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1號文件《關于鼓勵數字電視產業發展若干政策》,進一步明確了我國推進數字電視發展的方向和時間表,要求“加快有線電視網絡由模擬向數字化整體轉換”。基于上述要求,以及推進重慶電視產業化的發展需求,重慶廣電集團借《時代信報》發布再次整合的言論,加快了對廣電網絡的整合步伐。遲遲未在區縣電視臺實現的網臺分離,也一步步向區縣電視臺逼近。而擺在各區縣電視臺面前的,是何時扔掉網絡公司那個電視臺一直賴以為生的拐杖,以及扔掉拐杖之后,如何獨立行走。
一、 重慶區縣電視臺現狀
2009年,在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正式開啟中國制播分離的傳媒新格局之際,重慶的區縣電視臺,卻還在為了網絡公司豐厚的收視費而一直拖延網臺分離的時間。雖然重慶廣電集團已經限定2010年6月30日為網臺分離的最后期限,但是各區縣電視臺依舊穩坐釣魚臺,沒有絲毫的動作。重慶的有線電視網絡改造,舉步維艱。
重慶各大區縣電視臺,除開銅梁、大足兩個區縣電視臺早在幾年前就扔掉了網絡公司這個“肥美的拐杖”,獨立創辦傳媒公司,率先在重慶的區縣電視臺中實現網臺分離之外,其他的各大區縣電視臺,依舊在何時進行網臺分離的陰霾下艱難度日。目前廣播電視臺屬于財政差額撥款單位,大部分資金靠自籌,“以網養臺”,就如同報社靠廣告支撐發行一樣,是重慶各大區縣電視臺一直以來的運營模式,也是一直以來各區縣電視臺得以生存、發展的根本經濟基礎。就算是區縣電視臺中發展較好的長壽電視臺,每年那區區三四百萬元的廣告收入,完全不足以供給電視臺的整體運作。
早在幾年前區縣廣電網絡建設調查表上,長壽廣電就以74.84的得分高居榜首,用戶達到了18萬戶,網絡雙向化率在93%左右,凈資產3500萬元,負債僅1000余萬元,屬于典型的優質網絡。網絡公司的優勢,從近三年電視臺和網絡公司的收入可以看出:
長壽廣播電視中心近三年收入統計表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到2009年,網絡公司的收入已經占整個廣電中心總收入的80%,比2007年提升了8個百分點。也可以說,正是因為電視臺貪戀網絡公司優厚的資金收入,才讓區縣電視臺遲遲不愿與網絡公司分家,網臺分離在重慶的區縣電視臺中舉步維艱。但是,如果僅僅囿于小單位的吃飽喝足并不困難,關鍵是廣電業的再發展。網臺分離是遲早的事,如何讓各區縣電視臺在網臺分離的時候實現軟著落,這依舊是一個難題。
二、區縣電視臺面臨的問題
隨著重慶廣電集團對區縣廣電網絡整合步伐逐步加快,區縣電視臺習以為常的“以網養臺”的傳統已經不再成為現實,各區縣電視臺大都面臨“斷奶”的危機。如何在舉步維艱的境地下擺脫“斷奶危機”,尋求生存之路,是擺在重慶各大區縣電視臺面前的難題。
按照重慶廣電集團的規劃,網臺分離后,區縣臺占網絡公司股份的51%,總臺占49%,區縣網絡公司人員劃歸總臺。網絡公司的老總依舊由區縣電視臺老總擔任,由總臺派遣副總負責經營。網臺分離后前三年不分紅,用于投入新網絡的建設,后三年股東根據股份分紅。在國家撥款和廣告費都很少的情況下,區縣電視臺想發展好,這三年非常關鍵。
網臺分離,是重慶區縣電視臺一直不愿意去面對的一個問題,這也是為何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1號文件兩年多來,重慶除去銅梁、大足兩個區縣電視臺之外,其他區縣電視臺都維持了按兵不動的狀態。而導致這些區縣電視臺領導遲遲不敢和網絡公司分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1.財政是問題根本。“啟動廣電網絡資源整合工作之后,原來隸屬于各縣自建的廣電網絡,包括技術人才和有線電視所有收視維護費等都被收歸到市廣電網絡公司直管。”電視宣傳依靠網絡收入經費支撐的格局被徹底打破,而行政撥款以及自身廣告收入完全不足以維持電視臺的繼續運營的時候,電視臺的繼續發展何以為繼?電視臺的員工如何才能吃得起飯,吃得飽飯?財政問題依舊是網臺分離遲遲難以真正實現,以及網臺分離后區縣電視臺的如何繼續生存與發展的“民生問題”。
