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發展現狀
平涼地處西北黃土高原,位于甘肅東部,是農業部劃定的全國蘋果最佳適生區。截至2009年底,全市發展蘋果7.85萬公頃,產量達到59.1萬噸,直接產值13億元,占農業增加值的30.2%,農民人均果品收入達到737元,占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的26%。
2 存在問題及成因
2.1 規模總量較小
全市現有耕地面積35.9萬公頃,蘋果面積僅占耕地面積的21.8%,僅僅是山東省棲霞市一個縣級市的面積,人均果園面積、果品總產量、收入、農民果品純收入的比重還不到棲霞的一半。豐產園占果園總面積的比例小,產品總量上不去,商品果、標準果、優質高檔果率較低。
2.2 管理相對粗放
果園標準化管理技術和提質增效措施落實不到位,傳統栽培模式尚未改變,目前,全市規范化管理的果園占42%,標準化管理面積僅占23%。由于管理比較粗放,大面積幼樹園發枝少、成形慢、適齡不結果,延遲結果現象較為普遍。有的在幼園內種植深根性高稈作物,造成間作物與幼樹爭肥爭水,影響樹體生長,有的由于防病滅蟲不及時。造成蚜蟲類、卷葉蛾、金兔子類、蘋果銹病、早期落葉等病蟲害蔓延,葉片受害,光合作用受阻,樹體營養不夠,幼樹新梢提前停長,原本生機勃勃的幼樹長成小老樹。部分老百姓由于認識和投入能力所限,出現了栽而不管的現象,造成有的地方年年栽園不成園,重復建園的現象仍然存在。對此,領導不滿意。老百姓有怨氣,造成了資金、人力、財力上的巨大浪費。二是掛果園管理不到位,首先是肥源不足,多數農民在經營果園的同時也兼種大面積糧食和其它經濟作物。基肥量嚴重不足,肥料投入少,老百姓購買化學肥料、專用肥能力有限,滿足不了果樹年生長周期中對各種營養元素的合理需求,缺磷少氮、無鉀肥的果園較多,多數果園營養生長過旺,落花落果現象嚴重,花芽分化受到制約,造成掛果果園難以豐產、豐產園難以穩產。部分果園出現大小年。全市掛果園3.4萬公頃,僅占總面積的43.3%,豐產園1.43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8.2%,掛果園667平方米產量僅為1100千克,是山東省掛果園2115千克的一半,同時也低于全國蘋果優勢產區的年均667平方米產量標準。其次是高新技術普及率低,缺乏人工授粉受精,果園養雞、花期噴糖、果園養蜂、壁蜂授粉等先進實用技術的推廣普及,造成果形不正,果個偏小,自然授粉受精不充分。坐果率不高等問題。有的果園用藥不規范,殺傷了大量害蟲天敵,病蟲害蔓延也是造成掛果園難以實現穩產、高產的主要原因。三是老果園更新改造不及時。老果園大多建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累計面積已近2.67萬公頃,由于當年栽植密度較大,現在多數果樹已完全郁閉,大部分果園由于沒有對高密度果園采取疏枝、間伐等措施,加之不合理修剪。造成樹冠通風透光不良,既影響了樹勢。又影響了結果。同時也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由于管理措施跟不上,技術落后。資金缺乏,認識滑坡等原因,造成部分果園盛果期年限縮短,衰老期提前。15年果園真正見效益的時間僅為6~7年,真正見效年份還不到整個果園經營周期的一半。四是集約化程度不高。形成了幼齡園面積大無效益,掛果園面積小不集中。豐產園較為零散,高產園數量十分有限的被動局面,造成有的品種有樣品無商品,有的有商品而形成不了批量供應,商品供應時常出現斷檔現象,規模效益沒有得到充分體現。
2.3 開發層次不高
全市蘋果貯藏能力雖已達到總產量的50%左右,但其中大部分果品主要依靠簡易庫和土窯貯藏,保鮮效果差,增值空間有限,果汁、果酒、果醋等精深加工起步晚,門類少,帶動作用不強。效益不高。缺少高科技、高附加值和帶動能力強的大型龍頭企業,資源優勢還未完全轉化為商品優勢、市場優勢和經濟優勢,產業整體效益提升緩慢。
