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位于河北省南部,是秦漢古郡,屬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今為河北省邢臺市轄縣(位于邢臺市東約60公里)。東漢末年,巨鹿張角(?—184)在此創立了太平道,是中國早期的道教派別之一。尤其是張角發動的歷史上著名的“黃巾農民大起義”,雖被封建勢力鎮壓而失敗,但歷史上太平道的影響卻極為廣大而深遠。隨著巨鹿太平道的創立和發展,為道教服務的音樂也隨之出現。道教音樂作為道教這一宗教文化的載體,對表達宗教信仰,宣揚教理、傳達教義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這一根深葉茂而又源遠流長的巨鹿道教音樂文化遺產,由于受到歷史條件的限制,再加上歷代傳承主要靠“口傳心授”,并無樂譜抄本。
即便是當今道士所記的工尺譜也只有約百年的歷史,其歷史沿革也只能查清兩三代人。20世紀80年代,有關專家和學者開始了對巨鹿道教音樂的挖掘和整理工作。筆者在以往學者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實地考察,對巨鹿道教打醮法事科儀音樂的構成形式進行了挖掘、梳理和研究。
巨鹿及周邊各縣的打醮法事活動多在每年的農閑與春節前后進行,筆者于2002年春節期間,曾趕赴巨鹿縣西佛寨的打醮法事活動現場進行實地考察。據筆者考察的巨鹿縣西佛寨村道教音樂班的道士介紹,在打醮活動中,其法事科儀程式由音樂貫穿始終,形成音樂化的科儀程式。其打醮法事活動為期三天,要做十三次道場,共計226個音樂項目,每項都有基本固定的音樂形式,道教音樂班根據各種儀規的不同功能與不同情緒進行音樂的演奏。其音樂分經韻、吹打曲、銅器(亦稱打擊樂)三大類。
一、經韻
經韻分帶樂器經、帶銅器經、木魚經和吟誦四種。帶樂器經是指演唱時用吹管樂伴奏、用銅器間奏的經韻。它有三種組合形式:第一種是管樂隨經韻的演奏,“小銅器”(指用鼓、小鈸、鐺子)隨經韻敲擊節奏。鼓在板上重擊,眼上花奏常在后半拍進行,當地道士稱為“掏著走”。小鈸只擊板用“碎音”,有時用“長音”;鐺子板眼都擊。擊節除控制快慢外,還起到了潤色旋律的作用;兩段經韻間用小銅器間奏,如《三寶贊》《小卷簾》《三皈依》《大圣北斗》等;第二種是管樂隨經韻的演奏,“小銅器”隨經韻敲擊節奏,“大銅器”(指用大鼓、大鐃、大鈸、鐺子等)間奏,如《十供養》《大卷簾》《水偈》《東宮主》等;第三種是管樂隨經韻的演奏,小銅器隨聲敲擊節奏,反復時沒有銅器間奏的經韻,如《大立十方》《贊北斗星》《卸醮大韻》等。
帶銅器經是指演唱時只用銅器伴奏的經韻。之所以不同于管樂器伴奏,是因為經文字數的多少不定,唱腔的長短不等,但演唱的音樂性極強,旋律優美因無定數而管樂無法伴奏。它有三種組合形式:第一種是用“小銅器”隨經韻敲擊節奏與間奏的經韻,如《三獻花》《梳巾供》《頌經功德贊》等;第二種是用“小銅器”隨經韻敲擊節奏,用“大銅器”間奏的經韻,如《稱職腔》《八仙贊》《五供養》《安五老》《靈寶管束》《授位神祇》等;第三種是用法鈴、鼓隨經韻演奏,如《請三代》《蓬萊海會》《東岳天齊》《琳瑯振響》等。
木魚經是指演唱時只用木魚敲擊節奏的經韻。韻腔簡單,一般只有上下句,字多腔少,如《清靜經》《一品仙經》《高超仙界》《奉度亡所》《老君經》《詔請》《封壇經》等。
