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閱讀文學作品角度而言,在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中,學習者難免會犯口頭或書面的錯誤。在Corder的研究之前,語言學家觀察到了二語學習中學習者的錯誤,并把它們進行了歸類。但是他們很少注意到錯誤在二語習得中所起的作用。錯誤分析理論的倡導者Corder向人們展現了什么樣的錯誤會對老師,學習者和研究者有用。Corder在他的文章“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中介紹了許多重要的理念,其中包括以下幾點:應該由學習者來決定所輸入的信息。當老師或語言學家在計劃教學大綱時,應該考慮學生的需求。系統化和非系統化錯誤的區別,非系統化的錯誤發生在本族語學習中,Corder把這種錯誤叫做“mistakes(失誤)”,并且指出這樣的錯誤在學習的過程中并不重要。錯誤在以下三方面是有重要意義的:對于老師,錯誤表現了學生的進步;對于研究者,錯誤顯示一門語言是如何習得的,學習者采用了什么樣的策略;對于學習者,他能從錯誤中學到很多東西。當學習者犯了言語錯誤時,教他正確形式的最有效的辦法不是老師僅僅給他正確的形式,而是讓學習者自己去發現錯誤,嘗試不同的假設。許多錯誤源于學習者使用本族語的句子結構。Corder稱學習者在這方面犯的錯誤是不能避免的,而這正是學習者學習策略的證據[1]。基于Corder的錯誤分析理論,許多學者探討了二語習得中學習者的錯誤、錯誤產生的原因以及正確對待錯誤的方式,以便幫助老師正確糾正學生學習中所犯的錯誤。
胡壯麟在《語言學教程》一書中對“errors”(錯誤)和“mistakes”(誤差)的區別闡述為:錯誤是指語法上不正確的形式,誤差則是在不得體的交際語境中出現的正確語法形式。錯誤鐘情于語言學習者,而誤差可能也會產生于本族預言者身上。錯誤通常是指學習者對目的語的誤用或誤解,這些可能是語法或語用方面的[2]。20世紀70年代,研究者開始觀察學習者能力方面的錯誤并試圖解釋這些錯誤。如Richard的“非對比方式的錯誤分析”,他指出了能力方面出現錯誤的根源:第一語言的遷移導致干擾性錯誤的出現;不正確(不完全或過度概括)使用語言規則導致了語內錯誤;在二語習得中錯誤假設的構建導致了形成性的錯誤[3]。
并不是所有的研究者都同意上述的觀點,如Dulay和Burt[3]指出了下面三種錯誤:形成性的錯誤,干擾性的錯誤,獨有的錯誤。Stenson指出了另外一種錯誤,叫誘導性錯誤,它源于不正確的語言教學[3]。
許多研究者注意到一個人的本族語對他二語習得的影響。Corder指出干擾性的錯誤是有促進作用的,并且能夠提供學習者學習策略的信息。Hagege是這種觀點的支持者,他說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之間的干擾在兒童和成年人的學習中都有發現[3]。在成年人身上,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之間的干擾更明顯而且不斷增加,隨著一個人年齡的增加,他的第一語言的言語結構更強,強加到他想要學習的其他語言的東西就越多。相反,在兒童身上,干擾特征不是那么明顯,除非他們沒有充分地接觸第二語言。如果他們接受足夠的二語教育,那么他們身上的干擾性特征很容易去除。
Lakkis和Malak也研究了第一語言對第二語言的影響,他研究的是阿拉伯學生的第一語言的介詞知識遷移到英語學習中[3]。為了幫助老師確定阿拉伯學生英語學習的問題所在,他們觀察語言的正遷移和負遷移,幫助老師理解什么樣的遷移應該鼓勵,什么樣的遷移應該避免。他們得出結論,一方面,如果英語老師的本族語是阿拉伯語,他們可以利用學生的第一語言來組織句子結構,可以利用兩種語言的對等介詞。另一方面,在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不同的句子結構中出現動詞或詞組,它們需帶介詞,或者在任何一門語言中沒有對等詞組,這時老師有必要給學生指出這些區別,讓學生明白。Hagege研究了第一語言對二語習得者口音的影響。他指出耳朵就像過濾器,在關鍵年齡階段之后(他認為是11歲)它只接受一個人本族語發出的聲音。他也提到了第一語言的遷移,目的是使讀者相信確實存在語言習得的關鍵時期,特別是習得像本族人一樣的口音的關鍵時期。他用法語學習作為例子,法語包括復雜的元音。研究表明在學習的關鍵時期之后,想習得這些元音是不可能的。因此,如果外語學習者在說第二語言的時候,只是使用習得的本族語的聲音,那么他的語音可能會妨礙交流的實現。