2.4 服務能力薄弱
技術人員少,服務水平、服務能力和發展需要不協調。技術培訓不夠經常,抓點、示范、引領作用發揮不到位,大部分果園管理還停留在一般化要求,常規化管理的水平上,新品種引進、試驗、新技術示范推廣、新成果普及應用步伐緩慢,專業技術力量不平衡、科技覆蓋面不大,各地果農協會和經濟合作組織少,職能作用沒有得到高效發揮,科技支撐和引領作用不夠明顯。
2.5 體制不順,機制不活
全國大多數省、市果產業歸口農業。而甘肅省歸口林業,農業部門投資于果產業的項目資金與林業部門難以協調,農民經營果園多為民間行為,蘋果產業的發展和調整多數依靠市場行為來調整,部分農民仍然認為發展果產業,沒有種糧可靠安全,
3 對策措施
3.1 搞好一個規劃
按照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部署和要求,建議國土、農業、林業等部門相互銜接,對蘋果基地建設進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一是做好基地建設規劃,按照早、中、晚熟品種結合,紅、黃、綠色品種搭配,鮮食、耐貯、加工品種配套的原則,結合各縣(區)發展現狀、農民認識、投人潛能和經營管理水平確定當年新植區域和發展面積。防止在基地建設上,出現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現象。二是做好相關產業規劃,對現有果品貯藏庫進行改造升級,在果品生產大縣和蘋果生產重點鄉鎮的核心區域,建辦大中型氣調果庫和果品包裝材料、果袋等加工企業,在東西兩個重點縣和中部平涼城區配套建辦3個大型果品批發市場,建辦兩個濃縮果汁、果醋、果酒、果粉、果片加工企業。為果產業提供配套服務,增加蘋果附加值。
3.2 走好3條路子
(1)就地育苗。走自育、自栽、自我發展的路子。建議由政府牽頭,部門承擔,相關部門參與完成定向育苗,走自育自栽,滾動發展的路子。
(2)抓點示范:走典型引路。輻射帶動促發展的路子。創辦示范點,引導教育、啟發農民經營果園的積極性。
(3)強化培訓,走行政加技術。示范加推廣的路子。總結平涼市秦冠系列、普通富士系列、元帥系短枝型系列蘋果發展快、見效早,主要是行政領導、技術人員帶果農代表赴外地參觀學習,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來平涼市現場授課,手把手操作,培養了一大批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農民專業技術人才的結果。但近10年農民的培訓的機會少了,專業人員與農民交流的少了,農民專業技術人員特別是高素質技術人員呈下降減少趨勢。這與大發展的形勢是極不適應的。因此,建議各級政府繼續加大行政推動力度,對專業技術人員、農民專業技術隊伍進行持續培訓和重點培訓,不斷提高技術服務水平和示范推廣效率。
3.3 推廣十大技術
一是全面推廣配方施肥技術。對本轄區內的果園土壤進行化驗測定,準確評估果園肥力狀況的前提下,提出不同區域、不同果帶果園施肥方案。
二是全面推廣刻芽技術。建議在專業技術人員指導下,集中刻芽,大量刻芽,促進成枝、成花,達到早結果、多結果、結好果的目的。
三是全面推廣拉枝技術。拉枝具開角、控勢、造形作用,具有維持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動態平衡,促進花芽分化。果實著色,增強抗逆性之功效,因此,為了快成形、早結果、結好果,必須對果園采取大面積,多數量的拉枝措施。
四是推廣人工授粉技術。要大力推廣果園花期噴糖,人工集中授粉,引進壁蜂授粉等措施,增加授粉花朵,提高授粉質量和坐果率,
五是推廣果園養蜂技術。果園大量養蜂既可以提高授粉率和坐果率,又可以提高果品質量。
六是推廣果園夏季管理技術。要搞好夏季修剪。達到開角、控勢、促成花、促著色之目的。
