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僧平時笨嘴拙舌,偶爾才露出真面目。
孫悟空第二次被唐僧驅逐之后,唐僧派沙僧到花果山去找他。沙僧到花果山后對孫悟空說:“上告師兄,前者實是師父性暴,錯怪了師兄,把師兄咒了幾遍,避趕回家,一則弟等未曾勸解,二來又為師父饑渴去尋水化齋。不意師兄好意復來,又怪師父執法不留,遂把師父打倒,昏暈在地,將行李搶去。后救轉師父,特來拜兄。若不恨師父,還念昔日解脫之恩,同小弟將行李回見師父,共上西天,了此正果。倘怨恨之深,不肯回去,千萬把包袱賜弟,兄在深山,樂桑榆晚景,亦誠兩全其美也。”瞧他這番話說得井井有條,入情入理,又得體,又嚴密,又細致,又中肯,哪里有笨嘴拙舌的影子!他平時沉默,只是因為沒有當出頭鳥的興趣和必要。
沙僧看起來好像對什么都無所謂,其實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是無情的圓滑。比如,三打白骨精之后,孫悟空遭到唐僧的驅逐,豬八戒在旁邊唆嘴也就罷了,沙僧為什么一聲不吭,眼睜睜地看著孫悟空被緊箍咒勒得像個“亞腰兒葫蘆”?“老好人”沙和尚保持沉默,不表態,不摻和,不負責。
沙和尚不為孫悟空說話,更不會為豬八戒說話。豬八戒在黑松林化緣不得,便把頭拱在草堆里睡了起來。唐僧耳熱眼跳左右等不到他,沙僧便在一旁說:“師父,你還不曉得哩,他見這西方上人家齋飯多,他肚子又大,他管你?只等他吃飽了才來哩。”
沙僧的城府體現在人情世故上,別有一番冷靜和準確。孫悟空一聽說紅孩兒是牛魔王的兒子,立即大喜過望,要去認親,沙僧卻說:“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你與他相別五六百年,又不曾往還杯酒,又沒有個節禮相邀,他哪里會與你認什么親?”結果正如他所料。
沙和尚曾經當過卷簾大將,他在領導身邊可不是白待的,在機關里混過的人,就是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