Corder的研究表明教學生語言形式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讓學生嘗試不同的言語假設,從而發現正確的語言形式。Hagege認為自我糾錯比老師糾錯更可取,特別是如果老師以嚴肅的方式來糾錯。他還說當糾錯是在同學們的幫助下進行時,自我糾錯更有效。Hagege在他的書中曾探討正確對待錯誤的重要性。他說如果對待錯誤就像對待必須去除的疾病,那么這種方式即便是無害的然而也是無用的,特別是老師因為學生的無數次錯誤而失去耐心時,這種對待方式是令人泄氣的。但這并不意味著糾錯應該避免。然而錯誤一發生就馬上去糾正是不提倡的,原因是突然的糾錯會打斷學習者語言信息的傳遞,從而導致一些負面后果的出現。這些后果包括學習者學習的焦慮、避免產生錯誤的策略的形成、缺乏學習的興趣、自我糾錯意愿的減少、缺乏對老師的信任等等。因此,Hagege得出結論:通常情況下,老師不應該運用糾錯,除非錯誤阻礙著交流,這是糾錯使用的重要標準。
Freiermuth[2]在“二語糾錯:標準及技巧”中提出課堂上糾錯的標準:語言接觸程度,嚴重性,學生的需求。就語言接觸程度而言,Freiermuth說只有在學習者已經提前接觸了某個語言形式后,糾錯才會導致正確形式的習得。Freiermuth還對錯誤進行了等級劃分,以幫助老師決定哪些錯誤應該糾正。影響交流的錯誤處于等級的最上端,其次是經常發生的錯誤,再次是對課堂內容的誤解和不完全習得,最后是對于聽者來說有“侮辱性”的影響的錯誤。他也說了什么會給聽者造成“侮辱性”的影響:完全的發音錯誤,熟悉形式的出錯。
作為教育工作者,老師應該考慮的另一個糾錯的重要標準是學生個體的需要。每個學生對糾錯的反應是不同的,老師必須完成兩項任務:第一是評估學生的性格特征,如自信,語言習得的能力等。自信和有能力的學生能夠從小的錯誤中獲益,而那些在學習上感覺吃力的學生可能只接受大的錯誤上的糾正。這表明重復的糾錯有可能降低學生的學習動機,在很大程度上缺乏自信的學生比自信的學生更認為自己受到了“侮辱”。老師的第二個任務是聽二語學習者的言語以確定錯誤出現在哪,什么語言形式使學生覺得有困難,錯誤發生的頻率和嚴重程度,然后老師把這些信息綜合起來決定針對具體學生的糾錯技巧。
綜上所述,由于第一語言對第二語言的影響,由于沒有充分接觸第二語言,或者是由于老師教學方面的失誤,學習者在二語學習中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Corder的錯誤分析理論幫助語言學家意識到雖然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錯誤時常發生并影響交流,但是如果能正確對待錯誤,對它進行正確的分析,也能促進二語習得;同時它也能幫助老師發現和歸類學生的錯誤,幫助他們構建糾錯的技巧,從而促進教學的增長。
【參考文獻】
[1]Corder,S.P.“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67.
[2]胡壯麟. 語言學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3]Maria Karra.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Learners' Errors and Error Correc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Z].
(作者簡介:梁玉蘭,攀枝花學院外國語學院教師)