2.原有體制下區縣廣電人的事業編制身份如何解決?這并不是市場與資本層面能夠解決的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今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事業編制這個“鐵飯碗”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動搖,但是卻依舊深深根植于那些一直享受事業編制優厚待遇的人心中。如何妥善安排這部分在編的人員,以及如何開拓新的人才引進機制,擺脫以前的“關系戶”,這也是橫亙在各區縣電視臺面前的大難題。
3.電視欄目質量普遍不高。由于區縣電視臺人才引進機制中長期以來的“關系戶”問題,各大區縣電視臺中,專業人才極度缺乏。這也導致了區縣電視臺的電視欄目質量普遍低,很難有質量高的電視欄目。就拿長壽電視臺來說,在筆者短短一個月的調研中,一個星期之內,新聞欄目出現鏡頭的拍攝、編輯,以及播出等比較低級的錯誤,比如聲話不對位、畫面景別過渡僵硬等,就出現了不下10次。這些,讓原本收視率就不高的區縣電視臺處于更加弱勢的地位。
三、區縣電視臺如何實現軟著陸
區縣電視臺在艱難渡過國際金融海嘯的危機之后,如何擺脫接踵而至的斷奶危機,以及如何謀取自己的生存之道,這就需要各區縣電視臺的領導放遠眼光,實施長足的戰略規劃以及短期的戰術策略,以挽救岌岌可危的區縣電視臺。
而在筆者看來,區縣電視臺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去進行嘗試:
1.人才引進是關鍵。人才依舊不可缺,特別是專業人才。區縣電視臺在人才引進上面臨著上有總臺不停挖墻腳,下有自身優勢不足,不足以吸引人才的內憂外患。如何引進人才,并成功將這些“空降兵”變為“子弟兵”;如何留住人才,不讓自己多年的培養心血付諸流水,這些都對區縣電視臺的人力資源管理策略提出了嚴重的挑戰。沒有人才,就沒有好的電視欄目,沒有好的欄目,就沒有收視率,也就沒有了電視臺今后賴以為生的廣告客戶。區縣電視臺應該著重引進那些具有專業的新聞知識以及經營、管理技能的人才,在提升電視臺節目內容質量的同時,提升電視臺廣告經營與人力資源管理水平等,全方位地對電視臺的體制進行革新。
2.增強電視節目策劃的能力。重慶的各大區縣電視臺,如果按人口統計,受眾的量絕對是能夠滿足電視臺的收視率要求。在這個眼球經濟的時代,如何把這一部分受眾的眼球抓住,這就需要區縣電視臺提高自身電視欄目策劃的能力。異質化、差異化、地域化,應該是區縣電視臺自辦節目的未來取向。重慶的每個區縣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人文環境,以及獨特的人居環境,如果能夠將這些獨特的優勢有效地利用起來,打造各個區縣獨具特色的自辦欄目,相信收視率是會得到有效提升的。
3.增加電視臺活動策劃的能力。區縣電視臺擁有的另一個優勢就是,擁有足夠的放映時段。區縣電視臺填充空閑時段的方法大都是購買新近的、具有吸引力的電視劇。如果能夠有效利用電視臺的空閑時段,電視臺通過在大型節慶日或者特殊的日期策劃活動,并采取直播或者錄播的方式進行廣告招標,相信會有更多的廣告商會積極買單,電視臺的廣告經營難問題也就解決了。
4.嘗試制播分離的運作模式。雖然重慶的各大區縣電視臺依舊停留在“以網養臺”的階段,但是有的區縣電視臺,如銅梁、長壽,已經開始成立自己的傳媒公司,雖然還沒有發展到制播分離的階段,但是也在重慶的區縣電視臺中形成了制播分離的初步雛形。比如長壽電視臺成立的天夢傳媒公司,雖然才初步運作,但是對于將來長壽電視臺網臺分離后的軟著陸是大有裨益的。
路漫漫兮,其修遠兮,在三網融合成為必然的時代,重慶區縣電視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如何渡過眼前的斷奶危機,平安實現軟著陸,才是繼續謀發展的前提。而進行進一步的、深層次的體制改革,也許是擺脫目前僵局的最佳途徑。在全國都在“三網融合”的時候,迷茫中的各區縣電視臺,或許能在各自獨具特色的改革中,看到一絲曙光。
(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