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麗絲·萊辛是英國當代文壇聲譽卓著的女性作家,其作品風格獨特多變,思想深邃,觀點犀利,見解新穎,極具挑戰性。文學方面的非凡成就使她獲得了諸多獎項,2007年榮膺諾貝爾文學獎。《金色筆記》發表于1962年,是萊辛創作生涯中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它的發表奠定了萊辛在20世紀英國文學中的重要地位。這部數十萬言的小說的獨特的藝術手法與敘事技巧構成了對傳統寫作方式的一種反叛。
《金色筆記》全書不分章節,由一個故事、5本筆記構成。該故事題為《自由女性》,女主角為安娜。萊辛將故事分為五個部分,每部分之間,依次插入黑、紅、黃、藍四種筆記。整本書堪稱是安娜的成長紀錄,但內容也涉及殖民主義、種族主義、共產主義與男女間的愛情。
在《金色筆記》中,萊辛運用蒙太奇電影鏡頭組合手法,將安娜對過去不同生活場景回憶的半瘋狂的精神狀態展現出來。安娜將反映自己往事的電影片斷分別命名為:“馬雪比旅館”、“保羅與埃拉”、“埃拉與朱莉婭”、“安娜與莫莉”、“安娜與邁克爾”。在“馬雪比旅館”中,“馬雪比旅館看來是爆炸后生成的煙云,由白色花瓣或羽翼旋舞而成的云團”。在“安娜與邁克爾”中,人物的形體“卻膨脹變大,就像某位雕塑家在他的材料內部創作,以自己的肩或腿來撐大材料,以改變他的雕塑作品的形狀”;而后的“保羅與埃拉”、“邁克爾與安娜”、“朱莉婭與埃拉”雖說是展示各種人物的鏡頭,但因放映速度過快,事件交代不甚明了,留給安娜的全是殘缺不全的人物印象:要么是一張張的臉,要么是一只慢慢移動的胳臂或一雙轉動的眼睛。
這些電影組合鏡頭在放映時,時快時慢、時前時后,時空交錯。鏡頭內容又各自相對獨立,其中的意義、人物行動和情節也不連貫,這一切顛覆了傳統文本中敘事的連貫性。鏡頭中人物形象扭曲、物體變異,所展示的往事縮小成為一張張各不相關的殘片。萊辛利用蒙太奇的技巧及電影組合鏡頭使小說成了一個仿佛由碎片組成的組合物,從而給讀者創造了一個“紛亂”的現實世界,也極其恰當地表達了一個“精神崩潰者”對現實世界非理性的觀察與思考。
電影組合鏡頭的運用使萊辛能夠跨越物理空間的界限,真實與虛構的各種片斷以電影蒙太奇的手法,被打破的時序交織在一起,敘事從一個片斷跳躍到另一片斷,自如地穿梭于安娜的過去和現在,使她能夠將安娜幾年的復雜經歷壓縮在有限的空間加以集中表現,因而成功地把筆記中所描寫的安娜分散的經歷統一起來,真切地體現了安娜變異了的生存狀態,以及她精神的崩潰。
小說中也有不少關于夢境與虛幻的描寫。在一個夢的描寫中,安娜手捧一個裝著珍寶的匣子,走向一個像畫廊或像報告廳的長形房間,一伙人在廳的盡頭等她。安娜很高興地把這珍貴的東西交給他們。可是,她看到這伙人突然變成商人、經紀人之類。他們沒有打開匣子,便遞給安娜一大筆錢。安娜向他們大喊:“打開盒子!”沒人聽見她喊。突然,安娜發現這些人都變成了自己寫的電影或劇本中的人物,她感到很羞愧。安娜也成了自己劇中的人物,她打開盒子,強迫他們看。映人安娜眼簾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碎片——非洲的一塊紅土、印度支那的一片金屬、來自朝鮮戰爭死者身上的一塊肉以及死在蘇聯監獄中的某人的一個黨徽。事實上,這堆碎片是安娜認識到的世界現實并想將其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但她又害怕這樣做,所以看到這堆碎片,安娜痛苦地關上了盒子,但商人沒有注意這些。他們打開盒子,欣喜若狂,因為盒子里裝著一條綠色小鱷魚。它是活的,因為安娜看到它大滴的眼淚流過臉頰,變成了鉆石。裝著珍寶的匣子象征安娜的小說《邊緣戰爭》,它給安娜帶來了榮譽和金錢。商人、經紀人象征要購買安娜小說版權并將其改編成電影、電視的經紀人。安娜本來以為自己描寫的主題是種族隔離,重讀時卻發現作品是充滿了懷舊情緒的愛情故事,當然這也是吸引電影、電視制片商的原因。因而她感到自己的作品猶如鱷魚眼淚變成的鉆石一樣虛偽。作為一個作家,沒能真實地再現非洲的社會現實,安娜深感內疚,這個夢正是安娜內疚心情的真實寫照。