吟誦是指帶韻的念白,介于朗誦與歌唱之間的聲樂曲調,是朗讀的音調帶有一定的音韻化的起伏態勢,但尚未形成完整歌腔的藝術品類。它是一種既有語言音調性質,又具一定旋律特征的經文誦諷藝術,由誦經語言音調及誦經節奏深化而來,“咒”即屬此類。吟誦在巨鹿縣的打醮法事科儀程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幾乎每次“安位”都有吟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連接紐帶。其特點是突出經文要點,接近念白與朗誦,音調簡單,節奏單一,具有即興性等,用磬和木魚伴奏。
二、吹打曲
吹打曲有兩種表現形式:吹為主、打為輔;吹打并重。第一種,吹為主、打為輔,分別以塌管或大管為主奏樂器。用塌管主奏時不用大管,只用笙、笛隨奏,鼓、鈸和鐺子隨聲擊節;用大管主奏時,用塌管、笙、笛、尖管隨奏,鼓、鈸和鐺子隨聲擊節。當樂隊規模小時,除主奏樂器不可缺少外,其余可多可少。按節拍與速度分快板、二板、慢板樂曲??彀澹ɑ蚍Q緊板)樂曲為1/4節拍,樂曲有《五臺花》《霸王臺》《扯不斷》等;二板樂曲為4/4節拍,樂曲有《經堂樂》《小二番》《二板小開門》《朝天子》等;慢板樂曲為8/4(實為8/2,習慣用8/4記譜)節拍,樂曲有《小花園》《小風韻》《雙背調》《慢板小開門》《慢板工尺工》等。第二種,吹打并重,器樂曲與打擊樂曲牌相互銜接穿插進行。用大鼓或小鼓領奏,鐺子、大鈸、小鈸、大鐃隨奏和間奏。用大管領奏,塌管、笙、笛、尖管隨奏。風格古樸,氣氛熱烈,既不失莊重威嚴,又具有濃烈的民間音樂的表現特點。如緊曲《套辭》,就是由多首器樂曲與打擊樂聯綴而成。
三、銅器
巨鹿道教打醮法事科儀音樂的銅器(亦稱打擊樂),是可獨立演奏亦可與管樂器及演唱配合的打擊樂部分。銅器在打醮儀規中地位十分重要,它指揮控制音樂的全局,連接各個經韻與吹打曲之間的關系,統一協調音樂風格,并為各種舞蹈動作伴奏。在經韻與銅器交錯出現時,經韻結束的前兩個小節作為間奏的銅器進入,在間奏結束前一小節又開始下一段的唱經。如此,音樂伴奏的唱經聲與銅器間奏的擊樂聲連綿不斷,很有特點。
在打醮法事科儀音樂中,銅器的運用是比較嚴格的。根據科儀程式內容的不同,要演奏固定的銅器。各種儀式的開始、間奏、結束、行進及舞蹈表演等,要用固定的銅器,如“開壇”時要用“開壇鈸”;“落壇”時要用“落壇鈸”;儀式間的連接時要用“一聲鈸”、 “倒四聲”、“天下同”等;舞蹈表演時要用“三錘”“四聲鈸”、“亂劈柴”、“小道場”等;經曲間奏時要用“慢九聲”、“朝歌”、“五聲歌”、“緊九聲”等;在行進中要用“四聲鈸”、“河西鈸”、“天下同”等;行進結束時要用“緊搖鈸”或“三錘”等??傊?,銅器在巨鹿縣打醮法事科儀程式的使用過程中,有著較為嚴格的對應關系。
在巨鹿道教打醮法事科儀活動的226項科儀程式中,音樂貫穿整個活動的始終。從第一次道場“借地表”開始,至最后一次道場“卸醮”結束,道士們或唱誦、或吹奏、或敲擊,樂聲伴著道場的每一項活動或急或緩、或高或低、或齊鳴或分奏;擊樂未完,演唱開始;演唱未完,吹奏又起。其敬神之樂端莊典雅,娛人之音歡快熱烈,科儀音樂貫穿于每一次道場。即使是出棚“起師起神”或“送師送神”的科儀程式都要有音樂相伴,為烘托道場氣氛,更有效的詮釋科儀程式的內容,增強道教的教化功能起著強大的渲染作用。音樂與科儀活動如影隨形,其曲目眾多、形態各異、板式豐富、銜接緊密,形成宏大的科儀音樂工程,讓人嘆為觀止。
【參考文獻】
[1]袁靜芳.河北巨鹿道教法事音樂[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8.
[2]潘忠祿.巨鹿道教音樂[J].中國音樂,1990,(2):17-20.
[3]潘忠祿.巨鹿道教音樂班打醮科儀音樂[J].國際音樂交流,1990,(3):72-74.
(作者簡介:許澄,邢臺學院音樂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