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藝術設計起源于歐洲大陸,它真正全面系統地進入中國的歷史迅速而短暫。在現代西方藝術設計進入中國的初始階段,國內的設計領域紛紛持著一邊倒的依附和推崇態度。隨著中國藝術的發展、覺醒以及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加快,中西方文化的沖突與碰撞也隨之而來,很多設計師紛紛開始探討中國的視覺設計應當是以什么樣的形態呈現在世界設計舞臺?對于傳統我們應該如何繼承?對于西方的設計文化我們應該如何借鑒?異域理念與本土精神的交鋒與融合已經成為全球化背景下設計界必需要思考和回應的課題。任何設計都離不開特定社會環境和經濟文化的影響,有生命力的設計必須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支撐,我們把自己的設計文化當成一種獨特的美學范疇來保護、經營與發揚,但如何呈現它的獨特與優美,并且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去欣賞它?20l0年上海世博會會徽的設計就是一個成功案例代表:會徽圖案形似漢字書法“世”字與數字“20l0”巧妙組合,運用意象的表達手法,將“世”字圖形化,三人合臂相擁的圖形,形似美滿幸福、相攜同樂的三口之家,相得益彰,抽象概括出“你、我、他”的全人類,表達了世博會理解、溝通、歡聚、合作的理念,洋溢著崇尚和諧、聚合的中華民族精神,體現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以人為本的積極追求,可以說是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在設計實踐中的經典之作。成功的案例告訴我們:在當代,各國的設計藝術均須在國際的對話或交流中發展,傳統也必須經歷現代性的轉換,現代設計的民族精神應在更高的審美層次上進行探索與追求,在國際文化的溝通與交流中發展設計的新形態。
借鑒西方設計文化,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發展有自身特色的設計風格本無可厚非,值得肯定。但目前設計業界普遍存在這樣一些現象:首先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不夠深刻,往往只重其形,不重其神,甚至對其形也是一知半解,設計過程中簡單地采用“拿來主義”,只要是表現中國的東西,就使用臉譜、國畫、書法等中國具體形象或元素,似乎中國文化的表現手法僅是這些圖式或元素的堆砌。這樣的設計只是把傳統元素當作了一種裝飾,完全陷入了對于傳統表象的追求,而忘記了傳統的元素與造型只是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一種衍生物;其次有些設計師在設計時不考慮民族語言的話語環境與文化情感,結果設計出一些有悖于中國文化的作品。實際上借鑒傳統文化元素,并不意味著固守傳統的東西,更不是將優秀傳統文化的表象符號累積疊加,而是要顧及大眾心理和現代審美的需求。民族的傳統文化固然為設計提供了深厚的土壤,但我們也必須避免盲目的崇尚民族性。
對于西方設計文化的借鑒,目前也面臨著這樣的問題:一、理想化地簡單套用西方設計,無視地區經濟發展、企業發展和設計觀念發展的不平衡;二、瞻前顧后,現代設計的理論幾乎都是套用西方的設計理論模式,設計方法也以別國設計標準來要求,簡單地將西方設計文化等同于現代的、國際的設計文化等等,這些都極大地束縛了現代設計的發展。我們需要明確國際化的真正涵義是時間概念上的現代化與當代化,因此,在接受西方強烈的文化沖擊之下,在吸取西方設計其外在表象形式的同時,更應該深入學習其內在的文化滲透方式、學習其文化在設計中的具體結合應用,思考如何形成具有我們民族特色的現代的藝術設計風格,形成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的、符合中國人審美觀念的、地域性的藝術設計,思考中國的視覺藝術設計應該如何和世界設計舞臺接軌,它的文化性質又如何,這是中國本土設計在全球化背景下應該何去何從的核心問題。
中國古代文化源遠流長,幾千年的文明史固然給我們留下一個多姿多彩的藝術寶庫,但如果我們一味沉溺于傳統的襁褓中,在設計中單純地采用“拿來主義”,對傳統文化沒有自身深刻的理解,不考慮當代設計文化的影響和設計環境的約束,最終只能導致設計淪為沒有生命力的傳統元素的復制品。我們需要明白單純的符號借用不是繼承傳統,傳統文化的精髓存在于它所激發的種種交流與對話之中,以及它所展示語言及其生存空間的豐富性。在剝離了元素與符號以及造型風格之后的傳統,顯露了更深層次的文化精髓,借助它所表現的設計,也許絲毫沒有傳統的影子,但其由內而外的渲染力則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對于一個設計師而言,深刻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精髓,認識中國審美傳統是相當必要的。比如我們欣賞具有“高雅”、“雅致”格調的物品,實際上是受莊子美學思想“恬靜淡泊”的影響。中國古典美學中的整體意識、生態意識、人文導向、雅俗觀、多元論傾向等等,都對現代設計有著很好的啟示作用。著名設計師靳棣強先生設計的中國銀行標志,整體簡潔流暢,極富時代感,標志內包含了中國古錢的符號特征,暗合天圓地方之意,巧妙地將“中”字融入其中,突顯中國銀行的招牌。該標志之所以能夠給人們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這主要還是得歸功于一直以來人們對象征財富的古代銅錢形象根深蒂固的認識。由此可見,在傳統文化藝術的基礎上,民族情、國際觀、時代感的發展理念仍然是中國的藝術設計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藝術設計的根本任務是視覺交流,也是傳播文化。在討論繼承傳統藝術元素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西方藝術文化的影響。在當代,各國的設計藝術均須在國際的對話或交流中發展。任何文化都不可避免地被打上民族的烙印,中西方民族在文化上以及觀念上的差異,導致了中西方現代藝術設計風格的不同。西方民族是一個崇尚理性和科學的民族,講究實用與個性,所以西方現代設計更突出科學的精神,注重用邏輯分析來強調藝術設計的創造性與個性特征,并且善于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來表現藝術設計的創造力和成就感。而中國的現代藝術設計正好與之相反,從整體上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講求天時、地利、人和,因材施藝,因勢利導,適可而止的設計原則,這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是緊密相關的。在中西方現代藝術設計的比較中,我們不難看出中西方設計文化中某些概念定義上的差異,因此中國的藝術家和設計師雖然可以借鑒學習西方現代設計中的種種“主義”或者“流派”,但是一旦要用于設計實踐,就必須與中國的文化實際相結合,扎扎實實地研究如何把現代科學與技術、傳統文化與藝術更好地結合起來,在強化民族文化意識的同時尋找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在經濟和文化全球化中的最佳切入點。
綜上所述,對于傳統文化和藝術元素的繼承是必然的,但是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傳統物質所負載的文化特征與民族特性,取其精華、求其精髓,結合現代設計理念,創新思維,進入深層的精神領域去探尋可以繼承借用的精神符號;對于西方設計文化我們需要借鑒,但是要在吸收西方相關基礎學科研究成果的平臺上,找到中西方設計文化的契合點,兼收并蓄,融會貫通。中西方文化的沖突與融合,正在形成一個復雜而又充滿生機的轉型階段,中國的現代設計正在融入世界的潮流之中,無論是傳統形式還是國際風格,無論是繼承還是借鑒,其最終目的是創新,創新既不是否定也不是揚棄,創新是設計的靈魂,是設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是我們打造真正屬于本民族特色設計文化的不竭之源,唯此我們才能創造更新、更美、更高的設計文化。
【參考文獻】
[1]左藤.設計+生活[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4.
[2]許明星,文苑仲.論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廣告設計的融合[J].藝術百家,2008,(7).
[3]華佳.沖突與融合的邊界——關于設計的文化思考[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4,(1).
(作者簡介:王東輝、何麗萍,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應用藝術設計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