萊辛在接受斯托尼·布魯克(Stony Brook)的采訪時說:“一個生活在群眾當中的有意識的藝術家在使用象征手法上是非常謹慎的。夢不僅能夠解釋人一生的生活,而且能夠警示我們的未來。”夢是用來表明人物的無意識和經常遭受壓抑的思想和欲望。夢是預言,或者說,夢是大腦意識層還沒有思考的行動的演練。”
在《金色筆記》中,萊辛把安娜的小說《自由女性》和她的四本筆記分割成碎片,形成了既有縱向脈絡、又有橫向聯系的似斷實連、交錯復雜的網狀結構,以此來表現整個社會的四分五裂、錯綜復雜。《自由女性》被分割為五個部分,每部分中間依次插入了黑、紅、黃、藍四本筆記的片斷。作者摒棄了情節性、連續性與順序性的結構形式,頻繁轉換敘述視角。《自由女性》以第二人稱寫成,而筆記除了黃色筆記中主人公安娜根據自己情感經歷寫的小說《第三者的影子》用第三人稱寫成外,其他筆記均用第一人稱。筆記中還包括安娜未完成的一些短篇小說片斷、故事梗概、提綱,以及粘貼在筆記上的幾年的新聞剪報。這些使《金色筆記》看上去似素材的堆砌,凌亂、無序,網一樣地交織在一起,使人無法卒讀。然而,正是在這看似雜亂無章的表層結構背面,卻隱伏著耐人尋味的深層結構。
萊辛設計的網狀結構超越了現實主義的局限,使她能夠從多視角刻畫主人公分裂的自我。筆記片斷、新聞剪報、夢、電影組合鏡頭的使用,使她能夠頻繁變換敘述角度,更好地揭示、挖掘主人公的復雜心理,同時能夠展現廣闊的社會現實,進而深化了主題,使《金色筆記》充滿了現代主義氣息。
在《金色筆記》中多麗絲·萊辛使用了五條線同時并進的方式來展開小說的敘事。《金色筆記》中多線條敘事是迥異于傳統結構中的多線穿插交替進行的模式,它的每一條線和其他四條線之間保持相對獨立,萊辛有意識地把連貫的線條切成一段一段的線段,她打破了連續的循序漸進的線性結構的敘事方式,創造了一種新的小說文體。
黑、紅、黃、藍四部筆記構成了倫敦女作家安娜·伍爾夫一個不安靈魂的四道反光:黑色筆記代表了安娜的作家生活,寫的作家安娜在非洲的一些經歷,其中涉及到殖民問題和種族主義問題;紅色筆記代表了安娜的政治生活,記錄她如何對斯大林主義從憧憬到幻滅的思想過程;黃色筆記代表了安娜的愛情生活,創作了的一個愛情故事,題為《第三者的影子》;藍色筆記代表了安娜的精神生活,記錄著安娜精神危機的發展軌跡,其中相當多的篇幅是一些直接從報紙上剪下的時事新聞報道。以黑、紅、黃、藍所代表的這四條線在戛然而止之后,統一到金色筆記這條線中,它以一種哲理性的表述暗示了一個生活的總結。萊辛以她多線條的敘述反映了主人公迷亂的、失重的靈魂,她本人對這部小說的形式頗感自豪,在給出版商的一封信中,曾稱它是“一次突破形式的嘗試,一次突破某些意識觀念并予以超越的嘗試。”
《金色筆記》因其視角的廣闊、形式的錯綜復雜、對當時社會生活的全面關注、歷史事件的精確描述及其對女主人公的才智的展現,被一致公認為是萊辛最杰出的作品。萊辛在藝術形式上所作的改革與創新,使《金色筆記》富有現代主義色彩,成為20世紀英國文學的一部經典之作。
【參考文獻】
[1]姜紅.《金色筆記》中《自由女性》與筆記之間的對話與認知[J].外國文學,2009,(1).
[2]薛華.“女權主義”還是“精神崩潰”——《金色筆記》主題探析[J].復旦外國語言文學論叢,2008,(12).
(作者簡介:石瓊,上海電力學院外語系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