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廟里有兩座泥像:老君居左,如來在右。一和尚路過時見了,曰:“我佛佛法無邊,為何居老君之右?”遂將如來搬至老君左邊。又一日,一道士見了,曰:“我道教極尊,為何居如來之右?”又將老君搬至如來左邊。兩個人這樣搬來搬去,不覺把兩座泥像給搬弄碎了。
老君笑著對如來說:“我們兩個本來好好的,都是被小人給搬弄壞了。”
笑話中的事,現實生活中也有。別的不說,就說那些“搬星”的吧,某曲藝演員剛剛說了幾段相聲,某歌手剛剛唱罷一首頗受人喜愛的歌,立馬就有人開始搬弄。有的大肆吹捧,有的則肆意貶低。這樣搬來搬去,有的人被搬成了“星”、“明星”,有的“明星”又被搬成了眾人唾罵的對象。
當然,“明星”之所以成為被唾罵的對象,內因是決定因素,但與外因的“搬弄”也不無關系。有的“星”其實也不過爾爾,經人一搬,就上了天,連屁都是香的;有的“星”經人一搬,就忘乎所以了。
別的不說,就說近段時間以來被炒得沸沸揚揚的郭德綱吧。一個原本默默無聞的相聲演員,在從2005年開始的短短幾個月內,突然間成為全國各大小媒體蜂擁搬弄的對象,成為當時熱得不能再熱的文化現象。
有統計說,目前已經有超過一千家國內媒體報道過郭德綱及他的相聲。仿佛一夜之間,郭德綱就紅得發紫了。《南方人物周刊》的專題以“天上掉下個郭德綱”為題,看似調侃卻異常形象而準確。
在郭德綱走紅的過程中,媒體對他的評價與定義在不停地變化。最初的報道稱他是相聲的“堅守者”、“草根英雄”,后來到“相聲新偶像”,再進一步上升到“相聲的拯救者”。經媒體這么一搬弄,郭德綱的形象不斷地被“拔高”,以至于有“郭德綱在,相聲晚死五十年”的說法。
然而,前些時候李鶴彪打記者的事件,倒是應驗了“農夫與蛇”的故事。被媒體搬弄成了名、有了錢、買了名車、住了豪宅的郭德綱從凍僵狀態下醒過來,開始咬人了。在人們還在為他當年的艱苦創業感動的時候,兜里有了幾塊錢的郭德綱把自己小區的鄰居稱為“窮人”;當媒體還在為推介郭德綱不遺余力的時候,他卻稱當年為自己搖旗吶喊的記者“不如妓女”;當人們還把郭德綱當作被強勢排擠的弱者的時候,他卻護犢子力挺自己打人的徒弟為“民族英雄”。郭德綱就這樣成了孤家寡人。
兩個菩薩本來好好的,不去搬弄,總少不了有人朝供。搬弄壞了,就只剩下空廟一座,沒人來燒香。能唱幾首歌,能演幾個電視劇本,本來也很平常。人上一百,武藝周全,偌大一個中國,會唱歌會演戲的多的是,是好是孬,由他們去吧,何必大家都去搬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