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中國古代雕塑以形寫神,各朝代作品風格迥異、各有千秋。在現代社會的發展形勢中,雕塑藝術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我國工藝雕塑傳承的特性卻造成了工藝雕塑發展腳步的滯留,藝術家有待加強自身修養和素質,背負起新的責任,加強工藝雕塑的個性與創新。
關鍵詞:古代雕塑 雕塑形式 師承傳授 個性創新
梁思成先生說:“藝術之始,雕塑為先”。
中國是一個雕塑大國,工藝雕塑已有數千年歷史,其早期可追溯到夏商?!渡袝臅び碡暋分^揚州及荊州有金三品,揚州有瑤琨,豫州有磬錯,梁州有鐵銀鏤,雍州有球琳瑯,金玉出產甚豐,雕琢之術蓋亦進矣。
中國古代雕塑注重以形寫神,必然是像中國的繪畫一樣,注重頭部的刻畫,這也是中國古代造型藝術發展特別重視傳神的原因之一。搞過雕塑的人都有體會,臨摹西方雕塑易,臨摹中國古代雕塑卻相當困難。中國古代雕塑不像西方雕塑那樣結構準確,卻另有一種完美性,一種內在的神氣,很不容易臨摹到那種境界。龍門奉先寺大佛、服侍菩薩和力士就是很好的例子。這些雕塑都嚴重頭大身小,但依然感覺很完整,很美,非常典型地說明了中國古代雕塑這一特點。
中國古代雕塑的裝飾性相當突出,這是因為雕塑源于工藝美術所帶來的胎記。無論是人物還是動物,無論是明器藝術、宗教造像還是建筑裝飾雕刻,都普遍反映著傳統悠久的裝飾趣味。例如云崗北魏露天坐佛、唐代的石獅、佛像的對稱式坐姿和圖案化的袈裟衣紋處理等都顯現出了濃厚的裝飾性。
中國古代雕塑語言精煉,這是意象性衍生的藝術特點。以明快的語言進行藝術表現常常給人一氣呵成、痛快爽利的藝術個性?;羧ゲ∧沟氖褡罹叽硇?,包括馬踏匈奴,躍馬臥牛、伏虎、野豬及蟾,蛙、熊、石人等。這些作品只服從作者對物象的感覺和理解,并不關心作品形體的比例和真實效果,而是對所選石塊采取“因形而刻”的方法,充分利用巖石的自然形體聯想,或以接近某種動物的形體進行簡單雕琢,使其具有造型漣樸、氣勢宏大、充滿內力的特點。
中國古代雕塑的個性體現了中國的哲學精神。儒家哲學尊天命,受其影響,中國藝術反映為崇高,莊嚴、壯麗,肅穆、典雅等風格。道家的哲學崇尚自然,在藝術上表現為飄逸、雄渾、古樸、淡泊,天真、稚拙等風格。例如佛造像和陵墓雕刻,一般具備前一風格。龍門奉先寺大佛是唐代武則天出資修造的,寓有帝王的精神氣度,其風格強調崇高、莊嚴、肅穆和典雅。明器中的動物系后一風格,追求自然、樸拙。兩者各異其趣、各有千秋。
中國古代工藝雕塑以鮮明的特性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但至明清則逐步走向衰落。
現代的眾多工藝雕塑家依然在做明清風格的雕塑。明清時代的觀音、佛像、羅漢,山水,花鳥等,在藝術市場、博覽展會、工藝大師工作室頻頻出現,占據了工藝雕塑界的半壁江山。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人們的生活方式及意識都有了很大的變化。隨著精神與特性的變遷,人們對藝術有了新的追求。相比我國人民物質與精神的提高,工藝雕塑的前進步伐卻顯得過于沉穩,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1 工藝雕塑的師承因素:幾千年來,中國傳統工藝雕塑藝術以師承傳授為主要發展模式繼承至今。代代相傳,口傳心授,有的師傅還要留一手“絕活”,從而使一些好的東西失傳。應該承認,我們過去幾千年來傳統工藝雕塑在師承傳授方面從來沒有過規模化、系統化的教學體制,很多東西是憑經驗傳承并繼承的。我們應該在保留口傳心授的同時把傳統工藝雕塑納入規模化、系統化,使工藝雕塑走向個性與創新。
2 藝術家的獨立藝術價值因素:大部分藝術家將自己的藝術創作與銷售的藝術品截然分開。他們一方面花費很大精力去搞藝術創作,另一方面還要完成藝術商品的創作。這是一種任務,一種來源,而這樣的任務在工作的量化中是主要的。真正創作的藝術品由于得不到公眾的認可和理解而只能束之高閣,由此造成藝術家作品的商品化。藝術品往往是在被動下完成的,與其說是“創造”還不如說是“制造”,藝術家多處于困惑而又無奈之中。
3 決策者的主觀意識因素:金錢和權利使藝術作品的風格變得蒼白和脆弱。一些領導干部和藝術商品的客戶對藝術家的創作指示了“方向”,而這些“方向”并非藝術家本身的意愿,卻將藝術家束縛起來,使其在一個框框內掙扎。面對這種壓力,藝術家無能為力,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4 藝術家的觀念和文化修養的因素:藝術家的觀念和文化修養需要不斷更新和提高。藝術家已經習慣按“指示”制作雕塑,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創作”?;蚴且驗楸旧砦幕摒B的潰乏,而使得創作形式狹義。雕塑藝術應該是高雅脫俗、遠離世俗、遠離功名利祿的糾纏與煩擾,真正進入自我狀態進行創作。古人對藝術格調品評頗多,在提高修養方面也可借鑒?!督孀訄@、畫譜世俗》有云:墨問寧有稚氣,毋有滯氣;寧有霸氣,毋有勢氣,稚則書卷之氣上升,市俗之氣下矣……
隨著社會多元化的發展、人們自我意識的加強,工藝雕塑不得不創新形式及方向,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現代工藝美術各級組織及相關教育系統,也早已認識到工藝雕塑風格統一,千篇一律的致命弱點。富有個性的作品以新的生命力占據越來越多的空間,工藝雕塑的發展也將隨著公眾意識及環境的變化走向個性化。
發展工藝雕塑、解決以上問題,需加強這樣一種觀念:工藝雕塑要以個性的形態來滿足人們精神的擴展與新的美學要求。羅丹說:“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發現出美來?!蔽覀儜撊グl現美,去創造出響應時代的美。
雖然新的雕塑形式已在探索之中,新的作品偶有出現,但遠遠跟不上時代步伐。隨著人類思維意識的更新與認識,我們可以相信,新的雕塑形態將不斷涌現。只要工藝雕塑這一形式存在,藝術家們就不可能停止對其藝術形式探索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