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1942年春季,日軍開始進攻緬甸,駐緬英軍第一軍團第一師被包圍于平墻河南岸仁安羌地區,陷于彈盡糧絕的境地。入緬作戰的中國遠征軍新三十八師一一三團,經英軍請求,經過三天激戰,擊潰日軍,解救被圍英軍7000多人及500多名美國記者和傳教士。
這一戰,中國部隊參戰八百多人,傷亡五百多人。日軍參戰七千多人,傷亡一千兩百多人,史稱仁安羌大捷。創造這一輝煌戰績的是新三十八師一一三團團長劉放吾。
然而,戰爭結束后,日本的軍事研究者不相信,不承認仁安羌一戰,他們“神勇的武士”,會以強輸弱。驕傲的英軍軍史家們也認為,裝備精良的英軍,怎么能被小米加步槍的中國軍隊解救呢?多年來,中國任何一本軍史資料上也從未提及劉放吾的名字。
1953年11月10日,劉放吾在計程車上巧遇十一年前跟隨他的營長楊振漢。楊營長談話中,似有“后悔當年驕傲之幼稚,自將轟動中外之偉大輝煌之戰功,無形拋棄,殊為可惜。至今思之,尚有余恨。”劉放吾平淡地安慰昔日的部下說:“逝者已矣,尚何言哉。未死于野人山之原始森林中,幸甚!”不僅如此,他將這一切榮耀深埋在心底,亦從不在兒女面前表露和炫耀。
有一次,兒子劉偉民放學回家。發現父親悶坐在房間,奇怪地弓著身子,將腦袋伸出窗外。兒子問:“爸,你在干嗎?有什么事情不對嗎?”劉放吾轉過頭來,眼眶里滿是淚水,長長地嘆了一口氣,卻什么都沒說。多年后,劉偉民得知,彼時,父親剛剛看了《最長的一日》電影,電影里艾森豪威爾指揮諾曼底登陸的場面,讓他觸景生情,感慨萬端。
1963年,當年遠征軍被圍的英軍第一師炮兵團長菲士廷,榮膺英國駐香港三軍總司令。懷著感恩的心情,開始尋訪當年的救命恩人劉團長,引出了一場有名的“冒牌將軍”案件。當假團長成為總督府的座上賓,享受榮華富貴時,真正的劉團長,因為孫立人案的牽連,被蔣介石打入“冷宮”,和仁安羌戰役第一戰第一線的渡河營長楊振漢,在屏東小鎮挖煤球,艱難地維持生計。
七年后,假團長被揭穿。媒體才在一個礦坑里找到正在挖煤的劉團長、楊營長。世事如書,時隔近三十年后,仁安羌大捷的真正英雄,終于像出土文物似的被挖掘、被發現。其時,有人建議困窘的劉放吾去總督府,尋求菲士廷的資助和庇護。但劉放吾說:“人家已經被騙過了,我不需要人家再來對我報恩。”后來,國泰煤氣的李易榮得知劉將軍的處境后,非常感動,邀請他做液化氣生意。劉家的生活從此得到很大改善。
1990年前后,劉放吾的兒子劉偉民開始探求父親的這段歷史。郝然發現父親一直珍藏著一面此次戰役中繳獲的日本軍旗,雖然旗面泛黃陳舊,凸顯出歷史的變遷和歲月的滄桑,但上面密密麻麻寫著的一個個日本戰俘的名字,依然歷歷在目,清晰可辨。還有1942年,駐緬英軍司令史萊姆將軍的親筆手稿,發黃的信箋上,一行行蝌蚪似的英文,被小心地用塑膠紙存封著。信上,史萊姆寫道:致一一三團團長劉放吾,指派貴官率領貴團,開赴平墻河。在那里,安提斯準將,將以他的戰車部隊配合你。你的任務是攻擊并消滅在平墻河北岸兩公里路兩側的敵人。落款:英美軍司令部威廉史萊姆將軍。時間:1942年4月17日上午11時。且史萊姆將軍在他的回憶錄《反敗為勝》里詳細敘述道:“往后的這幾天,劉將軍的作戰經驗和指揮才能,無懈可擊。”
1992年,仁安羌大捷五十年,遲到了半個世紀的榮譽姍姍而來。英國的撒切爾首相、美國總統布什致函劉放吾說:“我愿意再次代表國家,感謝你解救500美國記者和傳教士及數千英軍的英勇行為。”臺灣國防部特別為劉放吾打造了陸海空軍甲種一等獎章。在得到這些榮譽的兩年后,劉放吾與世長辭。
在這個人人邀功奪利的時代,劉放吾將軍的甘于平淡,甘于寂寞,像一泓湖水,洗滌著我們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