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第十一個五年計劃實施5年來,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十一五”期間也是我國老年人口增長速度明顯加快的5年,到2009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到1.67億,老年人不僅影響著社會發展變化,更推動了改革開放走向新階段。
【輝煌十一五】
●社保網越織越密
自1999年我國步入人口老齡化社會以來,日益呈現出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長快,高齡化、空巢化趨勢,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在不斷增高。
國家連續6年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企業退休人員的基本養老金由2005年的700元提高到2010年的1370元。基本醫療保險最高支付限額由職工年平均工資的4倍提高到6倍。
我國在過去5年進一步完善政府供養制度,對于城市“三無”、農村“五保”老人,采取集中供養或分散供養的方式,同時,建立高齡補貼制度,逐步將80周歲以上老年人納入高齡補貼保障范圍,按月向符合條件的老年人計發高齡補貼。
●養老方式多樣化
“十一五”期間,為了有效緩解城鎮孤老安置床位緊張局面,在大中城市建設一批“愛心護理院”,開展以生活不能自理和半自理老年人為對象的“愛心護理工程”試點和示范工作。
●從醫療到養生
“十一五”期間,我國城鄉居民人均期望壽命已達到73歲。自2006年6月醫改啟動以來,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已經覆蓋超過90%的人口,截至2010年6月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已經覆蓋8.33億人,城鎮醫保覆蓋人口4億人。
【展望十二五】
與“十一五”規劃相比,正在制定的“十二五”規劃中“社會保障”部分著墨甚多,要求明顯細化、充實。這與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限緊密相扣。
在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方面,“十二五”規劃提出要“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完善實施城鎮職工和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進一步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實現跨省可接續”,“擴大社會保障覆蓋范圍,逐步提高保障標準”,“發展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
而大力推行“一卡通”是“十二五”期間提升社保經辦機構管理服務能力的指標性要求。人社部部長尹蔚民公開表示,2010年底預計發卡1億張的基礎上,爭取“十二五”期末全國發卡8億張,并爭取早日實現“一卡通”。
“注重發揮家庭和社區功能,優先發展社會養老服務”已被明確寫入“十二五”規劃建議中。
“十二五”時期,全面發展社會養老服務,將朝著以下目標邁進:城市街道社區有社會養老服務功能、社會有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縣(區)有綜合性社會福利中心、設區市有多所養老服務機構,每千名老年人擁有各類養老床位數達到30張;農村五保集中供養率超過40%,農村失能半失能老人能夠得到照料服務,有條件的農村社區開展居家養老服務。
“十二五”規劃提出,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優先滿足群眾基本醫療衛生需求”,“加強新增醫療衛生資源重點向農村和城市社區傾斜”,“堅持中西醫并重”。
(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