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5月4日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通知》,這份通知中寫到,各地可在國家規定基礎上,按照規定程序加大差別電價實施力度,大幅提高差別電價加價標準。該通知在“完善節能減排經濟政策”部分中指出,要深化能源價格改革,調整天然氣價格,推行居民用電階梯價格。
對居民用電實施“階梯電價”,對高能耗產業實施“高差別電價”,電價價格改革正在兩條腿穩步邁進。比起現行的“單一電價”計費模式,“階梯電價”可以使得電力資源得到更加公平、有效的分配;而高差別電價直接目的,則是為了實現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
任何一項改革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都要經歷陣痛期。改革必然會觸及一些人的相關利益。高耗能企業涉及地方稅收財政等利益,可能會受到地方政府的庇護,高差別電價的實施效果令人擔憂。正如溫總理所說的,“采取鐵的手腕”一樣,越有阻力,差別化電價越要堅定不移地執行好。
與差別化電價不同,居民階梯電價的實行涉及到的是廣大居民的切身利益。推行居民用電階梯價格就要通盤考慮廣大人民群眾的感受。
實行“階梯電價”后,對低收入家庭實行低電價,能夠相對更多地將補貼轉移到低收入家庭中來。另外,采用這種計費模式,還有利于鼓勵居民節約用電、減少能源浪費,從而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如此看來,實行階梯電價不僅不是漲價,反而會補貼低收入家庭,是一舉兩得。但現實中,為何公眾存有對階梯式電價是變相漲價的隱憂?這就涉及到,階梯電價的具體實施方案是否能尊重民意。
按規定,居民階梯電價是將用電量分為若干個檔次,對基本用電需求部分實行較低的電價,對超過基本需求的電量實行較高的電價。標準紅線由各地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階梯式電價如何設置是一個有技術含量的話題。究竟每戶每月用電多少千瓦時是一個標準值,這需要充分調研,并且還要城市居民同意并接受。筆者以為,這一標準值的設定不能太高,即每月居民用電使用量要高一些,給予民眾充分的用電空間。
如果大部分家庭每月用電都超過標準值,那么這樣的階梯電價無疑是變相漲價。對于具有壟斷性質的電力資源,推行階梯電價更應該考慮社會福利最大化。在社會福利與資源價格中,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既然是用電越多,電價越高,那么改革就要照顧到大多數家庭的實際需要。目前,城市中的高收入家庭仍是少數,中低收入家庭占據更大比例。實行階梯電價要以民眾的承受能力為依據。
其次,實行階梯電價要嚴格履行聽證程序,但在目前聽證會仍屬“形式大于內容”的情況下,電價聽證的作用會受到質疑。往往是一個好的政策,在實施中就走了樣,成為與民爭利的依據,肯定會受到公眾批評。在聽證會上,電廠、政府、居民三者之間,是否有平等的話語權,是否是三方公平博弈出的電價方案,這些仍是電價改革正確實行的關鍵。
在能源局勢緊張的當下,居民用電實行階梯式價格改革,對于推進資源節約的意義不言而喻。但實施階梯式電價關系到普通民眾特別是困難群眾的生活質量,周到的制度安排就顯得更為重要。價格階梯如何搭建,如何避免普通民眾生活質量從電價階梯上跌落,需要調查研究,更需要聽取民意,這種民意不是扭曲的,也不是權力附加上去的,而是真實的百姓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