七是推廣疏花、疏果技術。按照不同品種,大、中、小果型和樹勢及土壤肥力狀況,確定留花量。實行兩次定花,一次定果,注重留單果、下垂果、短枝果、壯枝果。堅決反對推行一次性定花定果措施。
八是推廣蘋果套袋技術。著重果袋的選用和套(脫)套時間的掌握和套袋技術應用,
九是推廣果園種草技術。果園種草可調整土壤溫度,增強土壤肥力。減少果園蒸發并可降低投資成本,又可以節省勞力,因此要大力推廣。
十是推廣果園鋪放反光膜技術。反光膜可增加果實著色度。增加紅色果率和商品優質高檔果,因此要積極推廣應用。
3.4 落實五項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目標管理。市縣區成立果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各級政府按照年度規劃目標制定本地區具體的實施方案和工作方案,行業部門制定出臺具有地方特色和區域優勢的果產業技術操作辦法或農民管理果園實用技術手冊,細化量化建設任務和管理目標要求,逐級簽訂責任書,實行年度目標責任管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確保年度目標效益能實現。
(2)加大行政推行,全力擴量,提質增效。要充分發揮行政領導和技術人員的作用,繼續推行領導包縣、包鄉、包村,技術人員蹲點指導示范制度,推行典型帶動,樣板輻射,加快發展的工作模式。在擴量上,按照蘋果適宜區全覆蓋戰略要求和規劃任務,確保每年以1萬公頃的新植速度推進,掛果園面積以每年4000-5333公頃的速度遞增,豐產園和高產園以每年3333公頃的速度增加,在提質上著力加快幼園、掛果園、豐產園標準化管理步伐。在增效上用現代農業的理念謀劃果產業,積極扶持建辦果產業龍頭企業,不斷延伸產業鏈,加大各類出口認證基地管理,打造“平涼金果”全國馳名品牌,切實提高全市果產業的生產、加工貯藏和出口創匯能力,提高產業整體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3)整合項目資金,建立多元投資機制。市、縣(區)林業、發改、科技、水利、扶貧、農業結合開發等部門要整合項目資金,按照統籌安排。積極支持發展果產業。市、縣(區)財政逐年增加專項經費。扶持解決種苗基地。基地認證,品牌建設。新技術推廣,果農培訓。質量監測等資金投入,金融部門要大力扶持涉果企業發展,提高出口刨匯能力。要廣泛吸納民間資本,加快果產業發展步伐
(4)制定出臺優惠政策。形成果產業發展強大動力。建議市縣政府盡快出臺扶持當地果產業發展優惠政策,鼓勵激勵社會各界有識之士參與投入果產業,鼓勵專業技術人員、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參與果園經營承包。允許工程技術人員下鄉進村承包果園,允許沒有投資能力。無法經營的農戶、聯戶、聯組、聯村向社會公開拍賣果園。讓那些有認識、有投資能力的當地能人和外地客商來整片,整村、整帶承包經營,激發投資熱情。形成全社會參與果產業發展的社會氛圍。
(5)加大督促檢查,嚴格責任考核。進一步健全完善督查考核機制,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對涉及果產業發展關鍵的新植面積、標準化生產、基地出口創匯基地建設、龍頭企業建辦等作為考核的重點,嚴格考核,兌現獎罰,對完成任務好,工作做得實,成效突出的縣(區)、部門和鄉鎮。從項目和資金上給予重點扶持、在干部職務調整、工作調動、職稱晉升等方面給予重點考慮,對工作成效特別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對任務完不成,工作措施不到位,追究領導責任,促使各級把這一關系我市農村民生的支柱產業常抓不懈,抓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