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李寧公司憂慮的是,已被國際品牌超越,又面臨本土對手追趕,它卻至今未找到讓自己脫穎而出的辦法。”幾年前,李寧高層對這些質疑并不陌生。2010年上半年,各家的2009年財報證明,李寧公司在內地市場的營業額已經超越阿迪達斯,僅次于耐克。面對好成績,業界質疑仍然持續:這只是來源于創始人李寧在北京奧運會上的驚人現身,成功不可復制。
不要怪媒體太殘酷。體育用品市場是中國競爭最激烈的市場之一。耐克、阿迪達斯是世界級的競爭對手,他們錢多,人多,傳奇多。
然而,李寧正在用行動解答業內的諸多猜疑。2010年6月30日,李寧公司創始人李寧、公司高層、投資人、李寧五大金牌隊運動員代表,齊聚李寧公司北京總部中心,共同揭幕李寧公司品牌新標識、新口號全面發布。同時推出的是品牌DNA、目標人群、產品定位、品牌內涵及開發體系等相應調整。
這是一場品牌重塑的重大變革。“中國體育用品市場的推動力,在此前主要是靠分銷推動,也就是開店;但這不是一個沒有止境的事情。”李寧公司CEO張志勇表示:“李寧公司今天進行品牌重塑,大家的感受不一定明顯,但它一定是未來增長的驅動力。”
作為這個項目的直接“推手”,李寧公司CMO方世偉在長達3個多小時的采訪中,向《成功營銷》記者講述了眾多細節。這位廣告公司出身的臺灣人,要別人稱自己為“世偉”或“書記”,用這樣的冷笑話開場。在記者會上,他詳細地講述李寧公司內部如何設定目標、制定考核流程、判定其業績等等——具體至各個產品部門,帶有廣告人的耐心與重視理性指標考核的特性。
在他看來,李寧并非同一些媒體所說的碰到“成長的天花板”,而是在三年的臥薪嘗膽后又一次出發,目標劍指更有個性、更符合國際化傳播的品牌。他對《成功營銷》表示,李寧在未來一年內投入的營銷推廣費用,“絕對超過奧運會”。
品牌重塑“推手”
當方世偉2007年6月加入李寧公司時,這個品牌重塑項目剛剛開始一個月;當年12月,他接手了市場總經理的位置,成為項目的內部推廣人;2009年開始擔任CMO,他成為這個項目的推動力之一。從參與者到領導推動者,方世偉與李寧的品牌重塑項目同步上升,他自己也感慨良多。
面對內部經銷商與外部媒體,方世偉被問到的最多的問題就是:“做這次品牌重塑之后,李寧到底跟以前有甚么不一樣?”
完成了這個大工程,方世偉認為有四個變化:
第一,明確了自己的品牌定位和核心目標受眾。這是一個品牌最核心的基礎。只有回答了這個問題,才能明確品牌DNA,確定每個產品的設計風格和語言。
第二,完成公司組織上的調整。從現有的平面線性管理進入矩陣式管理。之前,李寧公司內部是功能性的、平面的組織結構;再造過程中,縱向管理上,它按照運動品類來劃分管理業務,比如羽毛球、跑步、籃球等,橫向的部門則有產品開發、市場、銷售、供應。如此一來,重塑后的李寧公司,在內部管理上變成一個矩陣式組織架構。
第三,建立非常明晰的品牌個性。聰明的幽默、直率不裝、具備創造力和好奇心將作為品牌新生個性注入其中,為的是與年輕一代消費者建立起情感聯系。
第四,從銷售上,李寧公司將進一步優化不同銷售區域供應鏈體系和銷售模式。在今年春節之后,李寧公司宣布了銷售組織的變革:銷售組織由總部控制,到變成現在三個大區(北區、東區和南區),獨立負責其區域內的營銷、分銷。零售終端的體驗,也進行了變革與創新。
在這次變革中,李寧首設了“戰略性市場部”,這個部門的人員由CEO本人親自挑選,向其直接匯報工作。他們的職責是按照運動項目的品類來規劃各品類中長期的業務發展,以及各品類的產品開發、市場傳播、銷售計劃等等。回顧整個品牌重塑過程,他們共經歷了三個階段:首先是進行消費者調研、品牌定位、產品定位和零售定位;其次是在高管和員工內部做品牌重塑宣講,開始讓設計師赴美培訓,產品線重新規劃,并且正式啟動六代零售店工作;最后是與公司高管、員工再次宣講,與經銷商、全球合作伙伴進行溝通,全面推進品牌重塑。
可以想見,在三年的過程中,方世偉遇到的是各種挑戰。“猜猜哪個部門最愿意接受Logo的改變?哪個部門最不愿意接受?”他為記者揭曉答案:“鞋產品部門是最愿意接受Logo改變的,因為Logo在鞋幫上能起到結構性支撐作用,新的Logo讓鞋更挺。最有抵觸的是銷售系統,這也自然,因為他們擔心經銷商不能接受。”
讓他吃驚的是,今年1月,他們請李寧公司的經銷商來到公司填寫問卷,90%以上經銷商反饋都是正面的。“那次會一開完,所有的銷售都松了一口氣。”
讓改變發生
此次是李寧公司成立20年來第一次換標。要更換李寧經典標志和口號并非是項目剛開始就決定的,而是2008年10月份啟動。
