希望今后漳臺能夠更加團結、互助合作,開創更光明的前途。
來自臺灣宜蘭縣的陳榮堂已是第二次參加懇親大會,他覺得宗親大會很有意義,“我們的祖輩是從漳州的南靖遷居到臺灣的”,來到漳州,就像是回到了在臺灣的家。
大會還啟動了漳臺“十姓百村(鄉鎮)”姓氏宗親對接和鄉鎮村對接活動,對接活動是以臺灣知名人士的“著姓”、遷臺后代較多的“大姓”和特殊族群代表的“特姓”為重點的十大姓氏宗親和漳臺各五十個村對口交流,旨在加強宗親往來和族譜對接工作,增進雙方經濟文化的交流合作。
大會并向臺灣簽約代表贈送“漳窯克拉克瓷#8226;海峽論壇第四屆漳臺懇親大會”紀念瓷盤,同時還舉行了《根#8226;緣》、《漳州臺商》書籍發行贈送儀式。《臺灣人根在漳州》書籍發行儀式也在此間舉行,由作者簽名贈書,該書對漳州人過臺灣,開發臺灣的歷史進行了研究闡述。
此前漳臺懇親大會已成功舉辦了三屆,每屆都邀請到了臺灣漳籍同胞參加。特別是2009年4月舉辦的第三屆漳臺懇親大會,共有46位臺灣宗親代表出席大會,隨46位臺灣宗親代表來漳的臺胞有陳、張、賴等33個姓氏、200多人,部分臺灣鄉親回鄉尋根。
此次懇親大會是繼第三屆漳臺懇親大會,兩岸宗親交流暨姓氏族譜展的又一次漳臺宗親交流的盛會。會議的召開將進一步加強兩地宗親往來,推動兩地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增進漳臺同胞溝通合作,密切兩地關系。
臺灣云林縣記者工會理事長梁震坤說,他今年已經60多歲,第一次受邀到漳州,感覺很高興,很親切。漳臺兩地語言、氣候、飲食相似,交流起來很自然。希望兩地優勢互補,共創多贏局面。
此外,開漳圣王史跡展覽、漳臺族譜對接展覽、漳窯陶瓷展覽、書畫展覽等相關配套活動也將一一展開。2010中國LED 產業年會暨海峽兩岸產業合作論壇,以及漳臺經貿懇談會項目簽約儀式,也將于同一日在將軍山公園舉行。
回顧第二屆海峽論壇#8226;開漳圣王及其部屬后裔回漳謁祖活動,我們欣喜地看到這次活動取得圓滿成功。隨著社會的進步,文化與經濟的關系日益密切,物質經濟文化化的趨勢正逐步加強。進一步弘揚圣王文化,可以吸引更多的漳籍同胞來漳州尋根謁祖,更多的海內外游客來漳州觀光旅游、投資興業,進而推動漳州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的發展。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推動和諧社會的構建,讓旅游資源的愛國主義內容也成為一種特殊文化產業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