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鷹文化源遠流長
鷹,是充滿傳奇色彩的鳥。千百年來。鷹在人們心中一直是勇敢、威武的象征。獵鷹作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體積龐大,可成活七十年,歷來受到人們的尊崇。而在新疆阿臺奇縣的蘇木塔什鄉,馴養獵鷹則是世代相傳的文化傳統。這里的柯爾克孜族人精湛的馴鷹技藝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因此蘇木塔什鄉歷來也被稱為“獵鷹之鄉”。
1991年。英國馴鷹專家安德魯在來到新疆阿合奇縣蘇木塔什鄉考察時,曾經無限感慨地說:“在這我看到了令人難以忘懷的獵鷹追捕獵物的奇觀。那妙趣橫生和令人驚心動魄的場面勝過在西班牙看斗牛!”可見獵鷹抓捕動物的場景有多么壯美!
的確,如果你有幸親眼目睹,那么你就會知道:經過柯爾克孜族人馴養的獵鷹,不僅可以輕松地將飛奔的兔子捕獲,甚至能迅疾制服體形較大的狗和黃羊。
那么,桀驁不馴、兇猛強壯的獵鷹,是如何被馴服的呢?
柯爾克孜族人幽默地將這一過程稱之為“熬鷹”。這也是柯爾克孜獵人與野生鷹心理和毅力較量的開始。剛開始的幾天,從懸崖壁抓捕回來的老鷹什么都不肯吃,只能強制給它喂點肉,等鷹適應后它才主動進食。從此刻開始,鷹和主人就要一起度過90天的馴服階段。白天,主人會騎上馬在胳膊上帶上它,讓它逐漸養成平衡能力。回到家里,主人則會把它放在兩頭系在樹上的一個活動的橫桿上,只要它一打瞌睡,主人就會拉一下繩子,由于站不穩,鷹就無法睡覺。晚上,主人會在一個小房間里點上一支蠟燭,然后讓鷹盯著蠟燭。久而久之,鷹的意志徹底崩潰,就會完全屈服順從于主人。此后,主人就要訓練鷹有目的地捕獵。先把鷹尾部的羽毛用線縫起來,讓它無法高飛;過些時日,把鷹尾部的線拆去,在鷹的腿部拴根長繩,像放風箏一樣,讓它在馴鷹人的掌控下捕捉獵物。待鷹練熟后,再將手中的繩子松開,一旦鷹飛走,馴鷹人只需抓住繩子就能將鷹拉回。
主人會用一段狐貍尾巴做誘餌,助手拉動繩子模擬“獵物”移動,如果獵鷹及時起飛將其抓住。并聽從主人指揮放下獵物,就會被獎勵一塊肉。如此反復,最終,一只既兇猛又聽話還能幫主人打獵的獵鷹便“橫空出世”了!
注目獵鷹助推特色經濟
作為柯爾克孜族人的子孫,1972年出生的蘇云從小就跟鷹打交道,因此對獵鷹可謂喜愛有加。但是由于1990年起,國家加強了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所以有了一段暫時的禁鷹令。那時,所有的人誰都不能養鷹。于是,柯爾克孜族人古老的馴鷹技藝也不得不封藏起來。也是在那一年,年僅18歲的蘇云,考進了蘭州西北民族大學,成為全縣唯一一個考上內陸大學的人。1994年蘇云大學畢業。回到家鄉工作。2006年,工作出色的他被任命為蘇木塔什鄉的鄉長。按說職位升遷了是件高興的事兒,可是這位從小喜歡鷹的柯爾克孜族漢子,此時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原來阿合奇縣地處偏遠、天高地闊,經濟基礎非常薄弱,那時全鄉一年的財政收入總共也就6萬多元錢。牧民們住的是用石頭和泥巴壘起的房子。鄉里的土路每年都會被洪水沖壞……新官上任的蘇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帶領村民先從修路開始,然后通電、通有線電視、上合作醫療、修建抗震安居房……辛苦忙碌之余,他滿腦子想的都是蘇木塔什鄉未來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此時,禁鷹令已于1992年解除,鄉里又有了久違的獵鷹。由于稀少,價格非常昂貴,一只獵鹿比一個姑娘的嫁妝都要值錢。這個發現讓蘇云意識到:柯爾克孜族那已經沒落的馴鷹技藝,是這方水土最為獨特的東西。為什么不能發揚光大服務于經濟建設呢?
有了這個想法之后,蘇云為此激動了好一陣子。他開始大力動員鄉民重拾古老技藝。繼續馴養獵鷹。可是當時鄉民們自己吃的肉還不夠喂鷹昵,所以大伙的積極性都不高。針對這個現狀,蘇云決定給馴鷹能手發放生活補助,每個月500元。政策一出,馴養獵鷹的人逐漸多了起來,訓練有素的獵鷹表演捕獵也足夠能夠吸引人的眼球。
下一步就是如何把帶動蘇木塔什鄉文化和經濟發展的產業鏈條環起來,于是蘇云與鄉里眾領導商議:必須放大柯爾克孜族獵鷹這張名片!就這樣,2008年3月,經過一番曲折的過程,蘇木塔什鄉幾乎耗費了一年的財政收入舉辦了首屆獵鷹文化節。蘇云通知了許多新聞媒體前來參觀采訪,結果這次文化節果然如期所料轟動全國!
獵鷹之鄉展翅高飛
2009年3月。阿合奇縣與蘇木塔什鄉又共同舉辦了“第二屆獵鷹文化節暨旅游推介會”,同樣取得了圓滿成功。此后,在無錫市政府的幫助下,作為旅游觀光的一個特色項目,于2010年在這里新建了—個獵鷹場。專門用來展示獵鹿表演。蘇云也趁勢為蘇木塔什鄉注冊了“獵鷹之鄉”的商標。與此同時。阿合奇縣獵鷹文化旅游公司也宣告成立。一切準備已基本就緒,蘇云說,現在就等著明年正式啟動,到那時,將會有威群結隊的游客前來,而“獵鷹之鄉”也將從此展翅高飛!
對于柯爾克孜族人來說,馬是他們的翅膀,鷹是他們的夢想,同為這方山水的子民,鷹在柯爾克孜族人的臂彎上世世代代演繹了和諧共生的傳奇,所以沒有人會懷疑:明天這大山中的精靈將會托起這里最真最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