“換Logo的難度不在于怎么設計,而是在于項目管理。在我過往的經驗中,有一半的換Logo項目進行不下去。所以當時我就跟志勇提出,新Logo不需要這么多人做決定,我覺得只要兩個人決定,李寧先生和志勇先生。所以這個項目一共只有4個人管理,除了他們兩個,還有我和美國辦公室總經理黎家明。”
“還有一個問題:我們之前的口號‘一切皆有可能’太經典了,連《功夫熊貓》都在用。新的口號如何來做?我們最早定下的口號是‘平凡英雄’,而不是‘Make The Change(讓改變發生)’。大家都覺得不錯。但是發現有一點難溝通,到底是平凡人的英雄之處,還是英雄的平凡特質?概念模糊無法定義。而‘Make The Change’更像是‘一切皆有可能’的延續而不是顛覆,和我們各個產品
線的主題都很搭,最終選擇了這個。”在產品、渠道層面,經典標更換為新Logo的工作剛剛開始,新的廣告片也即將上線。“我們在第三季度有兩撥廣告傳播,主要是告訴大眾李寧的改變,借助手段也是覆蓋面廣的媒體例如電視,和一些公關活動。‘90后李寧’的提法也是為我們8月1日公司
20周年慶祝做預熱。”
方世偉介紹,截止今年年底,他們將用兩個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ion,即關鍵業績指標)進行考核。“第一,對于品牌新Slogan以及Logo的消費者記憶度、認知度要達到20%;第二,我們希望能夠增加消費者對品牌的偏好度,例如酷、時尚這些品牌DNA,因此好感度、偏好度要達到27%——在2008年底我們是所有體育品牌中最高的,達到27%,要超越是很難的。”因此,人力和營
銷費用的投入都是巨大的。
再次躍升?
“李寧公司并沒有碰到成長的天花板。它只是剛剛攀上又一座樓的頂層,正在喘氣的同時,思考未來的目標、位置和高度。”2009年,有媒體如是說。在這次品牌重塑之后,李寧品牌將正式在一線城市亮相,與耐克等國際品牌展開正面爭奪。
這也預示李寧品牌與其自我設定更近了一步:2005~2008年,專注國內市場,爭取在本土市場從內外夾擊中突圍;2009~2013年為國際化準備階段,專注加強國際化能力;2014~2018年為全面國際化階段。“到時預計李寧公司將成為世界前5位的體育品牌公司,屆時國際市場份額將占總體銷售的20%以上。”張志勇說。“我們的任務還很艱巨,包括如何做好李寧東方特質的現代演繹,創造可持續的差異化品牌體驗,塑造女子產品、羽毛球運動品牌等行業NO.1的產品類別,持續打造四大不同特征、不同目標人群的產品線……”
曾經是半個排球職業選手,崇尚競爭不服輸體育精神的方世偉,前路漫長。
相關鏈接:
李寧品牌重塑起因
在2004年李寧即將赴港上市前,《華爾街日報》給過李寧一次著名的諷刺:長期以來,該公司一直自詡為可為大眾接受的高品質本土品牌,但除了價格優勢,它并沒有樹立起一個獨樹一幟的形象,也尚未證明自己有能力為專業運動員開發出高科技的創新產品。
6年過去,對于創新產品方面的質疑,李寧已經做出自己的回答:“李寧弓”減震科技平臺成就了中國國家羽毛球“奪帥”羽球鞋,專業籃球鞋“飛甲”、“馭帥”則被NBA采用,為伊辛巴耶娃設計和研發的撐桿跳比賽釘鞋采用了PEBAX、Cushion諸多元素……如此種種,都為李寧培養出了明確和明顯的競爭力,不斷縮小與國際品牌相比在產品前端的短板。
而差異化品牌形象的問題,曾經讓李寧人在困惑中徘徊。2006~2007年,李寧公司針對消費者的市場調查報告顯示,李寧品牌實際消費人群與目標消費人群相比,有了一定偏移,即整體偏大,近35~40歲的人群超過50%。在李寧前期調研的過程中,消費者認為“李寧是一個可靠的、溫和的、可值得信賴的,積極向上的品牌形象,但是說不出他鮮明的個性”。
比起李寧更“標準”的形象,耐克和阿迪達斯的個性正獲得越來越多中國年輕人的喜愛。“耐克就是不守規矩,什么都要打破,阿迪達斯有歐洲的厚重、成熟感。”因此,張志勇早就痛下決心:“李寧將來幾年就是要打造更為鮮明的個性,只有定位準確,生意才能成長,互相之間太接近,就慘了。”
這正是李寧品牌著手重塑的起因。李寧公司CEO張志勇先生稱,其他促使此次品牌重塑的動力也包括:對未來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判斷預估,中國市場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以及應對競爭環境變化的必要性。
2007年5月,李寧公司開始與外部合作伙伴接觸,探討品牌重塑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